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從股票本質出發的戴維斯雙殺 戴維斯和巴菲特的蓋可暗戰

2022年09月27日21:34:27 熱門 1946

​對於看書,應該看一本是一本,不必貪多,因為你看了多少本書沒任何值得炫耀的,這不是看書大賽,也不是以知道多少論勝負,關鍵是你悟到多少人生哲理?多少真正實踐到了生活和工作中?——坤鵬論

坤鵬論:從股票本質出發的戴維斯雙殺 戴維斯和巴菲特的蓋可暗戰 - 天天要聞

一、什麼是戴維斯雙殺?

1.雙殺的本意來自哪裡?

雙殺,英文為DOUBLE PLAY,但國內常常望文生義,錯誤地寫成DOUBLE KILL。

它本是個棒球比賽的專用名詞,指防守一方一系列連貫防守動作造成兩名進攻球員同時出局。

具體些講,就是防守方的打擊者打擊出去的球,使壘上的進攻方跑壘者出局,而且,這一球同時使出局數達到兩個人,這種形式的防守方式叫做雙殺。

後來,足球、籃球等體育比賽也開始用該詞,但意思基本不同了,一般用在兩種情況,一是一個賽季主客場都贏了對手;或是同一個比賽的男、女兩隊都贏了對手。

嚴格講,「戴維斯雙殺」算是戴維斯總結的規則,他一生總結過不少這樣的拇指規則。

拇指規則又叫「經驗法則」,是一種可用於許多情況的、簡單的、經驗性的、探索性的,但不是很準確的原則。

比如:有經驗的木工不用尺子,而是伸出拇指來測量木材的長度或者寬度;賣肉的,手裡掂掂就知道肉有幾斤幾兩等。

而戴維斯借用「雙殺」這一詞,傳遞了他40多年投資生涯中一直堅持的投資策略的精髓。

憑着其媲美巴菲特的年化投資回報率及這一理論的顯著成效,「戴維斯雙殺」成了投資界的著名詞彙,在國內又常常被叫為「戴維斯雙擊」。

2.從本質看戴維斯雙殺

讓坤鵬論先從最本質之處講起。

股價=每股盈利(EPS)×市盈率(PE)

其中每股盈利EPS是實實在在公司運營出來的業績,PE則主要被投資者情緒控制。

在不同的市場階段,投資者對一家公司會給出不同的估值水平,而不管其EPS到底如何。

就像熊市中人們或許只願意給10倍PE或更低的估值,而在牛市中卻願意給20倍甚至更高也無所謂。

許多投資者要的是PE,且只看PE,他們更像是投機者,賺股票中票的錢。

而戴維斯則股和票兩者都要,也就是EPS和PE都要稱心如意才下手,耐心長期持有,最終享受EPS和PE的雙重回報。

他清晰地明白,真正的好股背後必須是好公司,只有真正的好公司才能讓EPS不斷提升,所以,戴維斯第一步是選好公司。

接着,就是看價格——PE,只有低PE,且是低於企業本身價值的PE,未來才會有上漲空間,第二步,戴維斯基本只買10倍以下PE的好公司。

而這種股票,只要遇到牛市信心的提振,PE就會提升,甚至漲到不理性的程度。

戴維斯把這種有利可圖的轉化過程叫做「戴維斯雙殺」。

也就是公司收益提高,股票首次上漲,接着,投資者給收益貼上高價標籤,股票會再次上漲,這就是雙殺收益。

比如:某股票的EPS是1元,PE是10倍,1×10後股價就是10元,當公司盈利提升到2元,正好遇到牛市,PE提高到20倍,股價就變成了40元,也就是在盈利提高100%的情況下,股價可以上升300%。

再比如:1950年,美國的保險公司股票普遍只有4倍收益率,10年後,基本已達到了15倍至20倍收益,實現了3倍以上的增長。

假設那年戴維斯用4000美元購買了1000股「美國保險」的股票,相當於4美元1股,如果市盈率是4倍,就相當於他可以從每股中賺取1美元,換成公式就是:

4美元股價=1美元EPS×4倍PE

如果10年後PE漲到18倍,EPS漲至8美元,那麼股價就等於:

8美元EPS×18倍PE=144美元股價

此時,1000股的「美國保險」要花14.4萬美元才能買到。

而戴維斯4000美元的身價也就抬高到了14.4萬美元,漲了36倍。

請注意,這還沒算上每年的股息收入。

不過,當公司盈利下滑,同時再遭遇熊市,也就會出現極端慘烈的反向作用,則可稱為戴維斯雙殺逆轉。

戴維斯正是基於「雙殺」這樣的策略,以保險股為其「母礦」,積累了巨額財富,其投資對象甚至包括了巴菲特的伯克希爾以及很多日本保險公司。

坤鵬論:從股票本質出發的戴維斯雙殺 戴維斯和巴菲特的蓋可暗戰 - 天天要聞

3.戴維斯雙殺就是「好公司,便宜買」

戴維斯雙殺,說白了就是坤鵬論一直堅持的「好公司,便宜買」。

找到好公司,在好的時機以便宜的、大折扣的價格買入,然後耐心持有,坐收上市公司和「市場先生」的雙重饋贈。

所以,坤鵬論的簡單總結如下:

戴維斯雙殺的策略就是,高高的EPS,低低的PE,長期持有後,投資者可以獲得EPS的不斷增長,在牛市時,還能額外收割被情緒催高的PE,兩者相乘,股價同收益倍數級增長!

4.克里斯的盈利收益率指標

而戴維斯的孫子克里斯則經常直接看PE的倒數,並將其稱為盈利收益率。

比如:一隻股價30元的股票,EPS為2元,其PE是15倍,其盈利收益率就是6.6%。

然後克里斯就會用它和國債比較,如果高,就值得買,低就不值得買

例如:一隻股價60元的股票,EPS也不2元,PE為30倍,盈利收益率是3.3%,比國債收益率還低。

「如果你放棄6%的國債收益,而去投資只有3.3%收益的股票,那一定是瘋了。除非這家公司在未來能提升其盈利,換句話說,它的盈利必須保持增長。」克里斯這樣說。

「但,事情難就難在,預測8年或10年的增長是一項挑戰,為了使預測貼近事實,這家公司必須相對具有可預測性。你無法預測一家高科技公司10年之後的樣子,即便你以相對便宜的價格買了科技股,也可能需要等上數年時間,其盈利收益率才能趕上國債。」

5.道理越簡單,越難堅持

簡單嗎?

真的簡單到不行!

而且,很多投資者都信誓旦旦地說在尋找戴維斯雙殺股票。

但是,每當股市大跌,好機會出現時,也就是戴維斯真的來敲門時,卻沒人買股票了。

那些信誓旦旦尋找戴維斯雙殺股票的投資者去哪了?

很多投資者選擇了視而不見,或是像「葉公好龍」里那位狼狽逃竄!

6.股票投資狠抓本質好賺錢

股票的本質:它就是以利潤為基礎,以市盈率為標尺的槓桿遊戲。

正如坤鵬論一直所說,如果想做成事,首先要找到其本質,然後對着本質玩命就好了。

所以,投資也一樣,明白了股票的本質:

股價=每股盈利(EPS)×市盈率(PE)

那我們只要關注利潤和市盈率這兩個變量就可以了。

另外,坤鵬論之前曾在《啥叫殖利率 為什麼現在我要推薦銀行股》講過,股價的另一個公式:

股價=PB×每股凈資產

沿着戴維斯雙殺理論的路線,對於周期股來說,它的雙殺就是關注PB和每股凈資產,同樣要的是低PB,然後研究和分析每股凈資產能不能夠持續多年增長,只要大概率確定後者的增長,那麼低PB下買入,也大概率會是漂亮的戴維斯雙殺。

坤鵬論:從股票本質出發的戴維斯雙殺 戴維斯和巴菲特的蓋可暗戰 - 天天要聞

二、戴維斯為什麼投資金融股

他之所以投資金融類股票,根本原因在於「金錢永不過時」。

就像快消品一樣,人類永遠離不了,不管經濟好還是經濟不好,吃喝拉撒睡照舊,而在現代社會,這五件事哪一件也離不開錢。

到此,我們是不是也對巴菲特除了快消品外,就是青睞金融股有所明悟了!

三、戴維斯成功也成功在嚴守能力圈

通過坤鵬論前面戴維斯家族簡史以及戴維斯和保險的「母脈」之緣,我們可以知道,戴維斯對於保險公司的研究做到了極致:

在紐約州財政部保險司,花了四年功夫精讀保險公司最翔實的材料和數據;

學會了財報分析以及如何拆解精研各種數據表格;

走訪全國各地,尋找優秀的保險公司,並進行全方位調研;

CEO直接「和我的夥伴會面」,通過交談、盤問等手段,尋找好公司,以及確定哪家公司有卓越經理人。

可以說,20世紀50年代的戴維斯,在保險業界名聲鵲起,業內人士稱他是「美國保險業主任」,有人曾這樣對他進行描述:

他是一本活名片夾或是業內名人錄;

他是一本保險公司年鑒;

他是一部精算百科全書;

他是一個關於收益 、資產與負債的數據庫,還不乏腳註和出處的附錄。

他擅長計算,但又不單憑數字選股。

比如:他對歷史的重視,對企業管理層的苛刻標準等。

這裡坤鵬論再稍微多說些。

投資者要在保險行業中獲利,就要購買保持低運營成本公司的股票,這一直是巴菲特和戴維斯的做法。

他們都尋找那些收益豐厚、管理良好且日常開支低的保險公司,比如:政府僱員保險公司和AIG等。

而且開通納賢的領導能力是極為重要的,「你在保險業會見到很多令人驚訝的事情,」巴菲特這樣寫道,「這個行業往往會將人們掌握或缺乏的管理才能誇大到一個不合理的程度……」

可以說,戴維斯一輩子都交給了保險股,雖然後期他也曾出現過「投資一切」的問題,但瑕不掩瑜,其整個投資主脈絡還是緊緊圍繞着保險。

巴菲特、彼得·林奇等投資大師,一直強調投資者最好安守在自己熟知的領域投資。

可惜沒有幾個人真能聽進去。

而戴維斯的成功則充分證明了能力圈的重要意義。

當初他想遊說別人購買保險股票,可惜沒人聽他的意見。

但他並沒因此灰心喪氣,而是選擇了自作主張,自己包干。

成功的投資需要獨立精神,更需要一種取他人所棄的勇氣。

往往正是他人的不屑,才能成就自己的物超所值。

坤鵬論:從股票本質出發的戴維斯雙殺 戴維斯和巴菲特的蓋可暗戰 - 天天要聞

四、趣聞:戴維斯家族與巴菲特的暗戰

戴維斯不僅早早就投資了巴菲特的伯克希爾,他還曾是巴菲特的政府僱員保險公司(GEICO,蓋可)的最大股東,同時,兩人在這家公司上還有過更深的交集,甚至是暗戰。

坤鵬論認為,如果只從投資歷史上看,政府僱員保險公司都可以被寫上濃墨重彩的幾筆。

因為,它吸引了戴維斯,也吸引了巴菲特,還有後者的恩師格雷厄姆,可謂三位價值投資史上最牛的大師齊聚於此。

他們都很欣賞政府僱員保險公司只提供必要保險服務的做法,其回報率更是被格雷厄姆大呼「蔚為壯觀」!

而巴菲特當初則直接利用周末跑去和人家的副總裁做了訪談,並在其後的調研中發現,該公司的利潤率是一般保險公司的5倍,而且利潤增長迅速。

戴維斯大概是在1958年左右開始投資政府僱員保險公司的,而這家公司能夠以客戶保費支付索賠,從而保持投資組合原封不動,這一點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後來,戴維斯直接投資投成了最大股東,該公司專門請他擔任董事。

就像坤鵬論之前寫過的,70年代開始,保險公司的日子不太好過。

而保險專家戴維斯則在此前就準確地預測到汽車保險和意外保險行業會面臨艱難時刻。

70年代,美國人口史無前例的年輕化,路上擠滿了十幾歲的年輕司機,汽車馬力增大,助長了他們不顧後果地冒險駕駛。

事故率嚴重性地上升,而那個年代遠勝於60年代的通貨膨脹率,又增加了修車和救治傷員的成本,而陪審團則更加多管閑事,甚至把斜頸患者這種不值一提的小事都送交法庭,要求保險公司賠償。

而政府僱員保險公司當時的CEO拉爾夫·派克在公司歷史最艱難的時刻,選擇了放鬆規則,將保單賣給民間人士。

新客戶的增加不僅沒帶來更好的收益,反而使公司面臨更為慘重的代價——索賠增加,準備金減少。

1974年~1975年,公司一直對媒體以及包括戴維斯在內的董事隱瞞問題,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索賠額已經超過了公司資產。

當公司宣布1975年虧損額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12.6億美元後,其股價從42美元,直接跌去了90%,僅4.8美元。

戴維斯作為最大的股東,卻成了最大的輸家。

董事會直接將CEO派克趕下台,請來了曾在旅行家保險公司的傑克·伯恩接替。

伯恩儘管迅速採取關閉辦事處、裁員等措施,但公司仍在破產的邊緣徘徊,股價跌至2美元。

這個時候,巴菲特出場了。

他請《華盛頓郵報》的發行人凱·格雷厄姆出面秘密約伯恩見面。

曾經後悔早早賣掉政府僱員保險公司股票的巴菲特,早就盼着這一天的到來。

兩人一直聊到了晚上,巴菲特確定了該公司仍會保持低成本動作,而且伯恩保證,只要公司能活下來,就一定能回到那傳奇般的利潤率。

於是,巴菲特以2.125美元一股的價格購買了50萬股,並開立定期支付單,日後再購入幾百萬股。

同時,他還建議伯恩多籌資金,而後者聽從了建議,很快通過出售2700萬新股籌到了資金。

但是,巴菲特-伯恩的緊急融資計算使董事會兩極分化。

戴維斯反對增發新股,他認為過度發行新股會沖淡今後的利潤,並會壓低股價,對股東不利。

在和反對者經過一場聲嘶力竭的單獨會談後,戴維斯氣沖沖地離開了會議室,回到辦公室後,他立即拋出了他在該公司的所有股票。

巴菲特搖身成為了政府僱員保險公司最大股東。

這是戴維斯投資生涯中少有的一次情緒失控,並且延續了很長時間,因為在此後,他一直有機會重新投資該公司,但卻一直沒有這麼行動。

在晚年的時候,戴維斯對此事追悔莫及。

坤鵬論認為,這個事情給我們的啟發是,永遠不要被情緒支配,特別是投資。

投資的關鍵之一就是理性,而理性的結果往往就是逆向前行,如果情緒主導,則是匯入羊群,奔向懸崖而不自知。

坤鵬論:從股票本質出發的戴維斯雙殺 戴維斯和巴菲特的蓋可暗戰 - 天天要聞

再後來,戴維斯的兒子謝爾比也與巴菲特在政府僱員保險公司上有過一次遭遇戰。

1990年,該公司的股價達到194美元的高位後(想想看,戴維斯得有多後悔,當初1970年,可是2美元一股),公司開始揮霍自身優勢。

它放棄了原先專註於汽車保險業務的方針,開始涉足房屋保險、航空保險、消費金融領域等。

巴菲特作為最大股東,絕對不會坐視公司進入陌生領域,犯下高昂的錯誤。

在他的敦促下,該公司的CEO被解職。

1994年,巴菲特以現金方式收購了政府僱員保險公司其餘的所有股份,該公司正式成為巴菲特旗下全資子公司。

但是,謝爾比對此感到不快,因為他執掌的紐約風險基金持有這家公司的股份,他認為,現金收購會涉及稅務問題,巴菲特應該用換伯克希爾股份的形式完成收購,這樣可以免稅。

謝爾比曾考慮反對收購,猶豫再三,還是沒有行使異議權力,因為他不想為此事和巴菲特有過節。

其實,巴菲特之前也曾有過換股收購的先例,但從1993年後,基本死活不用了,簡單說,吃過大虧。

1993年,他用4.33億美元伯克希爾公司的股份收購了德克斯特鞋業公司。

而該公司相當不爭氣,收購後利潤一直下滑,甚至虧損。

2007年,巴菲特在2007年致股東的信中,解釋了這個糟糕的決定,「我評估過的持續性競爭優勢在幾年內就消失了。」

他承認這一舉動讓投資者花費了35億美元,那時這相當於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凈資產的1.6%。

巴菲特寫道:「迄今為止,德克斯特是我所做過的最糟糕的交易,但你可以打賭,未來我將會犯更多的錯誤。」

2014年,耿耿於懷的巴菲特再次在致股東的信中透露,那些股票的價值已高達57億美元,「作為一次金融災難,這應該是吉尼斯世界紀錄中最值得一看的地方。」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江禮坤,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台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8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20億。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