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中文最早使用於19世紀末,原意是熱愛智慧、追求真理,是日本漢文翻譯過來的意思,詞義是「以辯證方式實現使人聰明、啟發智慧的一種學問」。哲學,是探索人與自然關係的某一種方式是什麼?
哲學可以看作一種標準,可以比喻為『尺度』——從理性存在物本身出發,去尋找理性的本質(本源)以及這一個自存與世界其他存在物之間的關係。在學術界里,對於哲學一詞並無普遍接受的定義,達成一致定義的可能小。西方學術史,哲學定義為對一些問題的研究、涉及、等概念。 哲學是對普遍而基本的問題的研究,而這些問題多與『理性、描述世界 的知識、實際存在、價值、心靈、語言』等有關。
學是元知識、元理學,即所謂大道至簡。把複雜的規則通過證明以後簡化為簡單的統一的原則性。例如,「沒有物質就沒有精神」的原則性, 就可以否定」上帝「、「魔鬼」和「宇宙是上帝創造的」等等似是而非的結論和所謂「規律」。研究哲學的任務,是對現實世界進行元理(即玄理。奧妙的道理)層面的把握事物的同一的規律,把『多』,綜合為一。或把」一「演繹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元理必須本身清晰度。有系統性。則可以避免『缺刃的斧頭砍什麼壞什麼』演繹得出許多錯誤的結論。才能夠闡釋世界、指導實幹(實踐)。哲學本質是終極真理,可指導先進人類 的實幹、判斷是非。一部分內容是相對真理,有待於發展到終極真理。元理,包括原理、方法、真正的事實(不是魔術師幻象)
元理與原理的概念有以下雷同,劃分它們的實用依據可以是:元理是人類需要時刻記着的、即時可用的元初理論相當於「全世界真理性唯一一個正義判官」;而原理,是實事求是的人們可以查工具書得到利用指導實幹的許多的基礎理論。
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
一、對立統一規律(事物矛盾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是對立統一規律(亦稱矛盾規律;對立面的統一;鬥爭的規律。)
它揭示,無論是在自然、社會,還是在人類的思維領域,任何事物內部以及事物之間都包含着矛盾。(例如搞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共同富裕,與搞私有制的資本主義兩極分化的理論的勢不兩立的矛盾;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矛盾)
由於事物矛盾雙方的統一與鬥爭,總是推動着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宇宙萬物總是不斷地運動和發展的。每一個人都是有生就會有死亡, 無一例外。
對立統一規律的基本內涵可概括為,矛盾的『三對特性』即: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無時不在。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發展過程中。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鬥爭性,矛盾的不平衡性,即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矛盾解決形式多樣性。同一事物或過程有矛盾。
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側面各有其特點。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規律,矛盾分析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有條件的相對的統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鬥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
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個性。矛盾的共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個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任何現實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共性寓於個性之中,沒有離開個性的共性,(例如地球上的樹葉沒有一片樹葉是完全相同的)也沒有離開共性的個性(都是人,但是每一個人的相貌不相同。每一個人都是兩條腿走路,有語言,但是音色不一樣)矛盾的共性和個性(每一個國家都是有矛盾的,例如,階級鬥爭;宮廷政變;出現錯誤的理論;爭論;絕對真理是勾股定理等等;相對真理相當於經驗教訓它有一定的適用範圍不能夠無限擴大到任何範圍得到許多的不可靠的結論)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正確理解矛盾學說的關鍵,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辯證法。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係: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例如, 私有制可以轉化為腐敗泛濫成災;槍斃死刑的血淋淋殘酷性可以讓犯罪率下降;反對侵略的正義戰爭可以讓侵略者害怕負反饋的殘酷性而長期在不敢於再侵略者別國。歸納得到的結論符合統計學,可以避免得到以偏概全的錯誤的結論。現在全世界的階級鬥爭仍然是非常劇烈的, 特別是在中東......哲學內容,也包含用統計學辦法依靠分析得到規律。)
首先,主要矛盾規定和制約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矛盾,對事物的發展起主導和決定作用,如果主要矛盾解決得好,次要矛盾就可以順利地得到解決;反過來,次要矛盾解決得不好,又會直接影響主要矛盾。
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可以相互轉化,即主要矛盾轉化為次要矛盾,使得次要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例如本質是貪婪人,其依靠投機取巧表演得到信任入了某一個黨,而法律高管改革,貪污幾億總是撓痒痒判刑3年,導致暴富行業產生』腐敗泛濫成災;而『以罰代刑』導致某些人脈高的藝人敢於鑽撓痒痒法律的空子大量偷漏稅)揭示了事物『自己運動』 的泉源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 這就從根本上摒棄了那種求諸於神秘和諧觀念的 "愛一切人的慈悲為懷是人類的道德標準去幫倒忙推動法制建設"腦殘觀點 。可證明「萬物運動發展"的唯心主義觀點。
哲學把辯證法的發展學說,建立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為科學地描述事物發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等特徵,全面地揭示事物發展的辯證規律,提供了正確的事物方法。所以唯物辯證法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這一科學方法論的最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所以如果我們離開了"對立統一"的觀點,就無從理解辯證認識和辯證方法的實質。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三大定律:
對立統一規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內部和事物之間都包含矛盾的兩個方面,矛盾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事物的運動發展在於自身的矛盾運動,矛盾的鬥爭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一般和個別)統一於客觀事實。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變化的源泉和動力,它貫穿於唯物辯證法其它規律和範疇之中,是唯物辯證法科學體系的實質和核心。
量變質變規律: 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量變到一定程度引起質變,產生新質,然後,在新質的基礎上又開始新的量變。量變是質變的基礎和必要的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質變規律揭示事物發展的形式和形態。
否定之否定規律: 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新事物對舊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內部的肯定和否定兩方面矛盾鬥爭的結果,是事物自我發展的過程,但是否定並不是全盤拋棄,而是「揚棄」,是克服和保留的統一。新事物否定舊事物然後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發展。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路,即事物的發展表現為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例如修資者否定『兩個凡是』, 但是導致兩極分化, 而『否定』再被人民『否定』,『負x負為正』)社會主義在消滅剝削制度方面得到了共同富裕的大政方針,是18大建立, 否定了『先富論』的永遠讓極少數人暴富而不可能實現共同富裕,因為違背物質不滅定律和階級鬥爭規律)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方面的五大原則
內容和形式: 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內容必須通過形式表現,形式對內容具有反作用,內容和形式存在於統一體中,不可分割。
違背馬列主義的『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不兼容』真理, 喊『社會主義有也可以搞市場經濟』與真理對着干。篡改真理, 就發生巨大的兩極分化』。市場經濟是專門搞兩極分化的、有周期性經濟危機、經濟低迷、讓勞動者痛苦的邪惡私有制的。
現象和本質: 本質和現象是揭示客觀事物內部聯繫和外在表現之間相互關係的範疇,二者既對立又統一。現象——必須是掌握到具體的、外在的、個別的、有獨一無二特點的、豐富的、生動的現象;而不是片面的表象(如同一個瞎子摸象得到的感性認識修正主義和走資派如此得出以偏概全結論。)
而本質是——內在的、單純的、一般的、深沉的。往往被現象包裹起來,例如」資本主義的外表是經濟速度高剝削階級的暴富速度快,本質是通過剝削制度製造兩極分化,貪婪人把巨大的財富轉移剝削階級口袋裡「。但是現象和本質二者又是統一的,可以說,「兩極分化是資本主義的指示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指示劑。沒有能夠脫離本質的現象;也沒有能夠脫離現象的本質。現象和本質是影形不離。現象是外露和表現,現象的背後隱藏着事物的本質,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原因和結果:
對立表現在:在特定的界限和範圍內,原因和結果,具有確定的界限和先後次序,資訊也會有邏輯學內容,邏輯學的『因果律』是原因,與結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顛倒。原因是相當於火;結果相當於鍋中水。它們的統一表現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水開了可以沸騰,也可以流下把火熄滅。如同種豆得豆。私有制剝削制度必然性導致兩極分化;公有制必然產生共同富裕。它們是水火不可相容的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
偶然性和必然性:
是揭示事物的發生、發展和滅亡不的同趨勢的一對範疇,偶然性的可能性不等於1而小於1, 往往是小於50%;必然性的可能性等於100%。例如有生必有死;局部存在與整體之中;系統內部人吃人必然產生兩極分化』;不學習馬列主義的人不知道階級鬥爭理論是正確的;不學習數學的人不知道算賬。等等。
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對立,表現在:二者產生的根據不同,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表現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滲透,在一定的條件可以互相轉化,互相過渡。例如:人類及時廢除燃油汽車改有電動汽車就可以延長被熱死的時間,用社會主義代替市場經濟可以消滅兩極分化。
作為辯證法三大規律之一的『否定之否定規律』信息,在辯證法發展史上其經歷的過程,恰恰與這『否定之否定規律』過程的本質完全吻合,真正體現出了「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的特點。「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覆 」的實事求是精神比較具體。後面6個字「交換、比較、反覆 』就有」否定之否定規律內涵。意思是對於同一個現象,每一個人必須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1000個瞎子摸象以後得到不同的結論,再通過統計學把這大象的各人局部不同的感性認識信息科學性地綜合起來,才能夠有比較一清二楚的對於大象的整體的理性認識。如果僅僅是憑几個搞『瞎子摸象』然後舉手表決下結論,往往是以偏概全的錯誤的結論。
在哲學史上,否定之否定規律的自身發展過程的特點,就是否定之否定。具體說來,整個發展過程經歷了:理論A——被否定——再被否定的過程,(否定的次數為偶數則A得到肯定因為(-1)x(-1=1)這一特點與'否定之否定規律'自身具有的規定性恰好保持了一致性。
運營編輯 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