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不易,請隨手關注讚賞!
作者:毅品文團隊大水牛,歡迎轉發
俄烏衝突已經進行了不短的時間,烏克蘭目前的局勢相當的糟糕,歐洲已暫停提供軍事援助給烏克蘭。因為歐盟的軍事援助已經到達了極限。戰場是一個無底洞,不管是法國還是英國這樣的中等強國,也受不了一天幾億美元的物資投入。其他小國更不可能提供更多的幫助,類似波蘭這樣的國家只能提供一些原來的蘇俄舊裝備給烏克蘭抵抗俄軍的進攻。
(烏克蘭目前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外國援助上。但歐盟提供的80億歐元完全沒有到賬。現在烏克蘭每個月50億美元的財政赤字。這種無底洞的情況下,沒幾個人願意繼續投錢)
停止了軍事援助的效果是十分明顯的,烏克蘭獨立日就遭遇到了俄國空軍的空襲。哈爾科夫市區和頓涅茨克的烏軍殘部就受到了炸彈的威脅,但烏克蘭空軍卻很少有防空反制能力。他們只能出動野戰防空系統來抵禦一下俄軍的空襲威脅,因為烏軍的戰機缺乏配件保障和彈藥。烏軍的米格29已經很少有戰機出動作戰的媒體消息了。甚至在尼古拉耶夫和赫爾松地區,一直有雙方的拉鋸戰。所謂的烏軍大反攻戰役根本沒有出現,赫爾松地區其實就只有烏軍小股部隊進行騷擾作戰。
他沒有能力發動大的戰役,因為自身的重裝備不能成群集結。掌握戰場主動權的俄軍一旦發現對方的重裝備集結立刻就會呼叫來炮火和戰機進行轟炸。這樣的情況下靠輕步兵能打贏一場大的攻堅戰役?所以歐盟的官員就說了一句話:如果烏克蘭沒有大的反攻能力,那麼歐盟國家集團將不得不重新考慮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言外之意就是要拋棄對方,因為他們不能持續花錢去填這個窟窿,尤其是對目前的局勢很絕望。
這就像一個在醫院裏的癌症患者一樣,明知道目前是晚期狀態甚至是毫無希望地抗爭;但他卻仍然絕望地投入最後金錢來賭一把試圖延長自己的生命。在這場戰局中仍然投入最後賭本的人是美國人:美國總統拜登最近宣布繼續對烏克蘭提供30億美元的援助。因為美國在歐洲放棄以後更不敢輕易放棄這個東歐橋頭堡,只有保住了烏克蘭,才能繼續給俄國製造麻煩。然而沒有人指出這只是杯水車薪,這個天文數據在俄國人眼裡簡直不屑一顧:國外媒體指出俄軍一天開支最高就達到了9億美金,美國給的30億美元價值軍事援助短短一周之內就會被蒸發。這裡刷的劇本猶如《解放》電影一樣,俄國人從克里米亞事件就開始準備戰爭資金了,他們有足夠的耐心把對手消耗殆盡。美國運輸來的重炮和飛機、裝甲車一旦被俄軍發現就會被集中打擊,幾億美金的軍事援助在這裡消耗非常快。
(美國仍然在豪賭,他承諾繼續提供3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但代價是希望俄軍能持續流血,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美國的援助也會停止)
大國之前的爭鬥拼的就是國力,烏克蘭在蘇聯解體以後就自廢武功。他的國防資源被貪腐的政府官員變賣,金錢落入私人腰包;國防工業停滯發展不前,幾乎沒有新的訂單來支持;軍隊的戰鬥力日漸下降,甚至沒有足夠的重裝備來武裝自己。遇見俄軍這樣的對手,烏克蘭只能完全依靠外援,現在連外援的資源路徑都快接近枯竭了。
(耗盡了自己資源以後,又等不到外國援助。烏克蘭的重裝備都消耗殆盡,士兵們疲憊不堪。只有輕步兵是無法反抗成功的。)
烏克蘭在歐洲屬於一個中等大小的國家。這個國家大多數地方都是平原,這些地方易攻難守。它的國土夠大,但兵力不夠保護每一個地方(之前說過軍隊戰力下降,而且兵源不足)。所以他的防禦布局就像一張漁網一樣,到處都是縫隙。俄軍在早期就是鑽這種空隙,搞穿插戰術來攻佔地盤。以烏克蘭的實力他無法長期和俄國搞對抗,所以他只能在輿論宣傳上下功夫,在國際上博取同情;對內增加團結凝聚力;接着爭取到外援才能打下去。但最終結果如何不是烏克蘭說了算,而是取決於 歐美和俄國人之間的博弈。也就是說烏克蘭只不過是一個棋子,它隨時隨地可能被美國佬拋棄。
(歐美希望在烏克蘭複製阿富汗模式,但這裡不同。俄國人在東烏地區有民眾基礎。相反烏克蘭在東烏搞得烏煙瘴氣)
歐美人在這裡希望能複製第一次阿富汗戰爭的模式:蘇聯在阿富汗陷入泥潭戰,歐美集團不斷給阿富汗游擊隊輸血,然後逼迫蘇聯人消耗實力,最後撤退回國不久就變成了國家解體。所以西方集團的軍事援助對烏克蘭來說極其重要!現在每個人都可以看得出來歐美希望把烏克蘭局勢當做蘇聯入侵烏克蘭,但情況和當年一樣嗎?答案是:完全不一樣。
首先在阿富汗完全是在陌生的敵境內作戰。那裡除了少數紅色政權的支持者以外,基本全境反對蘇聯人。蘇聯軍隊只佔領了公路交通線上的大城市,廣大農村地區卻一直掌握在阿富汗游擊隊的手中。蘇聯軍隊在阿富汗地區獲取不了補給所以要從本國境內通過交通線輸送後勤保障物資,游擊隊就天天給蘇聯人在線路上搞偷襲。另外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都同情阿富汗,這些國家不斷給阿富汗送武器送錢,西方人還在送軍事教官。在阿富汗獲得支援以前,他們只有靠英國殖民時代留下的老式步槍來反抗。當時的局勢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阿富汗人已經敗退到了北部山區就快被消滅了。但歐美人的援助及時到位了,他們帶來了老少咸宜的AK步槍、重機槍和火箭筒,還有對付蘇聯飛機的毒刺導彈;成捆的美金和中東國家的資金支援。靠着這些,游擊隊一步步地蠶食蘇軍的據點。
但烏克蘭完全不同。東烏克蘭地區原本就是俄國地盤,只是因為歷史和政治原因人為地糅合了西烏克蘭。這裡很多說俄語的民眾,他們原本一直都是俄羅斯籍貫的平民,這裡天然親俄。另外自從烏克蘭在搞新納粹運動,原本還算平靜的東烏克蘭地區被這些暴徒搞得烏煙瘴氣,每個人都巴不得早點脫離這種苦海。也就是說俄軍在這裡有民眾基礎,相反烏軍在東烏克蘭地區很少有民眾支持,他們的游擊隊在這裡只能單獨運作很少有人配合。俄軍的補給如果不深入西烏克蘭地區都不會有大問題,因為他的後方線路都在自己地盤(白俄羅斯和俄羅斯邊境以及克里米亞半島。吃下來的兩個東烏地區共和國也可以保證運輸路線安全。
如果烏克蘭游擊隊在這裡運作不但成功幾率小,而且會被民眾發現揭發。外援也不行,因為阿富汗時期,那時候西方經濟總體可以,有足夠的財力和物力來支持一場游擊戰。但現在歐美在疫情之下本身還在苦苦支撐,甚至連能源方面還要看俄國人的眼色提供。這種情況下能有多少GDP財力提供給烏克蘭?更不用說烏克蘭簡直是一個無底洞模式,在那邊玩的是正規軍對決為主,而不是游擊戰模式。世界上也有一半的陣營正在保持中立態度(出於政治考慮,這些國家不能明顯表態支持俄國,但暗中是絕對反感美國佬的)。
(援助烏克蘭還有點麻煩,最好使用原來的蘇俄裝備,因為烏軍使用習慣了俄式裝備。這架米17就是例子,但隨着原來的蘇聯裝備消耗殆盡,只能以西方裝備代替了。烏軍又不是很熟練掌握西方武器。目前美國運輸機的援助架次已經達到了400架次超過)
時間和主動權都在俄羅斯方面,他從克里米亞半島危機開始就做好了戰爭準備。他的防守態勢也有利於消耗烏克蘭的有生力量。裝備或許還可以再從美國那邊獲得,但人員力量無法再生。哪天美國佬覺得自己也非常吃緊,烏克蘭又提供不了什麼回報(任何交易都是有代價的)。那麼外援就會徹底枯竭,烏克蘭戰場局勢就出現烏軍突然崩潰的局面。喜歡本文的朋友還請多多分享轉發,大家有什麼有趣的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本文為毅叔說世界系列,感興趣的朋友,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局勢帝,收看全部毅叔說世界系列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