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爆發於2月24日,截止8月24日,整整打了6個月,原本預想這次衝突將會以閃電戰的形式快速結束,但是時至今日,這場衝突仍未結束,俄烏雙方都打得相當吃力,已經有了持久戰的表現。這場戰爭如今顯現出三大跡象:俄羅斯態度越來越強硬、核電站頻繁被襲擊、歐洲疲態盡顯,綜合來看俄烏衝突有可能走向失控。
8月24日是烏克蘭的第31個獨立日,俄烏衝突也恰好開戰6個月,可以說這個日子對俄烏雙方都不尋常。俄羅斯最近的態度越來越強硬,被預測有可能在24日之後發動更猛烈的攻擊。杜金娜的遇害對現有局勢無疑是火上澆油。
俄羅斯知名社會學家亞歷山大·杜金的女兒達莉婭·杜金娜在8月21日凌晨的汽車爆炸中身亡。據悉,事發當晚,杜金和女兒的演講活動結束後,杜金本應乘坐爆炸車輛,但是杜金碰巧換了一輛車,跟在女兒車後,最終目睹了爆炸的發生。根據調查,事發之前這輛車已經被安裝了爆炸裝置,被認為是一場蓄意的謀殺。
俄羅斯方面稱這次爆炸是烏克蘭特工策劃的謀殺活動。普京高度評價杜金娜,並向杜金娜追授了英勇勳章。普京對此也作出了不同尋常的表態,稱這場爆炸案是一場殘忍、卑劣的犯罪行為。
普京對這件事的定性非常嚴重,從普京如此強硬的表態中,我們可以預測俄羅斯絕不會善罷甘休,必定將對烏克蘭作出強力回擊。俄羅斯方面肯定會升級現有的戰爭烈度。比如對烏克蘭展開更加猛烈的攻擊,也有可能作出類似於派遣特種部隊刺殺烏方的高級官員或重要智囊這樣的對等回擊。
烏克蘭方面對於俄羅斯的說法則是極力否認,聲稱杜金及其女兒均是邊緣人物,不是烏方的行動目標,而是死於俄羅斯的「內鬥」。而烏方有能力對俄羅斯境內或俄羅斯實控區展開更強的轟炸,不屑於暗殺。這一跡象表明俄烏衝突會進一步升級。
就在杜金女兒遇害的同時,扎波羅熱核電站工業區頻繁遭到炮擊,「核警報」已經拉響,這是第二個危險跡象。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拉斐爾·馬里亞諾·格羅西表態稱事態極其嚴重。該核電站是全歐洲最大的核電站,也是世界第三大核電站,目前處於俄方實際控制區內,如果發生大規模核泄漏,危害相當於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十倍,烏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以及其他一些歐洲國家都將面臨核污染危機。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曾通報稱烏軍炮擊核電站工業園區,俄羅斯也譴責烏方此舉是核恐怖主義行徑,烏克蘭則聲稱此事是俄羅斯「自導自演」。核電站遭到炮擊一事引發了各方的擔憂,被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目前的當務之急是給緊張的局勢降溫,並由國際原子能機構派遣專家核查情況,確保不會發生核泄漏事故。事實上,烏克蘭炮擊核電站可能是在威脅歐洲,喪心病狂的烏軍已經「殺紅了眼」,如今歐洲卻疲態盡顯,可能已經不再願意繼續拿出真金白銀支持烏克蘭打仗了。這一跡象預示着,失去援助的烏軍有可能失控。
如今歐美西方國家內部社會危機也很嚴重,雖然都在口頭表示要全力以赴支持烏克蘭,但實際支援還是無力扭轉戰局。澤連斯基稱希望戰爭能夠在聖誕節之前結束,也有可能是認識到了美歐的支持不可能再繼續下去了。
應對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危機,天量印鈔,疊加俄烏衝突帶來的國際能源和糧食市場失序,美歐各國今年都一直處於嚴重的通貨膨脹之中,對居民生活和工業生產都造成了嚴重的打擊,目前已經處於經濟衰退的邊緣。
德國在去年換屆以來,相較於前任政府,朔爾茨政府在外交事務上更加倒向美國,在烏克蘭危機中一直跟隨美國「拱火」,俄烏衝突爆發之後也一直支持烏克蘭。德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極高,但是如今德國不得不跟隨美國制裁俄羅斯,由於無法購買到來自俄羅斯的能源,自身能源危機愈演愈烈。
德國總理朔爾茨希望能夠從加拿大購買天然氣或從西班牙新建輸氣管道,但是近兩年之內都無法恢復供給。在過去的十幾年中,由於綠黨等組織積極炒作環保等政治議題,導致德國國內的核電站和煤電廠大都早已關閉多年,在短期內基本不可能重新啟動以補充發電量。
G7峰會上,各國雖然都表示要援助烏克蘭,但是歐洲國家上個月都沒有援助烏克蘭。冬天的能源高峰臨近,歐洲各國都得自作打算,再無心力支持烏克蘭。據美國媒體統計,自從開戰以來,美國提供了100億美元的軍事支持。美歐各國國內社會問題嚴重,國內民眾早已不再願意使用納稅人的錢援助烏克蘭。在經歷過阿富汗等多次戰爭之後,美歐民眾也意識到了如今所謂的對烏援助也可能成為一些既得利益集團貪腐的借口。
目前,西方媒體對烏克蘭的關注正在顯著降低,西方民眾對這件事情已經失去了興趣。CNN稱,澤連斯基藉助西方媒體把自己塑造成了「民族英雄」的形象,但是隨着衝突變成持久戰,澤連斯基的正面形象將會瓦解。
戰爭進行至此,俄烏雙方都打得相當吃力,本來預計將會快速結束的衝突如今已經打成了持久戰。烏克蘭最近一直在揚言要組織大反攻收復失地,但是一直沒有大規模行動,除了其自身無能之外,來自美歐的支持力度大幅減弱也是重要的因素。在俄羅斯的強硬表態的關鍵時間節點上,烏方還在頻繁炮轟核電站,可見局勢或將走向失控。國際社會應該為局勢降溫,堅持從歷史經緯和是非曲直出發分析和研判情況,為和平談判積極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