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領跑全球產業發展
推進清潔低碳轉型
——「十三五」太陽能發展綜述
這是突破提升的5年,光伏行業僅用兩年時間便完成「十三五」裝機目標,太陽能熱發電行業中國主導的3項國際標準引領全球產業發展,多晶硅、組件、電池片產能多年高居全球榜首。不斷更新的紀錄,成為了行業進步的最好證明。
這是優化升級的5年,各地區消納情況持續好轉,棄光率棄光電量連年「雙降」,補貼強度持續下降。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十三五」期間,我國太陽能行業不斷突破,深耕創新,日益完善,書寫出了一份異彩紛呈的發展畫卷。
提前兩年完成裝機目標
消納形勢持續好轉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太陽能行業的「十三五」發展,那一定是「出乎意料」。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行業預期,成為了太陽能人為推進我國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發展送上的最好禮物。
「十三五」之初,《太陽能「十三五」規劃》即明確,「到2020年底,光伏發電裝機達到1.05億千瓦以上」,為我國光伏行業發展指明方向。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17年底,我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量達1.3億千瓦,提前實現「十三五」光伏裝機指導性目標。
在國家能源局及相關部門的指引下,光伏發電行業選擇了「乘風破浪」,繼續闊步向前。截至2020年10月底,我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了2.28億千瓦,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任務目標一倍有餘,其新增裝機容量更連續8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幅超出行業預期,成為了一張新的「中國名片」。
「十三五」期間,得益於用電負荷持續快速增長、可再生能源項目建設布局不斷優化、電網調度運行考核力度不斷加強等因素,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在飛速增長的同時,曾長期困擾行業發展的消納問題正日漸得到緩解。
據國家能源局統計數據顯示,僅2020年前10月,我國光伏發電量就達到了223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7%,位居全球首位。同時,我國光伏發電利用率達到98.3%,同比上升0.2個百分點,較「十二五」末期提升了9個百分點,消納形勢持續好轉,為推進能源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從「兩頭在外」到全球領先
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曾經,我國光伏發電行業只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光伏產業的「代工廠」,「兩頭在外」的窘迫讓行業發展舉步維艱。近年來,得益於國家能源局等能源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鼓勵引導,我國光伏發電產業鏈體系日漸完善,設備製造、系統應用領域發展成績斐然,現已建立了從上游高純晶硅生產、中游高效太陽能電池片生產到終端光伏電站建設與運營的垂直一體化體系,形成了完整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光伏新能源產業鏈條,為行業搶佔全球市場提供有力支撐。
據業內統計,2020年,我國多晶硅、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的產能在全球佔比分別達到69.0%、93.7%、77.7%和69.2%,分別增長了7.4、2.9、4.0和0.9個百分點,產品產能和產量高居世界第一,已成為全球光伏產業發展主要推動力量之一。
高質量發展,不僅要有量的增加,更要有質的提升。在裝機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國光伏產業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的轉換效率也不斷更新紀錄。截至2019年底,規模化生產的單多晶電池平均轉換效率已較2015年分別提高約4個和3個百分點,異質結等先進電池平均轉換效率達23.0%,多項技術革新領跑全球產業發展。我國光伏產業已由「兩頭在外」的世界加工基地,逐步轉變成為全產業鏈全球光伏發展創新製造基地。
更可喜的是,在全產業鏈規模化發展及項目全國統一競價等機制的有力推動下,光伏發電企業不斷加強系統優化和成本控制,有效降低工程造價,2019年的光伏發電單位平均造價較2015年降幅約為49%,達到了4000元/千瓦左右,為行業實現平價上網奠定重要基礎。
「十三五」時期,我國太陽能熱發電行業也取得了較大發展。自2016年國家能源局公布首批太陽能熱發電示範項目以來,我國太陽能熱發電行業發展不斷提速,截至2019年底,累計裝機42萬千瓦、全球佔比達到6%,產業鏈主要相關企業近300家。同時,首批示範項目之一的德令哈50兆瓦光熱電站實現滿負荷運行,調峰深度和速度均明顯優於常規火電。
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廣核主導的提案《槽式太陽能光熱發電站集熱系統性能試驗規程》也已順利通過投票立項,成為我國主導的第三項光熱領域國際標準,為我國太陽能行業發展長卷上再添一顆閃亮的明星。
扶貧環保同步發力
新能源優勢日益凸顯
「光伏發電扶貧,一舉兩得,既扶了貧,又發展了新能源,要加大支持力度。」
「在具備光熱條件的地方實施光伏扶貧,建設村級光伏電站……是解決深度貧困的好辦法。」
……
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為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指明方向。光伏扶貧項目成為貧困地區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和發展後勁的有力武器。
2015年光伏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國家層面分5批下達光伏扶貧專項建設規模或計劃,並在光伏發電規模管理中對光伏扶貧給予特殊支持,鼓勵各地使用商業光伏指標建設光伏扶貧項目,為光伏扶貧項目的發展規劃路徑、做足準備。
在各地區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十三五」期間,光伏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截至目前,光伏扶貧項目建設任務全面完成,累計建成光伏扶貧電站2636萬千瓦,惠及6萬個貧困村、415萬貧困戶,每年可實現電費和補貼收入約180億元。光伏扶貧已成為貧困縣推進產業扶貧的新業態,貧困村集體經濟「破零」的重要產業支撐,為我國提前兌現2020年全面脫貧目標作出重要貢獻。
除了「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鄭重承諾,我國光伏發電行業肩上擔負的還有推進我國能源清潔轉型的歷史重託。
2020年11月初,生態環境部發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和《全國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管理辦法(試行)》兩份徵求意見稿,披露了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基本運行規則,明確了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以下簡稱「CCER」)抵消機制是碳排放權交易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此,光伏發電等減排項目可以將其碳排放量在全國碳市場出售。據了解,截至2020年12月8日,作為我國首批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之一,於2013年啟動的深圳碳市場配額累計總成交量約5806萬噸,總成交額約13.8億元,為地區綠色低碳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從光伏項目開發CCER的經驗來看,100兆瓦的光伏項目每年可以開發出11萬噸CCER,全生命周期內最多可開發21年、231萬噸CCER。可以預計,在「30·60」碳發展目標指引下,以光伏產業為代表的新能源行業,將在我國能源結構中佔據更重要的位置,為加快推進我國「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能源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謝文川 伍夢堯)
(轉自《中國電力報》)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國家能源局,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全國能源信息平台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台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