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俄外長拉夫羅夫既然敢於放話「作戰目標將不止局限於頓巴斯」,代表俄國防部已然制定了相應的戰鬥部署,所謂俄軍「失去動力」乃至「暫停行動」的說法,與現實不符。此外,有目共睹,從俄烏衝突爆發起,基輔方面時不時發出「反攻」的聲音,甚至數次給出具體日期,從七月份到八月份再到今年年底,這一時間不斷推遲。不久前,烏國防部長列茲尼科夫甚至揚言烏克蘭坐擁「百萬雄兵」,不日將在南部戰線發起「全面反攻」。然而,不過兩天,列茲尼科夫又緊急澄清「反攻是誤會」,因「英語不是他的母語」,意思被現場記者誤解……
總之,無論是從戰場態勢,還是烏當局自己鬧出的各種「烏龍」,都足見烏軍根本不具備打更大規模戰爭的潛力,反攻更是無稽之談。事實上,在頓巴斯的戰鬥中,烏軍一度試圖發起局部反攻,但都被俄軍挫敗。總之,英國高官上述一番言論,不具備任何可實現性,純屬「忽悠人」。
值得一提的是,俄烏雙方在土耳其和聯合國的見證下,剛剛達成了一項有關糧食運輸協議,俄軍承諾在此期間將「停火」,停火範圍擴大至整個戰線的可能性較小,但也並非沒有。英國情報機構此時提出「烏軍反攻絕佳時機」,背後究竟是何居心?
不可忽視的是,摩爾還指出,基輔方面有必要展示自己的反擊能力,以證明烏方可在這場戰爭中取勝,堅定西方支持烏克蘭的決心。當下,歐洲國家愈發擔憂能源供應不足問題,對俄制裁已呈現出搖擺態度。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道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歐洲心照不宣但並未明說,摩爾這一行為表面上是給烏克蘭「出謀劃策」,實則暗藏施壓之意,或倒逼基輔鋌而走險,作出更多挑釁俄羅斯的舉動。
可以想像,假設俄軍倘若真的因某種原因暫時停火,而烏軍若試圖發起反撲,勢必遭到俄軍的極力打壓。再者,相比較俄軍,烏克蘭兵力也嚴重不足,兩軍若「暫時停火」,烏軍的當務之急也是補充作戰力量,想辦法爭取西方援助等,而不是所謂「反攻」。
不難想像,英方在此時「煽風點火」,很可能是害怕俄烏兩軍真的停火,以至於彼此在相對穩定時期推動和平談判進展,從而破壞英美兩國「消耗俄羅斯」的計謀。
與英國不斷「拱火」,加劇俄烏衝突不同,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最新表態稱,澤連斯基政府應該與俄羅斯進行談判,以結束烏克蘭危機。按照盧卡申科的意思,關於俄在烏去「去納粹化」是一種哲學,只要烏方保證永遠不威脅俄羅斯,這次戰爭或能以烏克蘭更容易接受的條件停止。
從盧卡申科的態度,我們也能看出,俄羅斯從未關閉與烏克蘭和談的大門。倘若沒有西方的橫加干涉,和平或許早已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