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媒體2020年8月25日報道,俄羅斯聯邦軍事技術合作局發言人在「軍隊-2020」論壇期間表示,俄羅斯和中國正在聯合設計新一代常規動力潛艇。該發言人稱,「我們正在與中國方面就聯合設計新一代常規潛艇開展合作,但現在談論完成時間為時尚早。」俄羅斯是與美國旗鼓相當的世界頂級潛艇強國,而中國則是近年來潛艇研製能力飛速躍進的新興潛艇大國,兩個國家聯手研製新一代常規潛艇,這件事兒到底靠譜嗎?
俄羅斯海軍第四代常規潛艇「拉達」級
俄中兩國的確都需要新一代常規潛艇
俄羅斯自蘇聯解體之後海軍力量戰略收縮,以近海防禦為主要目標,實行「兩條腿走路」的戰略,一方面打造以小型化艦艇為骨幹的「褐水艦隊」,另一方面則倚仗本國世界領先的水下艦隊——潛艇作戰力量,並將常規潛艇作為近海防禦和充實整個潛艇艦隊數量規模,彌補核潛艇部隊數量不足的重要組成部分。
雖然常規潛艇在俄海軍中定位不低,但研製優先級卻一直不高,未受到足夠重視。蘇聯時期研製的「基洛」級常規潛艇及其改進型號,長期以來有着「大洋黑洞」的美譽,俄羅斯海軍多年來依靠其為常規潛艇部隊骨幹,恰恰是因為「基洛」級足夠先進,反倒影響了其更新換代的步伐。
然而隨着21世紀最近10年潛艇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法國「鮋魚」級、德國212A級/214級/218級、日本「蒼龍」級及其改進型號的不斷服役,「基洛」級與之相比在船電系統、水聲系統等領域已經顯得老邁、落伍,特別是法國「鮋魚」級潛艇,在印度新一代常規潛艇招標項目中一舉中標,搶走了印度這個俄羅斯最忠實的鐵杆客戶,足以對俄羅斯潛艇工業造成震動和衝擊。「基洛」級在國際軍貿市場的落寞,從另一側面證明其綜合技戰術能力已經喪失優勢。俄羅斯確實需要新一代潛艇了。
其實俄羅斯潛艇工業部門,早就推出過「基洛」級的替代艇型,這就是677型「拉達」級常規潛艇(外貿型號稱作「阿穆爾」級)。然而「拉達」級常規潛艇自80年代末啟動設計研製計劃以來,一直命途多舛。原本計劃採購8艘,但由於技術問題,被砍為3艘,首艦建成後,第二艘和第三艘被長期擱置。21世紀第二個10年初,該項目似乎已經下馬了。直到2017年,俄羅斯方面突然恢復了「拉達」級第二、第三艘的建造工作,「喀朗施塔得」號和「塞瓦斯托波爾」號這兩艘分別於2005、2006年開建的潛艇,有望在折騰了十幾年後,於2020和2021年分別交付俄羅斯海軍。
俄羅斯海軍改進型「基洛」級常規潛艇
然而雖然號稱俄羅斯「第四代常規潛艇」,但「拉達」級問題多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俄羅斯在AIP動力系統技術研製上遭遇技術瓶頸,閉式循環柴油機和燃料電池兩種技術路線的AIP系統都因種種問題和技術障礙而停擺,導致原本打算安裝AIP動力裝置的「喀朗施塔得」號和「塞瓦斯托波爾」號只能在未安裝AIP動力系統的情況下列裝。考慮到目前AIP系統已經成為世界先進常規潛艇的標配,沒有AIP動力系統的「拉達」級,很難與世界強手競爭。
此外,雖然在建造過程中通過採用先進技術對「拉達」級進行了「深度」改進,然而「拉達」級的底子就是上世紀80年代末定型的,這就限制了其大規模採用新技術,平台的潛力很有限。這恐怕才是俄羅斯方面顧慮重重,不願意大規模建造「拉達」級潛艇,而僅僅是完成了已下水兩艇建造工作的主因。現在為了替代逐漸老邁的「基洛」級,俄羅斯在聖彼得堡金鐘造船廠等船廠低速小批量生產「拉達」級潛艇,但目前為止總訂單也只有6艘。
俄羅斯希望的,顯然是拋開「拉達」,重起爐灶,採用目前最新的技術成果,重新研製一款全新的常規潛艇。而中國在前些年大規模生產和不斷改進推出039型、039G/A/B等改進型號常規潛艇,掀起「潛艇熱潮」之後,最近幾年相對沉寂。未見常規潛艇大批量建造的消息。從種種跡象來看,這段「沉寂期」里,中國的潛艇工程師們顯然正在卧薪嘗膽,磨礪打造繼「元」級之後中國新一代的常規潛艇。所以在新一代常規潛艇研製上,俄中兩國確實有共同需求。
俄中兩國潛艇技術互補,各有所長,確具合作基礎
俄羅斯作為老牌潛艇強國,在控制潛艇低噪音水平技術、潛艇結構設計和材料技術、潛艇武器系統等技術領域依舊擁有極其雄厚的技術儲備,而這些恰恰都是中國常規潛艇比較欠缺的;而中國潛艇工業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也有自己的技術特色:中國在AIP動力系統技術、潛艇船電和信息化技術、水聲系統技術領域有特長,中國和俄羅斯如果能夠實現合作,那麼的確可以做到技術互補,具備合作的基礎條件。
兩國合作研製主戰裝備前所未有,可能是一大突破
近年來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不斷深化發展,兩國在大型技術裝備聯合研製方向有很多項目,比如中俄聯合研製大飛機CR929項目,中俄聯合研製民用重型直升機項目等,而這一合作勢頭已經延續擴展到軍用領域,前不久俄羅斯方面就公開透露正在幫助中國研製建造戰略反導雷達探測預警系統,這表明中俄兩國在軍事領域的合作和聯合技術研發已經發展到一個相當深入的水平。連戰略反導系統這樣的「戰略級」武器裝備系統都能共同研製開發,那麼合作研製常規潛艇,的確沒有什麼不可能。而如果中俄聯合研製常規潛艇項目成真,則可能實現兩國聯合研製大型主戰武器裝備的「零的突破」,是深化兩國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合作範例」。
中國海軍元級常規動力AIP潛艇
合作形式留懸念
然而這是不是說兩國聯合研製常規潛艇項目就已經板上釘釘了呢?這可未必。
首先,俄羅斯方面發言人只是表示「中俄雙方就聯合設計新一代常規潛艇開展合作」,並承認「現在談論完成時間為時尚早「,由此看來,目前中俄兩國聯合研製新一代常規潛艇,尚處於「商量和交流」的早期階段,雙方表達了合作意向,但要不要繼續推進下去,以及如何具體推進和合作,還都是未知數。這個合作項目最終能不能敲定,中俄兩國能不能攜起手來一起研製一款世界領先的常規潛艇,也完全是「未知數」。
同時,即便中俄兩國決定聯合研製新一代常規潛艇,合作形式也存在很大懸念。其實早在2012年,俄羅斯方面就傳出消息稱中俄兩國打算就「拉達」級常規潛艇項目展開合作,當時就有軍事專家猜測俄方希望能夠利用中國在大功率閉式柴油機AIP動力裝置技術領域的優勢技術重啟「拉達」級潛艇項目。
俄羅斯和中國未來在新一代常規潛艇上的合作,是將「拉達」級平台拿來繼續「發揮餘熱」,還是真的與中國重起爐灶,聯合研製新一代常規潛艇?可以說仍「充滿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