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晚5時30分許,手捧台灣慈濟骨髓庫取血箱的工作人員在東莞台心醫院下車,他們將3份造血幹細胞交給醫生,這些幹細胞均來自台灣同胞,當晚分別被輸入到3名來自大陸的患兒體內。這也是東莞首次開展來自台灣的非血緣造血幹細胞移植。
接受移植的3名患兒均患有重型地中海貧血,他們當中,最大的患兒15歲,出生3個月便發現患病,病程長達14年多;最小的患兒僅6歲,出生幾個月便發現患病,病程也有5年多。

據他們的主管醫生劉華穎介紹,廣東是地貧的高發區,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目前唯一有效根治重型地貧的方法,但要求骨髓配型必須完全吻合,否則非常容易產生排異反應,大約有四分之三的患者找不到合適骨髓供者,只能靠定期輸血和除鐵維持生命。
而患兒年齡越大,移植成功率越低,負責此次移植的南方春富(兒童)血液病研究院教授李春富介紹,由於長期輸血與除鐵,患兒體內可能出現鐵沉積,而長期輸血對肝臟和心臟及免疫系統也會產生影響,所以,為了儘快幫患兒們找到合適的骨髓,醫生們做了很多努力。
由於在大陸未找到合適的骨髓,李春富的團隊隨後到台灣慈濟骨髓庫尋找,分別找到了三名全相合的供者,這三名台灣同胞均同意捐出骨髓造血幹細胞。
今年1月3日,李春富的團隊前往台北,當天下午,三名供者在台灣花蓮慈濟醫院和大林慈濟醫院進行造血幹細胞採集。
造血幹細胞的採集過程並不像獻血那樣簡單,需要提前數天注射動員劑,將造血幹細胞動員到外周血中,通過肘部靜脈穿刺把血引流到血細胞分離機中,通過離心的方法對造血幹細胞進行分離,其餘的血液成份全部回輸給供者,整個過程需要4~6小時。

1月4日,工作人員帶着幹細胞從台灣桃園機場登機,回到大陸,才有了本文開頭交接的一幕,從採集到交接,一共用了34個小時。
李春富教授介紹,當晚,造血幹細胞已經分別輸入到三名患兒體內,接下來還需要20多天的後續療程。

據了解,台灣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庫容量近43萬人,已經完成造血幹細胞捐贈五千多例,其中,捐贈大陸的有兩千多例。(記者 李廣 瀋海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