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建道築格 ArchiDogs
別錯過這場清涼濕地公園之旅
山水環繞滋養 生物物種再次豐富
人與自然親密相處
城市綠肺 生態優先
期待這一道綠色生態屏障為我們帶來
城市生活質量及環境品質的不斷改善
作者|Kin
編輯|Yihan
8月中旬以來,儘管已經立秋,氣象台仍連續發佈高溫紅色預警。中央氣象台更是連續28天發佈高溫預警。
©新浪財經 發佈於2022年8月17日
這個時候,城市周邊的各大濕地公園就成了人們逃離熱浪,避暑消夏的好去處。山間田野的滿眼綠色,小溪、步道、茂密的叢林,蟬鳴聲伴着空氣中樹木的味道,充滿治癒。
重慶潼南大佛寺濕地公園 ©土人設計
濕地公園不僅可以提高城市環境質量,促進城市經濟,在對城區的氣候調節方面也有重要積極作用。在城市生態建設中,濕地公園建設十分重要,今天一起來看看全國各地十個濕地公園的美景。希望未來我們身邊的濕地公園持續增多,留住「動植物山水」。
- 01 -
邯鄲園博會的絕贊「梯田」
城市垃圾場變身水生態修復濕地
近期,土人設計贏得了邯鄲園博會的設計競標,受託設計這個原本遍布煤灰、垃圾、固體廢物的325公頃「廢地」。城市垃圾場即將變身為基於自然的水生態修復實驗性景觀。
本項目最大設計亮點是:「清渠如許」。佔地10.4公頃的梯田旨在展示基於自然的途徑在廢水凈化和固體廢物回收方面的潛在力量。
該場地原本為城市垃圾和污染物堆成的20米高的小山,毗鄰20公頃的退化濕地。萬幸的是,設計前調查表明,現場沒有有害物質,對未來遊客沒有潛在的健康風險。
梯田和水池 ©土人設計
設計團隊共應用了三種類型的濕地系統,並由木棧道系統鏈接各觀察點、凈化平台和構築物,以便於收集數據和營造沉浸式的景觀體驗。收集的數據可用於指導未來的設計實踐。
景觀步道可一路散步欣賞美景
觀景亭 ©土人設計
最終,城市垃圾場將成功轉變為一個可以享受悠閑生活的景觀實驗基地,同時讓遊客親眼目睹污染物(包括氯離子和其他獨特顏色的礦物)帶來的視覺衝擊。
- 02 -
亞洲最大:微山湖濕地公園
水體修復 景觀設計師當仁不讓
微山湖濕地公園為亞洲最大的濕地公園
©濟寧孔子文化旅遊集團有限公司
AECOM 設計的山東省微山縣微山湖濕地公園,獲得2015 ASLA通用設計類榮譽獎,為大型公園的設計提供一個新範例,該項目在快速的社會發展中平衡水體修復、濕地保護和旅遊開發之間的關係。
原始的基地內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多樣化的生態環境,但景觀特徵相對模糊。生態和環境條件相對沒有受到干擾,但基地內農業活動已經導致了某些區域嚴重的環境污染。
©AECOM
經過人工濕地的處理,水重新匯入微山湖。微山湖的無邊荷景廣為人知。
©AECOM
設計團隊通過分層和多樣性種植營造四季變換的景觀特色。與此同時,增加本土動植物群,現在該區域已經被恢復成一處生機勃勃的、適用於室外科學教育的景觀。
觀鳥走廊同環境揉為一體,降低人行交通對鳥類棲息地和鳥類活動的影響
水質變好了,人們可以在湖中游泳、撐船和嬉戲
©AECOM
微山湖濕地公園的設計將綜合性規劃、自然保護和生態系統管理結合起來,將現有生態資源的潛力最大化,並取得運作上的靈活性。通過在不同尺度中,使用微創的設計策略融入當地文化元素,塑造了當地人口中的「北方詩意的濕地」,讓感官愉悅與可持續性低碳發展並駕齊驅。
- 03 -
重慶園博園江南濕地公園
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水不在深 有龍則靈
奧凡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對重慶園博園江南濕地公園設計理念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湖岸荻楊迎風舞,水灘鷗鷺啄魚歡。藍天白雲落碧水,遊人疑是天宮仙。)
該園博園重慶北部新區鴛鴦龍景湖區域,總佔地面積3300畝,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包含了10大展區,127個展園。
主入口©奧凡園林景觀規劃設計
設計師採用江南園林理景手法,充分體現江南園林宜人的水鄉氛圍和淡雅柔美的景緻。打造一片生態且富有功能價值的濕地公園,同時對重慶市民有濕地景觀科普教育功能是本次設計的首要任務。
為廣大市民群眾提供一個周末假日親近山水的好去處
水景
山更名,水亦靈,是本次設計情懷上的追求,重慶園博園濕地公園為廣大市民群眾提供一個周末假日親近山水的好去處。
- 04 -
池州護城河遺址公園
日常自然 海綿地標
阿普貝思在更新改造中,綜合運用海綿城市、黑臭河道治理的方法,將一個「城市飛地」改造為日常自然的人工濕地公園,將原本的黑臭水體,改造成為水質常年穩定在IV類水的親水開放空間。
改造前後對比
設計團隊將這個不大的場地轉變成一個日常的自然。為市民送上可每日接近並且使用的親水開放空間,成功把一個消極空間活化成一個積極的、有參與感的空間;與此同時,又改善了水質,營造出一個海綿的人工濕地,解決了該片區的雨洪管理問題。
親水步道獨立於駁岸之外,蜿蜒於植物中,和間歇停留的平台、簡約的白色廊架一起創造出人工濕地的生態詩意。
項目的整體水環境改造,從全匯水區範圍進行考慮,充分發揮綠色空間優勢,統籌優化黑臭治理和海綿建設。通過恢復湖體生境,提高植物群落和動物多樣性,該湖體已成為野鴨、白鷺等野生鳥類棲息地的重要場所。
- 05 -
上海青浦新濕地
生態可持續的系統
青浦新濕地距離上海市區30 公里,由logon羅昂建築設計諮詢有限公司設計。
它顛覆了傳統的人與自然之間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方案中的每個元素都是經過慎重考慮的,創造出一個生態可持續的系統,經濟投入低,外部也能實施干預。
設計方案中,團隊充分考慮了為動物和鳥類的定居、繁衍提供自然棲息地。遊客可以搭乘公車和船隻經由一條不會打擾其內部的道路進入濕地公園。目的是要創造一個交通便利,融合了可持續, 水,生態的獨一無二的寧靜的城市中心。
濕地公園保留了淀浦河的歷史生命線,人們能夠徜徉於這個安靜的環境中看過往的船隻。它將給城市發展帶來的利益,將成為青浦,乃至上海城市發展的一個成功典範。
- 06 -
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
一曲溪流一曲煙
©艾琳
西溪,古稱河渚。歷史上的西溪佔地約60平方公里,現實施保護的西溪濕地總面積約為11.5平方公里,分為東部濕地生態保護培育區、中部濕地生態旅遊休閑區和西部濕地生態景觀封育區。
西溪濕地水系縱橫交錯、池塘鱗次櫛比,濕地河流水域面積為4.31平方公里。其中,濕地植物園總佔地約55公頃,有生態多樣性的濕地植物的展示及全國範圍內水生、 濕生植物的收集、栽培和展覽。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在水體保護、加強動植物保護及人文歷史風貌保護等方面都起到積極示範作用。
西溪濕地是鳥類絕佳的覓食與棲息場所©俞肖劍
西溪現在與西湖、西泠一起,並稱為「杭州三西」,亦被稱為「杭州之腎」,成為人們感受自然生態的最佳場所之一。
©楊作英
- 07 -
灃河(文教園段)濕地生態公園
「大公園,微旅遊」模式
項目位於西安灃河西岸西寶高速至科技六路之間的濱河生態景觀帶,全長4公里,河岸平均寬度100米,佔地面積約88萬平方米,是進入西咸國際文化教育園的東部門戶。
怡境設計團隊提出市政項目的旅遊邏輯:以「大公園,微旅遊」的思路,將市政公園項目作為旅遊目的地來考慮,既解決了城市雙修問題,又解決了旅遊產品的構建問題,同時還以「小生活,新模式」理念賦予了區域市民以新生活方式,最終得以實踐西咸新區的「創新城市發展模式」。
©GVL怡境國際集團
設計師利用雨水的滯蓄過程,設置環境友好的拋石圍堰,創造更豐富的濕地系統,營造適合鳥類棲居的生境。而通過植物空間阻隔與人行流線引導,同時不干擾鳥類的活動。
候鳥棲息地
此外,團隊還通過微地形、雨水花園、生態草溝等設計來實現海綿城市的概念
植物迷宮
花田與觀景台
灃河生態濕地公園裡豐富的季節體驗,讓人們收穫了一年四季的快樂。
- 08 -
三亞萬科森林濕地公園
與眾不同的森林健康生活方式
森林系列萬科三亞濱海的住宅特色,打造出與眾不同的森林健康生活方式,住宅與別墅散布在溪谷兩側,自然山體和溪谷成為了源點設計為這次景觀打造的重點。
©源點設計
在原有溪谷基礎上打造的濕地公園在本次設計中有了兩個目標,一是改善現有的道路空間體驗,另一個是在未來的發展中定義景觀空間的重點。
濱水步道
原生的檳榔林里,一條蜿蜒的步道順着地形輾轉其中。
公園最高處設有觀景亭
新增的人行道,橋樑,露台和坡道聯繫了不同的地塊,和不同的空間。人們順着登山的電瓶車道,可以一路走上公園的最高處,上面有一個造型簡潔,如飛機張開雙翼的觀景亭,從上往下,溪谷的全貌一覽無餘。
夜景
- 09 -
琴江·老河道濕地文化公園
復興城市河流印記
項目位於廣東梅州。其所在地本是琴江主河道的一部分。由於原有的水源流徑正被周圍區域過多的生活污水污染需要進行生態保護及恢復,並適當的豐富其生態服務功能。
©棕櫚設計集團
棕櫚設計集團在琴江·老河道濕地公園項目中,將濱河景觀設計和河道整治結合起來,促進了城市內部景觀更新,傳承了地域文化,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提升了土地價值,增強了城市土地活力。
團隊重建了健康的生態環境系統,改善琴江流入的水質和雨水水質,種植鄉土水生植物恢復生態棲息地,建造通往河濱的開放性空間,最終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沿河鋪展的人行步道
結合場地魚塘肌理,直道改彎,梳理現狀、整合,創建一處以生態水處理、濕地遊覽和科普教育為主的區域。
魚塘肌理
項目將河道生態恢復和城市景觀設計結合,創造了天然的散步和聚會場所,使場地成為集城市濕地、文化記憶和城市休閑於一體的生態公園。
- 10 -
明湖濕地公園
高性能 低維護的城市前院
明湖濕地公園位於貴州六盤水。Turenscape通過一系列的再生設計技術,將一條混凝土河道以及周圍惡劣的城市場地,改造成了全國著名的濕地公園。自然棲息地被恢復,一個寶貴的公共空間誕生,供人們聚集和享受美景。
山坡流入的水流及創造水生態的基礎設施,可以保留和凈化雨水,使水在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中再生,並提供自然和文化服務,將工業城市變成一個宜居的環境。
原本的混凝土河堤被改造成了兩個生態區。團隊建造了梯田濕地和魚塘,用來降低峰值流量,調節季節性的雨水。人行道和單車路線形成了沿着水路的綠色空間,讓一個環路環繞在濕地梯田之間。
©Turenscape
該項目重建了具有生態健康性、生物多樣性的棲息地,保留和進行雨水水質的改善,公眾也獲得了高質量的開放空間,未來它還將成為城市發展的催化劑。
2022年6月1日,中國首部濕地保護方面的專門法律《濕地保護法》正式實施,這是中國首次專門針對濕地生態系統進行立法保護。進一步促進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理念從「公園」向「生態」轉化。
期待未來會有更多以生態修復、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為宗旨的濕地公園綻放在你我身邊,不僅為都市人群提供高質量的生態活動空間,更充分發揮「城市綠肺」及「海綿效應」,調節區域氣候,激活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