導讀:「如果有一天傳統筆電廠商給了用戶更清晰的高刷屏,更輕薄細膩的金屬外殼,更優異的影音體驗,更強大的遊戲性能,更開放的軟硬件生態……這不是因為他們良心發現,而是因為手機廠商來過。」
(觀察者網訊 文/周昊 編輯/張廣凱)2022年4月,IDC公布了全球一季度的電腦銷量數據,8050萬台的表現並不算差,但5.1%的同比下降率卻表明了一個現實,全球PC行業長達一年半的增長期結束了。
自2012年全球消費電子市場快速向移動互聯網領域轉型以來,飽和的PC市場每季度銷量數據幾乎都處於下滑的態勢,如果不是因為新冠疫情的爆發催生出大量的線上辦公需求,PC行業的萎縮幾乎是一個不可逆的定局。
但即便是這樣的一個「夕陽行業」,仍然在過去的五、六年里吸引着一大批域外玩家的關注——國產手機廠商。
手機廠商來勢洶洶
2016年前後,突飛猛進的中國智能手機行業吸引了整個科技圈的關注,與之相對應的,傳統消費電子領域的筆電市場2016年全球出貨量已跌至1.57億台的谷底,並且陷入了硬件趨同、創新乏力的泥淖。
也正是在這一年,華為與小米這一對手機領域的冤家紛紛宣布進軍筆電市場,余承東甚至喊出了「華為遲早要做到 PC 領域的第一」的口號。
在當時,這兩家廠商的跨界決定令很多人感到困惑,畢竟對於正在手機市場貼身肉搏的彼此而言,將相當一部分精力放在已經非常成熟且固化的筆電市場,從商業上來看很難說是合理之舉。

但兩大品牌,華為看重高端,小米則繼續延續了「性價比」之路。
「智能手機蘋果先行,蘋果有筆電,華為、小米也要有筆電」,跟隨蘋果的腳步補齊產品線,這是當時行業內的普遍看法。
事實上,很多觀察人士也樂於見到手機廠商的攪局能力,尤其是小米通過獨有的商業模式在手機領域取得成功後,有着「鯰魚」稱號的小米每進入一個新的行業就會產生巨大的震動,小到充電寶、手環,大到電視、家居等,無不改變了原有行業的生態格局。
筆電市場亦如是,從現在的眼光來看,小米與華為的入局的確在當時顛覆了筆電市場的玩法。
以小米筆記本Air為例,初代小米Air採取「對標」蘋果MacBook的策略,金屬材質外殼、IPS材質1080P高清屏幕、窄邊框加全玻璃貼合工藝、優良的散熱模具以及良心配置,加上小米一貫的「交朋友」定價,在性價比層面打爆了所有的同價位產品。
要知道,當時的傳統筆電廠商甚至仍然在5000元價位使用老久的模具、塑料外殼、720P TN面板屏幕等過時的配置。
與小米一樣,初入筆電行業的華為也是新手,但瞄準高端的華為在一開始就錨定了多設備交互這一方向,這是華為的優勢。在試圖改變PC市場固有思維模式這條路上,華為並不是開拓者,包括小米在內,甚至連谷歌、微軟都在力推自家的PC硬件產品。
但多設備交互是華為在行業頹勢下細化深耕的差異化體驗,只要能給用戶創造足夠的新鮮感,就依然有利可圖。比如2018年末華為在筆電上推出「一碰傳」功能,這一操作模式在鴻蒙時代也一直延續至今。

聯想拯救者遊戲本
新玩家的入局明顯攪動了整個筆電市場的生態,包括聯想、戴爾、惠普、華碩等在內的傳統廠商快速更迭了自身旗下的產品,更好的工藝、優質的材料、更高的配置、更強的宣發等接踵而來。比如聯想就率先針對小米推出了小新Air在市場上進行回擊,奪回了不少份額;在拯救者系列的遊戲本上,堆料的聯想甚至收穫了那些最為挑剔的用戶的好評。
「灰天鵝」成了「救世主」
榮耀CEO趙明曾在接受觀察者網採訪時談到了初步入局筆電時的感受:以前做產品都是專註與手機的ID設計(指對一個硬件產品的外觀造型、使用方式、人機交互進行設計的一個過程),進入筆電市場後才發現行業里只有模組,硬件層面幾乎沒有可以插手的地方。
OPPO旗下子品牌Realme中國區總裁徐起也曾向媒體談到跨界做筆電的困難:「雖然手機廠商入局PC行業做筆記本有着不小的優勢,但PC行業有一定特殊性,傳統品牌耕耘時間較久,無論是從品牌影響力還是市場分割都有明顯的領導地位,手機品牌進入PC行業很難一下顛覆整個行業。」

筆記本ODM產業鏈已非常成熟
手機廠商高管的表態側面印證了一個現實,面對供應鏈早已非常成熟的筆電市場,即便是沒有經驗的「小白」也可以快速通過英業達、仁寶等ODM代工廠定製產品;但同樣的,跨界的新玩家們也很難在筆電市場用硬件革新的方式實現破局。
事實上,在2020年前後,除華為外的其他手機品牌也只能藉助電商興起的浪潮在商業模式層面取得一定的突破,對傳統廠商的衝擊在產品層面已基本停滯;尤其是高端的遊戲本市場,依舊是傳統筆電廠商的絕對自留地。
比如與華為一起入局的小米雖然在初期賺滿了眼球,但由於在「性價比」的競爭中沒有達到出貨預期,小米甚至在長達四年時間裏暫停了PC產品線更新。
而且這種局面在21世紀最大的「灰天鵝」新冠疫情面前被持續的放大,加之在外部因素的影響下華為供應鏈受阻,傳統筆電廠商在上游元件成本上升、代工廠產能緊缺等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影響下,依靠積累的規模效應聚集了向頭部集中的行業資源,迅速填補了新冠疫情催生出的線上辦公市場。
以PC龍頭聯想為例,按照其官方公布的數據,聯想在全球與5000家供應商建立了良好穩固的合作關係,並與其中的400多家核心供應商建立了數字化合作平台,實現協同運作,而遍布全球的30多家製造基地為180個市場提供產品服務。

在線辦公推動了PC市場的復蘇
這樣強大的供應鏈整合能力是新玩家所不具備的,這一點從2021年二季度國內市場份額的變化即可體現。
Canalys數據顯示,2021年第二季度國內PC市場,聯想同比增長31%,以560萬台出貨量佔據40%的市場份額;戴爾同比增長32%,衝到第二位;惠普、華碩位列第三和第四——華為排在第五位,出貨量僅為50萬台,同比大降64%。
Gartner數據也顯示,2021年上半年全球市場聯想穩居第一,市佔率為24.1%;排名第二至第六位的是惠普、戴爾、蘋果、Acer、華碩,市場份額分別為20%、17.1%、8.5%、6.1%和6%。華為等新興玩家被劃入「others」,合計僅佔18.2%。
CINNO Research資深分析師劉雨實向觀察者網表示,筆電市場與其他小型消費電子產品不同,上游關鍵零部件供應商話語權強大,供應關係穩固,手機廠商從下游進軍該市場並未帶來顛覆性創新,仍需在現有體系下與傳統大廠爭奪資源,短時間內的確很難取得突破。
二次攻防,筆電廠商還頂得住嗎?
新冠疫情的影響總會消逝,供應鏈的波動也一定會逐漸趨穩,當市場紅利消退、一切塵埃落地之時,過去五年沒有「卷」贏的手機廠商們又回來了,這一次帶來的,是萬物互聯。
在這一大背景下,手機廠商在多設備互聯上擁有的技術優勢將極大的擾動筆電市場的格局;比如華為就已經憑藉鴻蒙多設備協同的優勢,在2022年二季度的中國筆記本市場中重回前三。
榮耀與OPPO雖然沒有如華為一般強大的再造系統的能力,但也先後推出了自己的「中間層」系統。
榮耀於上周MagicBook發佈會上公布了Magic OS 7.0操作系統,表示要打破系統的便捷和生態的邊界,讓手機、平板和筆記本能夠互聯起來。

OPPO也在今年早些時候推出了智慧跨端系統潘塔納爾,意圖將不同品牌的手機、PC、平板、電視、汽車以及更多的智能設備全部打通,為用戶提供智慧化且跨端多設備的互聯體驗。
結合微軟已經在Windows生態系統中決定與高通合作,谷歌與三星、聯發科、瑞芯微等在Chromebook生態系統中取得合作等信息來看,曾經牢固的wintel聯盟已經有了向「ARM」體系打開合作之門的意向。
從這個角度來看,2021年似乎將成為PC市場歷史上的新舊分水嶺。
IDC中國助理研究總監陳舒歆向觀察者網表示,隨着市場對整體生態的追求,以及對筆記本作為生產力工具穩定的需求,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進軍筆記本市場,傳統廠商雖然進軍生態系統的難度相對較大,但在用戶認知層面有一定的優勢。
面對即將到來的市場變革大潮,新舊廠商在應對心態上也各有不同。
比如戴爾今年二季度財報營收增長9%,但在成本並未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凈利潤、毛利率已經開始全線走低,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局面,經營情況也沒有達到華爾街的預期。
PC賣不動是主要的原因。戴爾CFO湯姆·斯威特則表示,戴爾從5月份就看到了PC銷量放緩的問題,但他們能做的只有「繼續專註於我們能控制的事」,對大變局的無力感躍然紙上。
有熟悉聯想的內部人士也向觀察者網表示,疫情期間聯想業績能夠連創歷史新高,保持全球PC第一,在與強大的供應鏈韌性和高效運營有着直接關係;但面對攜「萬物互聯」而來的新品牌的衝擊,聯想也會向智能手機、平板、嵌入式計算IoT和智能協同、智慧辦公等基於場景的解決方案領域拓展。
很顯然,在面向終端市場的「萬物互聯」層面,在PC市場擁有強大話語權的聯想並不打算「躺平」,但缺失了手機核心的聯想能夠在自主IoT生態領域走多遠,是需要打一個問號的。
相比之下,新興品牌在面對「萬物互聯」時更顯得信心滿滿。

華為「一碰傳」互聯
榮耀方面在接受觀察者網採訪時強調,萬物互聯是大勢所趨,隨着消費者應用場景的日益多樣化、複雜化,單一的產品功能體驗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用戶需求,更強大的全場景智慧生態融合體驗將是行業角逐的主戰場,而PC作為移動辦公場景中使用最高頻的設備,是榮耀多設備協同中的關鍵一環。
陳舒歆認為,目前除了生態以外,事實上消費者對PC本身的性能外觀價格和渠道等均很看重,未來不管是傳統廠商還是手機廠商都應該從用戶需求出發,全方面發展相關業務。
CINNO Research資深分析師劉雨實也認為,現階段筆記本市場的跨屏協同功能雖然有一定實用性和吸引力,但某種層面也是消費電子廠商人為設置的軟件壁壘,主要以捆綁自家手機用戶成為筆電消費者為主,有強化品牌認同的作用,且並未覆蓋到辦公以外的筆電需求。同時傳統品牌也可通過App實現類似功能,多設備協同還不足以成為消費電子品牌挑戰傳統巨頭的關鍵手。
無論未來競爭的路線會走向何方,對於任何一個行業而言,創新是永恆的前進動力。榮耀CEO趙明經常喜歡用一個例子來形容停滯的筆電行業:手機廠商用五年將攝像頭像素從500萬做到了5000萬,而筆記本的攝像頭用200萬到500萬卻花了十幾年時間。
如果未來某天傳統廠商沒有「卷」過跨界的手機品牌,這或許就是當初的癥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