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是中國漢族當中常見姓氏之一。在中國歷史上,「李」姓還曾顯赫一時,皆因對中華民族影響深遠的「唐朝」的創造者就姓李。
李(甲骨文)據資料顯示,如今公認的「李」姓得姓始祖,是商朝人「李利貞」。作為古老姓氏之一的「李」姓,已深深紮根在中華民族的土地當中,繁衍昌盛,更是遍布世界各地。走訪中國各地,在不少村落當中,遊客還能看見該村李氏族人的宗祠。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獵德村里如今有三座李氏宗祠,分別是:東村李氏大宗祠、賓陽李公祠和西村李氏宗祠。為何在同一村內,同一姓氏,卻分開修建宗祠?翻閱如今的《獵德村志》,結合與村民的交流,記者簡單了解到,最初選擇定居的兩位李氏先人,是從不同地方遷來的。他們同姓李,遠溯祖上會有某種聯繫,但他們之間並沒有直接的親屬關係。在獵德生活的兩支李姓族人不斷繁衍,各自的後人為供奉所屬的一支(房)的祖宗修建宗祠。因此,屬於李氏的宗祠過往在獵德村裡有好幾座。這些宗祠里所供奉的李氏祖先,同一支(房)內,有的是父子關係,有的是兄弟關係;不同支(房)的,僅是同姓,在同一地聚居,一般情況下無直接血緣關係。但是,經曆數百年的發展,兩支李氏的後人早已凝聚融成「獵德李氏」。獵德西村李氏宗祠
獵德西村李氏宗祠在宗祠內,有一《獵德西村李氏宗祠重建碑記》,其上記載:「吾李氏祖裔,自宋朝由南雄入廣東,至新會司前石步鄉西橋村,開村之祖益彥公,字邦傑,公入省城貿易,再遷居獵德西鄉。」由此可知,獵德西村的這一支李氏族人,其祖在宋朝入廣東,輾轉至新會前石步鄉西橋村定居,而後,族人李邦彥遷至獵德定居,成獵德西村李氏之祖。
重建碑記站在李氏宗祠外,可看到斑駁的磚牆、古舊的木門和顏色深諳的門環,一左一右兩尊門神守衛着。
銅門環踏入其內,抬頭即能看到寫着「木本堂」的牌匾。往裡走,放置着刻有「李氏宗祠」的香鼎,祠堂的最裏面,是供奉着獵德西村李氏祖宗的神龕和桌案。
木本堂牌匾祠堂內沒有過多的裝飾,亦無需過多的裝飾。每逢重大喜慶日子,族人會在祠堂內外,擺上數席共慶;適逢婚嫁,村內不少年輕男女亦願意選擇在祠堂宴請親友。
李氏宗祠香爐記者了解到,獵德所有重修的宗祠,儘可能使用舊宗祠的磚瓦重建,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有一切:斑駁的磚牆、古舊的木門、顏色深諳的門環……儘管經歷重建,李氏宗祠依然給來訪者帶來莊嚴肅穆、安全安定之感。
李氏宗祠內今年重陽,獵德西村李氏便集體去到新會西橋村祭祖。西橋村村長告訴記者,往回追溯,獵德西村李氏是雲步恆夫公一脈的後人,他(李恆夫)是我們雲步李氏的五世祖,是雲步李氏始祖侃翁(李侃,字直卿)的來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