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6日12點開始,周杰倫新歌《最偉大的作品》發佈全網就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討論熱度便一直居高不下,其中關於「最」字的爭議、歌曲本身風格的爭議更是層出不窮。那麼周杰倫這位華語樂壇的扛鼎之人,這一次又「周郎才盡」了嗎?
周杰倫《最偉大的作品》
《最偉大的作品》 穿越到1920年,見到了馬格利特的綠蘋果,達利的超現實,常玉畫的大腿,莫奈的睡蓮,徐志摩的詩……他說「最偉大的作品」並不是自己的歌,而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作品。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同感,前幾次聽感覺沒有什麼驚艷,結果越聽越上頭,現在再聽,認為這首歌不單單是一首歌,而是一個藝術品。
現在有些人說新專輯不如之前的,那是因為之前周杰倫的專輯起點太高了,太超前了,之所以覺得以前的專輯更好原因之一還是之前專輯有情懷加分。這張新專輯放在現在,也是現在華語音樂頂級的存在。要說差,也是最近幾年華語音樂落寞了,現在和零幾年那時的華語樂壇百家爭鳴不能比的。
回到作品本身,依然是標誌性的「周氏第一波主打」風格。周杰倫會帶來一個由簡到繁的編曲結構,以鋼琴這樣的「單一樂器」為開篇,而後逐步加入各式各樣的配器線。而在收尾部分,則是一次反向的過程。在這個框架里,《最偉大的作品》延續了此前幾乎每一作「首波主打」的長板,遞增的各個啥配器局部非常和諧地共處,維持着相當統一的整體聽感。
更加分的是,比起《鞋子特大號》或《床邊故事》這樣的「標準線之作」,這一次的周杰倫顯然納入了更多的風格,分別安排在不同的主歌與過橋部分。這樣的「複雜」結構,在周杰倫此前的其他創作里也時有出現。它們的風格、氛圍、質感,在各自獨立的聲部編排、旋律設計之下,各有特點,似乎是對應上了不同段落里唱詞的相應年代、國家、個人。
周杰倫《最偉大的作品》
我覺得這首歌的質量超越了夜七、以父之名等早期作品,可以聽出周杰倫這些年在背地也有努力吸收很多東西。細節精緻,複雜但沒有炫技感,更像華麗。有一種深邃寧靜感和匠心,單純從樂人詞人角度看又是拉高華語天花板的一首歌。
它講述的不是小愛,它歌頌的是大愛,是這個缺愛時代的洪流里,每個人的孤獨縮影。人生來就註定了孤獨的宿命,人來人往皆是過客,終究一個人來一個人離開。 就算是明白了人是生來註定孤獨的宿命,但是我們依舊找尋愛。
整首歌的基調可以用古典的奢華來形容,杰倫現在這個年紀,喜歡這種濃厚的沉澱的文化,歌詞最後道出的是對自己的剖析,有點向內觀的意思了,MV呈現的感覺也是中年對美的更高級的追求。中年是人生中美好的時段,既有前面幾十年對人生的領悟的沉澱,又不失對後面幾十年的延伸和憧憬。
周杰倫《最偉大的作品》
感謝杰倫把這些高級濃厚的美帶給我們,如是我們自己,每天被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壓得喘不過氣,被各種負面消息和新聞充斥着,被統治者奴役的平凡的我們,是很少有機會去感受這些藝術的美,感謝杰倫用音樂的方式讓我們感受這世間還是存在着美這種東西的。詩和遠方對於平凡的我們可能很遠,但也可以離我們很近,一首歌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