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疫情的這兩年,感覺全世界都徹底變了個樣。
當前,我們所有人正面臨通貨膨脹愈加嚴重的經濟形勢。在遭受疫情持久肆虐的狀況下,人們的工作收入變得不再穩定,生活維持成本大幅增加,而對於企業來說,面對各種上游原材料的漲價,以及保障公司運行成本的暴增,正不斷地提高自家產品價格,並最終轉嫁到普通消費者身上。
5月16日,根據《經濟日報》報道稱,全球最大的芯片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計劃再度宣布漲價6%,將從2023年1月份起開始實施。距離今年年初台積電首次宣布漲價才剛過去數月,便迎來了二度漲價,這引發了行業恐慌。
代工廠漲價,將直接影響芯片最終價格
眾所周知,在全球化時代下,芯片作為眾多消費電子產品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零部件,一般先是由高通、蘋果、華為等公司完成芯片IC設計,然後再交給台積電和三星等代工廠來生產製作出成品。
伴隨7nm、5nm、4nm以及明年3nm等先進工藝的誕生和成熟,台積電和三星在全球芯片代工產業中佔據着無可比擬的壟斷地位,其中台積電更是大幅優於三星,即便是面對工廠漲價,終端客戶也完全沒有其它可選擇的餘地。
更火上澆油的是,繼台積電之後,三星晶圓代工也或將上漲15%至20%。代工廠一旦漲價,將直接影響到芯片的最終成本和售價,進而通過終端產品的調整變化引導到消費者身上。
比如此前有爆料稱,正是因為芯片漲價和供應短缺等原因,蘋果公司計劃將在今年下半年的iPhone14系列中繼續搭載去年的A15處理器,僅在售價更昂貴的iPhone14 Pro和Pro Max才會首發A16芯片,這是iPhone歷史上首次「同系不同芯」的產品,其實際性能表現必然會有較大差距。
不僅僅是手機,汽車行業的影響也早就發生
由於目前全球智能手機終端市場的用戶消費熱情比較低迷,再加上廠商間的競爭比較慘烈,所以上游芯片漲價所帶來的影響恐怕不會那麼明顯。但對於正處於迅速爆發的智能汽車行業,芯片短缺和成本漲價恐將帶來致命性結果。
一輛智能電動汽車需要搭載超過幾十顆不同芯片,比如座艙部分需要搭載高通最先進的7nm驍龍8155芯片,自動輔助駕駛平台要用到多顆先進工藝芯片,此外還有電源管理、MCU微控制器等等。可以說,隨着這輪台積電對於先進工藝和成熟工藝的全部芯片代工的漲價,將大幅考驗汽車廠商的庫存供應和成本控制能力。
總得來說,受到地緣政治突發事件、新冠疫情持續影響、產業客戶非常規重複下單備貨等因素影響,台積電等代工廠漲價看似是「趁火打劫」,實則也是被逼無奈。但不論怎樣,這些改變所帶來的代價最終都會由普通消費者來被迫承擔,包括我們目前已經所遭受到的產品交付周期延長、汽車售價頻繁上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