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翟天臨的事情,已經77歲的著名導演謝飛老爺子前幾天發了一篇長文,裏面講述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教育面臨的各種問題。
簡單地總結,北電在培養實踐型、創作型的電影人才上很厲害,但並不適合培養學術型碩士和博士,但由於各種原因,不得不以創作的名義招了很多碩士、博士,連他在內。
而這些碩士、博士在創作之外,為了達到畢業規定,也需要一板一眼地撰寫各種學期論文、畢業論文……

在謝飛看來,讓創作者像學者一樣去寫論文,不合適也沒必要,但這是當前無法迴避的一個教育體制問題。
的確,電影創作者如編劇、導演、演員,他們跟研究電影理論和歷史的學者根本是兩類人,論文寫得好壞,和業務能力並不掛鈎。當然,抄襲是另一碼事。

出於好奇心,我找到了一批電影創作者在各個時期所撰寫的論文,想看看他們到底寫了什麼?寫得如何?
這裏面有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趙薇、許晴、陳坤、黃曉明、俞飛鴻、王志文、張豐毅、祖峰,還有論文畫風完全不同的中央大學的張鈞甯,也有大家都「想死他了」的馮鞏,以及幾位著名導演如陸川、梅峰、曹保平、徐浩峰;還有去年憑藉《我不是葯神》一鳴驚人的文牧野,和最近在柏林大放異彩的王小帥和婁燁,也被我們找到了他們在學生時代的論文。
平心而論,寫得不錯的還真不少!
下面就帶你看看——
1、趙薇 :《試論本色表演與本能表演的關係》
這是趙薇的本科畢業論文,這個時候的她已經演過了《還珠格格》,那她在論文里是否會提到這段經歷呢?
完全沒有。在文章里,她先是闡述了電影表演和戲劇表演之間的區別,然後簡述了電影表演的歷史,最後借用安東尼奧尼的理論,表述了自己對本能表演和本色表演的理解,表明應該把本能表演和本色表演融合起來。
一篇很標準的本科生論文。

趙薇在當年因為小燕子走紅以後,曾經在採訪中說到,當時演小燕子的表演方式,「過於的奪人眼球,我覺得我自己都沒辦法接受」.
不知這種「沒辦法接受」,是否也體現在了論文中?

2、許晴 :《通向角色的不同創作途徑》
許晴的畢業論文就結合了自己上大學時演陳凱歌《邊走邊唱》和凌子風《狂》的經歷,來闡述對自己對表演的看法。
比較有意思的是,她提到了在進組之後跟陳凱歌聊天談角色,「天天談兩三個小時,我感到在他心裏,一個鏡頭、一個眼神就是一篇文章,呈現於觀眾面前的是兩秒鐘的鏡頭,而在這背後他能道出一篇小說。」

然後許晴說到了開拍的第一天,她腦子裡左一篇文章右一篇文章,根本沒法拍好,然後陳凱歌告訴她——
高級表演是揣着明白說糊塗的。
很醍醐灌頂的感覺!不禁想看陳凱歌的畢業論文了,可惜我沒有找到。

3、陳坤:《性格化表演之我見》
相信拜翟天臨所賜,陳坤的論文已經有不少人都搶着讀過了。
他的論文里引用了不少戲劇理論,寫到了自己演畢業大戲尋找角色的過程,但是並沒有引用太多自己的表演經歷,更多的篇幅還是在剖析自己的表演認識。

這點跟趙薇的論文風格還蠻像的。
怪不得是好朋友。

4、黃曉明 :《「模糊」和「性格化」的辯證關係》
因為剛好都是談論表演性格化方面的內容,黃曉明和陳坤的論文在北電收錄論文的專著里是前後兩篇挨着的。
他寫到自己演《我們結婚吧》中設計師的時候,為了讓這個人物被人記住又要符合職業特徵,就給他設計了一個喜歡咬筆的小動作。
對自己的評價是:「現在想起來也許覺得不夠或者可笑,但在當時的我來說,對於人物形象的性格化創造是有着進步意義的。」

莫名還挺可愛的。
黃曉明還在論文里寫了不少姜文的表演,非常喜歡和佩服他「姜文式」的表演方式。
要是不看論文,很難把黃曉明和姜文聯繫到一起吧。但是搜了下黃曉明的微博,並沒有什麼提到姜文的內容,原來這是一份深埋在心底的敬佩……

5、俞飛鴻:《試論表演的最高境界》
俞飛鴻現在基本已經是大家心目中獨立女性的標杆式人物,她寫這篇論文的時候也就不過二十來歲,裏面談到的是自己拍攝王穎《喜福會》的經歷。
她寫到特別喜歡自己飾演的角色,「是我夢寐以求的那種角色」,為此在拍攝之前做了很多準備,結果坐了十四個小時飛機到舊金山,下飛機就被接去了片場,拍第一場在精神恍惚中殺死自己兒子的戲。
在身體和精神狀態都跟角色很貼近的情況下,她回憶當時在拍這場戲的時候,真的就像女主人公一樣出現了幻覺,拍完以後整個人都癱了。

最後她總結說,這就是做演員最幸福的時刻——嘗到了在表演中身心合一的滋味。

《喜福會》
6、張鈞甯 :《演藝人員經紀管理之法制問題》
張鈞甯這篇是碩士論文,長達242頁,簡直可以榮膺演員最長論文獎項。仔細讀下去,會發現挺有意思的,這就是一個演員以作者的身份在給娛樂圈各種爆料啊。
比如裏面有寫到傭金抽成不公的事情,表示在台灣演藝經紀產業中,業界的藝人被抽成的傭金比例從10%到50%不等,新人甚至高達70%。

蔡依林工作室的糾紛、黃聖依和周星馳的解約問題、甚至韓國明星張紫妍自殺,都是張鈞甯研究的案例。

她這篇論文實在是太長了,對圈內爆料感興趣的,可以去搜來看看。

7、張豐毅:《自我與角色》
張豐毅的畢業論文被收錄在北電錶演教材的第一篇,內容相當詳實,水準很高。他表明演員不僅要演和自己相像的角色,也要演遠離自己的角色。並且以趙丹作為自己的榜樣。

然後他用自己演《駱駝祥子》和《塞外奪寶》等經歷來闡述自己是怎麼進入人物的。

比較有意思的是這一段,為了體驗祥子車夫的感覺,他不僅要和車夫聊天,看二十年代的畫片來找人物氣質,還真的就穿上車夫的褂子去北影大院門口拉了一個月車——

8、陸川 :《體制中的作者——新好萊塢背景下的科波拉研究》
陸川的論文水平非常高,而且他的觀點跟他本人後來的創作實踐高度一致。
論文研究了新好萊塢體制下的科波拉電影,摘錄其中的一段看看——

所以你就能明白,陸川為什麼會拍《九層妖塔》和《749局》。在成熟的大工業體制中,保持作者身份的獨立性,平衡電影的商業屬性和藝術表達,這就是陸川一直在做的事啊。
9、文牧野:《羅伯特·麥基<故事>的局部解讀「主控思想」的分析與應用》
=
文牧野在這篇和王紅衛老師共同執筆的論文里詳細剖析了編劇層面對故事「主控思想」的把控。這裏面的一段話,倒是能看出他對《葯神》的創作似乎也是貫徹了類似的思想,他在論文里這樣寫道——

在《葯神》火了之後,文牧野曾經在採訪里說到過,片中每個哭點、笑點,全都是精心設計過的,要在每一個節點做到什麼樣的情感濃度,是大哭,是鼻酸,是撓痒痒,還是大笑,全都精確計算過。
所以通過這篇論文你就懂了,文牧野絕對是以分鐘為單位來為《我不是葯神》把關的。

10、王小帥 :《費里尼:思維的電影》
最近《地久天長》在柏林電影節非常火,於是我們也順手檢索了一下王小帥導演,這篇文章是他的畢業論文選載。
論文寫得很認真,甚至對《甜蜜的生活》的情節線索做了列表分析。

不過相信比起論文,大家都更想看王小帥的新片吧。

王小帥在柏林
論文看完了,我們發現,這些電影工作者在求學時所寫的論文,大多都並沒有和他們的創作經歷高度關聯,很多喜好和傾向也許是一以貫之的,但若硬要去發掘什麼,那就太牽強附會了。
這些文字,體現了很多創作者在當時的年紀對電影的理解和感悟,生動地反映了他們嘗試與電影這門藝術建立起聯繫的過程。
但歸根結底,實踐中的影視作品才是他們的一篇篇「論文」,而這場求學永遠沒有畢業的終點。
作者:柳殘月
編輯:沈湫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