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興林
圖:吳興林 楊正林
原載: 十堰晚報
四寶山,
老君殿,
殿里供有仨神仙。
鐘聲響,
擺神案,
香客跪地一大片。
燒高香,
嗑響頭,
老君面前許心愿。
做好事,
多行善,
多子多福多平安......
老君殿遠景(新修)
漫步鄖陽區青曲鎮鳳凰山老君殿遺址,這首傳唱了數百年的民謠,彷彿依然縈繞耳畔,三省第一殿的歷史風雲不由浮上眼帘——
一、興衰始末
老君殿始建於元末明初。1985年10月初,筆者在一河南吳氏的傳世家譜了解到了老君殿的興建歷史:泰定二年(公元1352年),河南趙丑廝、郭菩薩在河南與湖北交界揭竿而起,反抗苦吏暴虐,後遭殘酷鎮壓。其中有吳氏兄弟三人曾帶領有一小支農民軍在血戰中突出重圍,後轉戰於泌陽並一路向西途徑今天的唐河、內鄉,折南入鄧州、折西北向淅川,跨今天的陝西界進入商南,在此受阻遭重創,後三兄弟帶余部向南,沿着秦嶺南延余脈進入鄂西北,順着山勢一路南下,來到鄖縣青曲境內的鳳凰山。一日黃昏,長途跋涉的三兄弟飢腸轆轆,昏昏然席地而眠。然長兄輾轉反側入睡不得。遙想當年,自被逼無路,血盟起事,刀光劍影,血雨腥風,死裡逃生,背井離鄉至今三年有餘。而今眼目下,卻仍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身無立錐之地,生死難卜,如此奔波,不由悲從中來,恍惚間,老君道人飄然而至,
太上老君
手指長兄頭下說:「此乃一方寶地,可立廟佈道,成事足矣……」。長兄一覺醒來,頭疼無比,起身一看,原來頭下枕着一塊圓形大青石,石上有兩個清晰可見的腳印。到此,長兄茅塞頓開。是年三月三,吳氏三兄弟在當地老百姓的鼎力支持下,籌資在四寶山築建道觀,名曰「老君殿」。並銅鑄一尊高一點五米,重約六十五公斤仙風飄逸老君聖像,並用那塊留有腳印的圓形大青石做底座。同時還鑄有一座高約一百公分,直徑在七十公分左右的銅鐘。相傳首建殿宇時,明清至民國末年曾經多次修葺擴建,建制規模最大時佔地約兩平方公里,主殿建築由前殿、後殿、東西側殿四部分構成。許是舊時百姓視老君殿為精神寄託的聖地之故吧,殿內神像不斷增加,由最初僅供奉道德天尊、元始天尊和靈寶天尊這「三清尊神」,又敬奉了孔子、火德星君等,各路泥塑、陶制、木製和銅質神像達到七十二尊之多。殿前古樹下掛有一座高約一百公分,直徑在七十公分左右的銅鐘。有「香煙不斷,鐘聲不絕」之說。在香火興旺的明清時期,鄂豫陝三省香客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老君殿一度被香客尊為「三省第一殿」。老君殿還被設為國民黨的鄉公所和後來的三鄉鄉公所。解放前後,這裡還曾經做過學堂。
1958年,大鍊鋼鐵運動中,四寶山老君殿被無情的夷為平地,殿中遺物散失各地。
二、革命遺迹
青曲鎮西溝村鳳凰山老君殿,是扼守鄖西至鄖陽府的咽喉要道。解放戰爭時期,解放鄖陽的第一槍在此打響了,是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九四六年六月底,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發動了全面內戰,向全國的各個解放區發動了進攻。
陳賡、謝富治兵團是晉冀魯豫解放軍的太岳兵團。一九四七年八月二十二日,該兵團由晉南平陸、垣曲地區強渡黃河,挺進豫西。於十一月十日順利渡過丹江。後三十四團解放了鄖西縣城,鄖西的解放給了鄖縣人民以極大的鼓舞,鄖陽地下黨組織就派人到鄖西去與解放軍的部隊取得了聯繫,並告知和彙報了鄖陽國民黨重兵駐守老君殿以及其他布防情報,三十四團得知情況後迅速制定了攻克敵人駐守老君殿防線的作戰方案,並計劃決定在一九四八年元旦前解放鄖陽。當時以心狠手辣、善打枝頭飄雀而聞名的土匪頭子江治瀾為首的反動軍隊就扼守在老君殿。為了麻痹駐守在老君殿的敵人,我軍在鄖西大肆張揚過元旦的氣氛,張燈結綵,排練節目,練習鑼鼓,購買肉菜。造成部隊要在鄖西過一個熱熱鬧鬧的元旦的假象。
十二月二十九日傍晚,我十二旅三十四和三十六兩個團,分兩路從鄖西出發,三十日拂曉我軍三十四團經過七十華里的行軍到達鄖縣青曲,由二營和三營突然向盤踞在老君殿的敵人發起了猛攻,一下子就俘虜了敵人四十八人,繳獲了小鋼炮一門和步槍四十九支。結果企圖負隅頑抗,殊死一搏的五百餘守軍竟做了鳥獸散,保安大隊的余敵在老君殿胡亂放了幾槍後,就慌忙向鄖陽城退去,後又逃過了漢江。當天晚上,我軍的渡江戰鬥就開始了。天亮時,我軍和船隻在大堰小河西停了下來,開始在這裡大規模的渡江,但是,逃敵早已經經十堰遁到了均縣。鄖縣遂告解放。
石磉磴
大革命時期,老君殿曾經是我黨地下組織的交通聯絡站。當時的覺遠道長就是共產黨地下組織的秘密聯絡員。某夜,月黑風高,地下黨組織在老君殿召開組織會議,風聲走漏。國民黨特務持槍沖入大殿,覺遠道長機智地掀翻香爐,掩護黨組成員安全撤退,但覺遠道長卻被國民黨特務殘忍的點了天燈。四周百姓得知情況,集資買了棺材,掩埋了老道長。
三、文化遺存
老君殿雖歷經劫難,但至今仍然有大量珍貴文物被保存下來。
咸豐三年覺明道長主持時的四方百姓籌資火德星君神會碑刻記錄了當時的盛況,碑文為:
火德星君神會碑
常思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不以善小而不為,則善之積也。亦□□而我師。張老大□□□甫者,為人慷慨,樂於施善。咸豐元年,我□□保護□。火德星君神會,眾姓各捐微資,□□□以備後日會事。□而天如水少利微,目下節以足。解囊相助者錢四五千文,合眾姓底錢管放,大約四五年間可供會事之需,其善無小而有濟於會事也,正幸矣,餘慶之有指日可得心庠不思淹沒其善,敬為其銘,以志不朽云爾。立憑人朱連陛 宋輝川 周日庠咸豐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門人 周日庠謹書 住持僧 覺明 敬立
石香爐
奇特的石制圓柱型紙錢爐(也稱香爐),上粗下細,上直徑四十公分,下直徑三十公分,側有通風口,中間有上下貫通的香灰通道;如石磨盤、高大的石碑、石制房屋構件、磚瓦等大量珍貴文物遺散四寶山深處。另有包括覺明、覺遠以及九位老君殿主持,12位道長也長眠於老君殿後山。
生活器具
四、重修波折
歲月雖東逝,古殿已迷蹤。但在老君殿舊址一帶,仍不失為一方風水寶地。如今,每逢清明時節,當地仍有不少村民自發地到老君殿遺址一帶,劃地拈香,祭掃覺明、覺遠等一幹道眾那掩沒於荒煙衰草中的墳塋,猶自低訴着老君殿昔日的盛況。春暖花開時節,附近的中小學生們,還三五成群不時地到老君殿一帶踏青,俯瞰青曲新集鎮全貌呢。更難能可貴的是該鎮曲遠河村的師大里、周明學、師永清、楊金龍等村民,決意重修老君殿,不僅復其舊制,還擴大規模,再復昔日道教聖地之榮光,將其籌建成知名文化景點。為此,他們自發組織群眾報請相關部門同意,於2014年捐資30餘萬,建起了佔地面積150餘平米的二層琉璃飛檐、鋼混結構的新老君殿前殿。但遭遇資金瓶頸,後殿、偏殿、圍牆及周邊綠化,至今仍建設乏力。時逢盛世,國強民富,古殿重光,眾望所歸。
老君殿近景
老君殿作為打響鄖陽解放第一槍的革命勝跡,在四方民眾心中的地位,自是不言而喻。投資恢復老君殿的善舉,必將載入鄖陽發展的史冊,於人文淵藪厚重的青曲萬千民眾心中留下一座不朽的豐碑!因此,筆者祈願——新老君殿能早日重現昔日風采,讓青曲鎮眾多父老鄉親的心愿別再是鏡花水月、空中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