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任務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021年10月9日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自然資源部 監製)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台灣島。
據古文獻記載,中國大陸軍民東渡台灣,墾拓、經營台灣島,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
公元230年,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吳人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
《臨海水土志》
到了6世紀末、7世紀初的隋代,隋煬帝曾3次派人到台灣,「訪察異俗」,「慰撫」當地居民。
此後由唐到宋的600年間,大陸沿海人民,特別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帶居民,為了躲避戰亂兵禍,紛紛流入澎湖或遷至台灣,從事墾拓。
至南宋時,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有軍民屯戍。大陸和台灣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聯繫日漸頻繁。
元代,進一步加強了對台灣的管理。公元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副萬戶楊祥、禮部員外郎吳志斗和珍部員外郎阮監到台灣「宣撫」。公元1335年(後至元一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設「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民政,隸屬福建泉州同安縣(今廈門)。中國在台灣設立專門政權機構,也自此開始。
明朝以後,大陸與台灣的人民往來不絕。公元1402—1424年(明成祖永樂年間),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訪問南洋各國,曾在台灣停留,給當地居民帶去工藝品和農產品。至今民間傳說高雄鳳山的特產「三寶姜」,就是鄭和遺留下來的。15世紀以後,倭寇不斷騷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明朝政府在澎湖增設「游擊」,「春秋汛守」;同時在基隆、淡水二港駐屯軍隊。
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佔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1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
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過台灣》郭懷一起義片段截圖
到17世紀20年代的明朝末葉,大陸居民開始大規模移居台灣。公元1628年(明崇禎元年),時值福建大旱,福建人顏思齊、鄭芝龍為抗拒官府欺壓,率領閩粵居民遷居台灣,一面從事農耕、貿易,一面組織武裝力量抗禦倭寇和荷蘭人的侵擾。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
大坪山鄭成功雕像 陳英傑攝(人民網-福建頻道)
《復台》
鄭成功
開闢荊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複先基。
田橫尚有三千客,
茹苦間關不忍離。
《復台》這首詩是鄭成功1662年收復台灣時寫下的七言絕句,詩中指出治理台灣,今後還必須經過一番艱苦努力,也表達了他對部下的袍澤深情,希望他們同甘共苦、克服困難。
鄭氏政權末期與清政府處于軍事對峙狀態。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向澎湖、台灣進發,鄭軍潰敗。鄭成功之孫鄭克爽率眾歸順清政府。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至1811年,台灣人口已達190萬,其中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
乾隆內府輿圖銅版,清乾隆,長76厘米,寬45.8厘米,厚1厘米(清宮舊藏)
乾隆朝繪製的國家地圖《乾隆內府輿圖》是在康熙《皇輿全覽圖》基礎上,吸收了乾隆朝在准部、回部進行實地測繪地圖的成果。所反映的地區遼闊,幅員廣大,東至薩哈林島(庫頁島),東南至台灣,北至北冰洋,南至海南島,西至波羅的海、地中海及紅海,西南抵印度洋,不僅是中國全圖,亦為18世紀亞洲大陸地圖。
《乾隆內府輿圖》是關於我國疆域的最明確和最完整的國家地圖,成為後世編繪地圖的重要依據之一。
1874年1月,日軍入侵台灣。10月,中日簽訂《北京專條》,《北京專條》仍表明中國對整個台灣行使主權。此後,清朝官員提出台灣設省的建議。
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台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台灣。
1885年,清政府將台灣劃為單一行省,台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台灣省巡撫為劉銘傳。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
《春愁》
丘逢甲
春愁難遣強看山,
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灣。
這首詩作於1896年春,即《馬關條約》簽訂一年後。台灣本是中國的神聖領土,詩人生於斯、長於斯,想不到滿清賣國政府竟將它割讓給了日本。這是對台灣人民的無恥出賣,也是台灣人民的奇恥大辱。回想起這一驚心動魄的慘劇,詩人痛定思痛,抒發了強烈的愛國深情。
《七子之歌·台灣》
聞一多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
我就是台灣。
我胸中還氤氳着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
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
我還能背水一戰。
母親!
我要回來,母親!
《七子之歌·台灣》是近代愛國主義詩人聞一多於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組詩中的一首。詩中用擬人化的手法,把台灣比做祖國母親被奪走的孩子,傾訴自己「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的悲哀之情,「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從而讓民眾從漠然中警醒,振興中華,收復失地。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於台北舉行。至此,台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宣告誕生。在祖國大陸解放的前夕,蔣介石以及國民黨的部分軍政人員跑到台灣,他們依靠美國的庇護與支持,在台灣維持偏安局面,使台灣與祖國大陸再度處於分裂狀態之中。
《望大陸》
于右任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天蒼蒼,野茫茫,
山之上,國有殤!
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寫下了感情真摯沉鬱的詩作《望故鄉》。這是他眷戀大陸家鄉所寫的哀歌,其中懷鄉思國之情溢於言表,是一首觸動炎黃子孫靈魂深處隱痛的絕唱。「故鄉」「大陸」前加一「我」字,體現了於先生台海兩岸是一家的祖國觀念。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鄉愁》寫於1972年。余光中於1949年離開大陸去台灣。由於台灣和大陸長時間的隔絕,致使余光中多年沒有回過大陸。他一直思念親人,渴望祖國的統一和親人的團聚。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實物,把抽象的鄉愁具體化,抒發了自己濃濃的思鄉之情。
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第2758號決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權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召開時的資料照片
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
《人民日報》1979年1月1日刊發的《告台灣同胞書》
1992年,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經兩岸雙方分別授權,通過反覆協商溝通及函電往來,最終形成「九二共識」。
2005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
2019年1月2日,《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用五個「70年來」,全面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和平統一方針實施以來,兩岸關係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同時提出五點主張,全面闡述了立足新時代、在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中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重大政策主張,是指引新時代對台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
台灣以前是、現在是、未來也必然是
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灣必將回歸祖國的歷史大勢不可改變!
「台獨」分裂行徑
「以台制華」企圖
是螳臂擋道
只會加速中國統一的歷史進程!
END
中國文藝網新媒體
文字 | 部分文字參考中國台灣網、《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日報網、央視新聞、中華文史網、古詩詞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