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佩洛西竄訪台灣地區之後,美國意欲在台海問題上出台更具顛覆性的政策。
據台媒中時新聞網最新消息,「與台灣政策法」草案已被提交到美國參議院外委會的案頭,預計將在9月14日進行投票審議,該法案將賦予台灣地區美國主要非北約盟友地位,並改變台當局在美機構的名稱。
因此,法案被批准將嚴重衝擊中美關係。
據報道,法案草案雖然表示,不恢復美台「外交關係」,但在具體條文中卻處處強化「主權」的象徵,比如將「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並給予台當局實質性「外交待遇」,相應的原辦事處處長將享受「大使級」待遇。
法案還要求解除對美台官方來往的限制,也不再禁止台當局展示象徵「主權」的旗幟等物品。
軍事方面,美國將把對台軍售從「防禦性武器」,擴展到「能夠威懾解放軍」的進攻性武器,同時美台還將建立「聯合工作組」,共同應對台海情勢。
法案還將提升美台軍事合作的層級,如指定台灣地區為美國「主要的非北約盟友」,若通過等於從法律上確立了雙方的「軍事同盟」關係,而按照法案要求,當大陸有意對台採取行動時,美國必須採取比此前更嚴厲的措施進行回應。
另外法案還要求積極推動台島在國際社會的參與度,除支持台加入「印太經濟架構」外,還聲稱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未就台島主權做出決定。
港媒中評社認為,此案若獲得通過,那將帶來比佩洛西訪台更重大的衝擊,可能將成為引爆台海局勢的導火索;在另一篇報道中中評社更是認為「與台灣政策法」將把台灣送上戰場。
港媒指出,草案中的一些要求,擺明了在挑戰中國的底線,台當局駐美機構的改名,更是會帶來強烈的示範效應,將有一大批歐洲國家跟進,到時候大陸為了避免讓事態更加惡化,只能採取比解放軍環島演訓更加激烈的反制措施。
美國也許覺得自己用「切香腸」的形式慢慢逼近,就能逼迫承認既成事實,但美國這麼想完全是一廂情願,一味蠻幹,只會讓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
對於美國在台海地區的意圖,俄羅斯早就看在眼裡,並早早地公開表達了對中國的支持。俄羅斯外交官扎哈羅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美國意欲和台當局建立官方關係,俄羅斯應為亞太地區可能的衝突做好準備,並考慮採取措施支持中國。
放眼全球當前天下中美俄三足鼎立,中俄聯手,美國必輸,更何況不管是中國的國力、美國的內部分裂、國際地緣政治的現實,都已經不允許美國再胡作非為,因此就算美國玩弄再多伎倆,都改變不了台海局勢的走向。
首先,在台海地區的博弈,美國永遠占不了上風。美國雖然是世界霸主,強大的軍力傲視全球,但在台海地區解放軍佔據絕對優勢,火箭軍部隊足以讓美國航母不敢靠近離大陸海岸線1500公里的水域,而中國航母、驅逐艦隨時可以對近海目標進行打擊。
這些就保證了,不管美國出台什麼招式,中國大陸都很容易進行反擊。
其次美國在國際上的號召力已大不如前,難以對中國形成整體優勢。過去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幾乎是鐵板一片,每次美國一旦發出指控,就有幾十上百個國家對中國發起圍攻,但過去幾年,美國曾經的優勢一一喪失了。
政治上美國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內部的影響力衰弱,儘管其還能脅迫人權高專發表對中國不利的言論,但造成的危害已經相當有限,經濟上美國發起的貿易衝突連連受挫,拜登親自揭幕的「印太戰略經濟框架」已胎死腹中。
同時由於在中東戰敗,北約幾十個國家灰溜溜地離開了阿富汗,現在美國想再組織新的軍事集團已經很難。
最後美國的內部撕裂越發嚴重,拜登政府很難將心思集中到國外。從特朗普執政時期,美國就開始了全球收縮,將其主要的軍事、經濟資源集中於亞太地區。
即便如此,美國還是有些力不從心,原因就在於內部出現問題了。
眼下美國社會遭受着疫情和通脹的雙重打擊,拜登政府的支持率一再下跌,眼看中期選舉馬上到來,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正面廝殺將再次展開,而層出不窮的內部問題,將死死地拖住拜登,讓其難以在台海地區施展拳腳。
當然了美國為了擺脫困局,選擇了以更強硬的姿態,向選民證明自己不會對中國讓步,但實力的衰退註定了美國的招式難有成效,若執意挑起衝突,那結果就不是其能控制得了的。
總而言之一句話,統一問題上涉及中國核心利益,中國只會寸步不讓,解放軍必將堅決殲滅一切來犯之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