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承認烏克蘭東部分離主義控制的頓巴斯地區的「獨立」地位,並派遣軍隊進行維和。
2月22日,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在柏林宣布對俄羅斯進行制裁,叫停了北溪二號(Nord Stream 2)輸氣管道的審批程序。
朔爾茨明確表示,聯邦經濟部已應要求採取了行政措施,北溪二號暫時無法獲得認證。沒有這個認證,北溪二號就無法投入運營。雖然這條從俄羅斯經波羅的海到達德國長達1230公里的雙向管道已經建成,但目前尚未通氣。
許多人在看德國和俄羅斯之間相關的新聞時,都會看到有關這個項目的爭執,下面就詳解下這個項目。
有北溪2號那就肯定還要有北溪1號,實際上北溪2號就是1號的後續項目。
2005年,在時任德國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領導下北溪1號進行規劃和設計並開始建造,並於在2011年5月建成,同年11月通氣。
而2號則是平行於1號的一條新管道,在2021年9月已經建成,按原設計通氣後每年可輸送550億立方米天然氣。不過因政治爭端至今尚未通氣。
北溪2號的背後,俄羅斯國企俄氣Gazprom是唯一所有者。該公司承擔總成本95億歐元中的一半,其餘的一半由奧地利的OMV、英國的荷蘭皇家殼牌公司,法國的Engie和德國公司Wintershall Dea和Uniper進行投資。北溪二號股東委員會負責人則是德國前總理施羅德。
施羅德當年在位的時候和俄羅斯關係不錯,一直主推和俄羅斯加強合作, 在德國政壇是做為親俄派存在的,所以美國很不喜歡他。施羅德是個遺腹子,他爸爸做為當年德國國防軍中的一員,1944年在羅馬尼亞被蘇聯軍隊打死,不過施羅德做為政治家到是不記仇,反而和俄國人打的火熱。
由於歐盟內部的環保要求和大氣排放的目標,天然氣被認為是不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德國內部無論是民用還是工業,對天然氣的需求量均很大,但德國本身的天然氣產量最多僅能覆蓋國內市場的5%。所以在綠色新能源技術沒有獲得決定性的突破前,德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能依賴俄羅斯天然氣。
淺藍色部分代表管道天然氣,深藍色代表液化氣
根據英國石油公司的統計,2019年,德國天然氣進口量556億立方米,其中超過一半(51%)從俄羅斯進口,其次是挪威(27%)和荷蘭(21%)。
而在歐盟內部,2019年共從俄羅斯進口1880億立方米管道天然氣,其中德國約佔了其中的三分之一。
目前德國儲氣設施的填充水平約為35%,大大低於一年前的填充水平。如果俄羅斯停止供應天然氣,根據智庫Bruegel的計算,到2022年3月底,歐洲的儲氣庫就將見底。
而整個歐盟內部沒有其它的可替換來源,挪威的天然氣產量已達極限,荷蘭位於格羅寧根的氣田地區發生地震後,在環保和安全的壓力下傾向於停止生產天然氣。
儘管美國擁有高產量的液化天然氣可供出口,也很願意向德國出口,但德國本身並沒有自己的液化天然氣儲備站。最近的一個液化氣儲備站將在石荷州的Brunsbüttel建造,但該項目目前還未提上日程。
除了經濟原因,北溪二號的建設涉及更多的是歐盟內部政治方面的原因。
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擔心北溪二號會使歐盟更加依賴俄羅斯。並且作為陸路管道過境國。將會失去一筆天然氣過境費。特別是烏克蘭,每年過境費收入約20億歐元,是其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之一。
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基在去年11月警告說,俄羅斯會利用這條管道敲詐烏克蘭和摩爾多瓦並操縱能源價格。
實際上起決定作用的還是美國,當年作為吞併克里米亞的制裁,美國對參與北溪二號的公司實施了近一年的制裁。直到2021年初,俄羅斯鋪管船「Fortuna2」號才開始復工。
直到去年7月,德國和美國才達成一系列協議,解決了北溪二號的衝突。為此做為交換,德國派出巴伐利亞州號戰艦前往東亞去聲援美國的南海自由航行。
北溪2號對於俄羅斯來說,則是政治利益遠大於經濟利益。俄羅斯經濟雖然嚴重依賴能源出口,但對俄羅斯來說石油出口比天然氣出口要重要得多。俄羅斯賣給歐洲的天然氣價格並不高,比賣給亞洲的價格要便宜得多,賣天然氣更多的是想保持對西歐的經濟牽製作用。但如果沒有北溪二號,天然氣將不得不主要通過烏克蘭,波蘭等國進行陸路運輸。這些國家對莫斯科的關係並不好。因此從俄羅斯的角度來看,第二條北溪管道的的政治因素大於經濟,這代表俄羅斯可以擺脫這些反俄國家的牽制,直接和德國掛鈎。
北溪2號在德國本土還有很強大的一個反對勢力就是環保組織,按他們的計算(和財務報表一樣可以隨意調整),該管道每年排放二氧化碳超1億噸,與歐盟的碳排放要求背道而馳。當然這麼算液化氣也一樣,液化氣通過壓裂法生產時,每千瓦時的排放量和煤炭一樣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