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經營民宿,我們可以分為軟體和硬體兩個部分。
軟體部分:在服務上做到感動服務。可以分成三種,第一種就是運用當地食材親手做早餐,第二種是把客人當朋友,分享私房景點,第三種是跟客人旅行,親自解說在地人文生態。這三點,中國台灣90%以上的民宿主人都會去做。
硬體部分是注重空間美學的打造,它有三個用意,一是展現主人自己的品位。二是可以營造主客互動的媒介。三是提升顧客休閑滿意度。中國台灣空間美學依照建築形式來說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是建築的外觀,第二是庭院、房間等的設計,第三是公共空間的設計。
1、以自然化、平民化、平價化、親民化為主要經營目標。
中國台灣民宿經營內容自然化、消費對象平民化、整體價格平價化、服務方式親民化。中國台灣民宿依託自然風景、少數民族文化和農業資源,以島內居民為主要客源,強調大眾化的合理收費,以簡單食宿接待、特色農產品或少數民族歌舞表演為基本形態,提供鄉村旅遊。
2、獨特的建築及自然景觀。
中國台灣民宿的地理位置多位於風景秀麗的山間鄉村,建築造型各異卻又與周圍景色融為一體。給人返璞歸真之感的茅草屋,沿溪而建別緻的小木屋,與青山白雲相映成趣具異域特色的洋樓,與大海相呼應如船型般的建築外形等,這些民宿與周邊環境有如天成,迷人的風景和別具特色的建築外形形成了民宿一大魅力。
3、主人的親和力和人文舒適的房間設置。
濃郁的人情味和親和力是民宿主人的共同特點。房間數量的限制使得民宿主人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與客人交流,對房間布置進行創意發揮。中國台灣的民宿一般是由夫婦二人共同經營,往往把民宿作為一生的藝術作品精雕細琢,融入個人的感情和人文理念。再加上舒適、便利的室內環境,深受寄宿者的喜愛。
4、結合當地自然資源,與周邊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中國台灣民宿充分利用周邊自然環境的獨特性與專屬性,結合人文、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資源及農林漁牧生產活動等,形成各自獨特的民宿形式,避免了千篇一律的現象。如宜蘭民宿強調鄉村風光,台中民宿推出豪華型,花蓮民宿則標榜海岸景緻等。
5、與當地產業聯合互促發展。
原來以種茶、種果樹、養雞、養牛等生產為主的聯結村民,現在轉型做休閑農業和民宿。如種茶、種果樹的開放遊人親手採茶摘果,到由養雞棚改建的餐廳品嘗家養雞,晚飯後登上半山高的農家茶坊品茶,鳥瞰宜蘭縣城的萬家燈火。曾被評為「十大民宿」之一的「三富農場」還為遊客提供了舒適的睡房。
6、準確的市場定位和經營內容,逐漸細化市場。
近年來中國台灣民宿越來越注重多樣化發展,除融合自然人文環境要素外,還加上創意和美學元素,打造不同主題的民宿特色。如異國風情、家庭溫馨、懷舊復古、原住民風情、田園鄉村、人文藝術主題等。根據不同的設施和環境,收費標準也有所不同。
休閑農場是中國台灣農業類型中最具代表性者,農場原以生產蔬菜、茶或其他農作物為主,且具有生產雜異化的特性,休閑農場具有多種自然資源,如山溪、遠山、水塘、多樣化的景物景觀、特有動物及昆蟲等,因此休閑農場可發展的活動項目較其他類型的休閑農業更具多樣性。常見的休閑農場活動項目包括農園體驗、童玩活動、自然教室、農莊民宿、鄉土民俗活動等。休閑農場是由數個農民或多個農民團體聯合興辦的,規模比較大,面積一般在50公頃以上,經營的項目比較多元化。
1.住宿區,休閑農場內設有清新雅緻的住宿設施,共106間不同檔次的鄉野套房。在房間內可以一覽農場的美景。而且對住宿旅客贈送景觀果園門票,並可免費參加民俗活動。
2.農村體驗區,農村體驗區里種植各式果樹依季節性采果,因為沒有噴洒農藥,所以累累的果實雖然其貌不揚,但卻是最天然、有機的,入園僅水果現摘現吃,任遊客吃到飽。體驗區也提供解說服務,讓都市人了解農場園區內生態以及植物品種。體驗區內還有以廢枕木、舊建材再利用搭建而成的原野體能場,讓遊客舒展筋骨、運動強身。步道旁的茅草涼亭,數十年來都是由農場主人親手搭建及維修的,以農起家的農場主人,即使不再需要下田耕作,但仍不忘勞動的樂趣,依然保持這項技藝,更藉此向遊客傳遞其經營的用心。
3.廟口文化區,農場最具特色的是廟口文化區,每晚有打陀螺、布袋戲、釣瓶子、放天燈及搓湯圓等體驗活動,重現中國台灣早期農村生活的娛樂。遊客除了可以了解各式童玩的由來外,還可以配合DIY活動,自己親手製作,滿足每個人潛在的赤子之心。農場設有專門的體驗DIY活動,如有專門的老師知道製作天燈、木烙(在一塊兒原色木板烙上各式的圖案)、利用各種葉子不同的紋路葉脈,搭配特殊的染料製作獨一無二的T恤等等。
4.烏心石樹林自然生態區,位於農場周邊,內有徒步小徑,走一圈約15分鐘,適合清晨或午後漫步。烏心石是中國台灣原生的優良樹種,幾百年來,中國台灣人民將這份上天賜予的禮物,化為日常生活所需的各式用品;解決了先民的生活問題,更累積了一份對烏心石濃郁難散的依賴情感。幾百年過去了,烏心石卻也日益消失……羅東林管處與香格里拉休閑農場,自1980年十月開始種植烏心石樹苗,七萬株等待新生的苗子,正為現在的中國台灣人滋養一股正港的樸實精神。幾個春秋過去,七萬株樹苗終於拔高成林,重現了早期遍布中國台灣山林的原始風貌。現已成為有名的烏心石採摘園。
1.稻草文化,農場充分利用稻草開發出了眾多令人驚嘆的工藝作品,如彩繪草垺、稻草面具、稻草畫、稻草紀念物、稻草娃娃、稻草編織等等,使得農場的稻草藝術聞名全國。農場內有大草垺,並由設計師繪上兩位王公臉譜,面向聖福廟為開漳聖王,面向進興宮為古公三王,為當地的特色地標。
稻草藝術節:每年夏季農場會舉辦一年一度的稻草藝術節,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外地遊客。各小區推出許多有趣的文藝表演,如朝陽小區的竹炮施放、白米小區的木屐舞、玉田小區地弄獅表演和珍珠小區所表演的稻草面具舞及珍珠之歌歌唱,皆讓遊客在旅遊中徜徉藝文風情。
稻草藝術節主辦單位除安排音樂、舞蹈、歌唱、歌仔戲、原住民歌舞等活動外,在靜態展覽部分,有全縣目前從事小區總體營造的小區成果展,另有迭草垺、搓草繩、稻田拔河、幼兒推稻草球、稻草人裝飾等農村趣味競技活動,使稻草、風箏等文化產業創意發揮,為農村帶來豐沛的生命力。
2.風箏文化,冬山風箏節:農曆九月,中國台灣吹起著名的九降風(無雨的北風),秋收冬藏的農閑時節,人們以放風箏為娛樂,漫天飛舞的大小風箏,構成一幅美麗的田園景緻,體現了農村生活的閒情逸緻。
風箏博物館:早期的農村生活,風箏是一項農閑時的民俗娛樂,每當秋高氣爽時節,各式爭奇鬥豔的風箏漫天飛舞。目前館內收藏一千多件風箏作品。二十年來,冬山小學校園內的冬山風箏館,提倡風箏民俗活動與美術教學成果展示,經過冬山鄉舉辦鄉鎮特色活動冬山風箏節後,風箏已成為冬山鄉知名活動,在冬山鄉公所規劃及冬山小學師生的協助下,將小小的風箏陳列室,轉成為鄉鎮主題展示館,將校園藝術文化帶入小區內承傳並推廣。
3.木屐文化,休閑農場所在的中山休閑農業區內,有一個百米小區,小區特別與學校合作,由小區中對木屐文化相當熟悉的居民到小學擔任木屐老師,除了教導學生了解木屐製造過程外,也特別在學校成立了木屐舞。學校部分年級的學生組成了木屐舞隊,每周固定在學校學習木屐舞,而這些學生不但不定時參加表演,回到小區也與小區媽媽組成地響屐舞隊相結合,讓學生了解木屐不僅僅是一種產品,更具備了優美的文化意義,並且透過木屐舞的表演讓參觀的民眾體驗木屐多元的文化特色。
模式啟示
• 項目活動豐富,注重參與體驗
依託農村生活方式的娛樂,設置專門的體驗DIY活動。豐富的活動大大提升了農場產品的參與性。尤其是在當前體驗經濟形態下,這種參與體驗更顯得尤為重要。而且這種參與體驗實際上為產品銷售提供了一個新的形式,這種形式更容易被遊客所接受,更能激發其購買慾望。
• 打造多種文化,提升農場的內涵
項目依託當地的特色,逐漸打造出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這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吸引力,如香格里拉休閑農場的稻草文化,在其重點打造下,已經使其稻草藝術聞名全國。依附這些文化所打造的各種特色產品、開展的各種節慶活動,大大提升和豐富了農場的內涵。
• 多種服務功能,豐富產品類型
香格里拉休閑農場包含了豐富的旅遊業態,涵蓋了旅遊服務的整個流程,滿足了不同層次的旅遊需求。有完善的接待設施、多樣的餐飲美食,服務於商務人士的大型會議室,滿足休閑娛樂的觀光果園、生態美景,極具參與性的體驗活動及各種特色節慶活動等等,豐富了農場的產品類型,拓展了市場需求。
一)農業經營體驗區1、牧野風情區:牧場內設置牧野風情區供牛隻牧放,此外並預定設置馬舍、儲料舍,以實木圍籬環繞,牧放牛群於草原中,邊緣步道設置餵食平台,提供遊客觸摸機會。2、飛牛廣場-大草坪親子活動區:此處為一草地,因地處飛牛牧場最開闊處,全區景緻盡收眼底,提供遊客放風箏及大型團康活動等戶外活動之場所。
(二)休閑活動區「飛牛牧場」之休閑活動分區各項設施及其提供之活動如下:1、客服務中心區:為舊有農舍及牛舍地區,地處山脊地,面積約四公頃,為遊客最先到訪之地區,此處已完成門區管理、停車、休息、用餐、住宿諮詢服務、教育解說及其他服務功能設施,本區為農場中主要建築群落,為配合牧場自然風味,其設施採用自然材料為主,惟受限於法令之規定,僅以舊有農房舍修繕及現有建的興建集中式住宿系統,提供鄉土性餐飲服務並設置室內運動設施、會議室等以達到提供基本性服務機能為主。2、有機蔬菜展示區:農場設置有機蔬菜園一處,展示有機蔬菜種植生產過程。3、農民研習訓練區:農場劃設農民研習訓練區,供農業研習訓練,蝴蝶養殖、中藥藥草繁殖設施園藝等農業發展研習實作訓練之用。
三)農業景觀及自然生態1、蝴蝶中心:包括溫室及網室蝴蝶生態展示園、自然教室、管理室、網室繁殖場、標本館、幼蟲培養室、生態資材展示區、誘蝶植物園、森林觀賞步道、賞鳥設施。2、休閑農場研究發展及計劃保留區:為保留日後發展空間,此農場劃設保留區。
自然環境與景觀
東勢林場是典型的低海拔淺山區,年平均氣溫在攝氏20~25℃,平均比台中市低約2。5。全年濕度約在75%~80%之間,氣候清爽宜人,是吸引遊客的主要原因之一。東勢林場的景觀資源十分豐富,是一個森林密布、環境幽雅、四季不敗的鮮花世界,加上各項森林遊樂設施,提供了市民度假休憩的最佳場所。其各種資源如下:
1.地形景觀資源
林場地屬山脈之尾,地形變化無窮,有平緩地、陡坡地,有升起的斷崖,有連綿而來的山丘,場內的林溪谷地奇石嶙崎、流水潺潺,原始深幽的情趣令人流連忘返。
2.氣象景觀
破曉時分,旭日東升,東望中央山脈,觀美麗雲彩幻化;黃昏時刻,夕陽無限好,西眺大安溪口,落日餘暉滿山絢爛;晨昏或雨後登高視山谷,雲海綿綿,頗有「山在虛無縹緲間」的意境。
3.動物景觀
以鳥類為最明顯,低海淺山區最適合各種野鳥棲息,林場自開場以來即重視植物的栽植,長期的經營培育,許多野鳥自然以場為家,已經發現的有64種,常見的也有14種之多。除野鳥之外各類小動物小昆蟲也很多,尤其是螢火蟲、蝴蝶的生態資源更是豐富。
4.植物景觀
(1)優美的森林景緻:林場森林面積佔92%,植物十分豐富,四時林間景緻分明,各蘊其趣。春天:杉、桐、樟、楓、梅之新綠,森林生機盎然;夏天:木油桐花開花落宛如東勢林場下雪了;秋天:油桐葉變黃、楓葉轉紅、聖誕紅登場了,林場進入彩色世界;冬天:油桐葉落只剩枯枝平添幾分蕭瑟之美。
(2)默林勝景梅花爭艷:30 ha默林、3 koo多株梅樹,梅花開時,構成白色香雪海,十分壯觀。梅樹結果時又十分誘人,默林問有林間小道、小花圃,遊人遊園賞梅、賞花至此,彷彿走進了人間仙境。
(3)花卉森林與眾不同:東勢林場不同於一般森林遊樂區,在於有美麗的鮮花,花開花
落,種類繁多,花期各不同。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1月有梅花盛開,2~3月有櫻花爭勝,3~4月有杜鵑花登場,4~5月油桐花飄落,夏天的紫薇花、羊蹄甲、野牡丹、野薑花、野百合更是爭奇鬥豔,到了秋天,聖誕紅、楓葉更是色彩紛。
(4)游觀光果園、采森林野果、草藥、樂趣多多:場內有10 ha柑橘園、30 ha梅園,配合勢林路旁多處果園開放采果;森林中有野生草莓(俗稱莉菠)、野生百香果、石榴、楊梅,可供遊客自由採擷野趣多多。
(三)地區人文資源
林場以其獨特的林業文化吸引遊客;東勢地區又以客家文化為主,其中以客家料理更是為人稱道;農村文物展示、樟腦油提煉廠、養蜂場、茶藝展示、梅製品、葯革區等,都是豐富的人文資源。
(一)運動休閑型
主要包括:(1)岸上的海洋觀光活動。包括磯釣、堤釣、多功能漁港、海岸公園、漁人碼頭、海灘散步及潮間帶岩池探險等。(2)海面上的活動。在鄰近海域部分,包括海上游泳、浮潛、賞鯨、海釣、帆船、風浪板、衝浪、水上摩托車等活動;在較遠海域部分,則包括藍色公路及游輪等。(3)海面下的活動。以水肺潛水及潛水艇活動為代表。概略估計,目前中國台灣上述釣魚活動人口高達200多萬人[7],各縣(市)主要漁港大都有業者專營與兼營船釣服務。據2002年3月中國台灣「農委會漁業署」統計,專營娛樂漁船145艘,兼營娛樂漁船86艘,這些娛樂漁船以停靠瑞芳區漁會所屬深澳漁港的海釣船最為顯著
(二)體驗漁業型
一般分為觀光休閑采捕、漁業活動的參觀及漁村生活體驗等。(1)觀光休閑采捕,包括牽罟、石滬、堆撿拾螺、貝類等活動。(2)漁業活動的參觀,包括參觀漁撈作業、箱網養殖、定置網作業、魚塭養殖和水產加工等。主要是經由團體或學術單位與地區漁會或業者接洽,安排參觀漁撈作業與水產加工廠,並藉由參與及體驗,以實際了解漁業作業。另外,沿海養殖業者也通過協會成立水產養殖專區,並設立休閑魚塭養殖示範區,通過結合養殖與休閑,供民眾參與觀光體驗。(3)漁村生活體驗方面,有漁村體驗、解說、民宿經營等。如花蓮壽豐鄉的立川蜆場、宜蘭五結的大塭觀光休閑養殖場、彰化的漢寶合作農場等,提供民眾漁村生活體驗,享受田園之樂。其他多處漁村地區,亦有民宿的經營者,如台南市七股區的溪南春休閑漁村,為散客民眾提供住宿,使其感受到漁村的生活與漁民的辛苦。海洋牧場也屬於體驗漁業型,如宜蘭縣目前已發展石城及東澳等2座海洋牧場。石城海洋牧場面積640hm2,東澳海洋牧場面積440hm2,「縣政府農業局」先後投入8000多座人工魚礁、軍艦礁等,營造適合魚群生存的環境。東澳海洋牧場,依山傍海,是一處半月形天然海灣,已投放3159座人工魚礁,是一處成功的海洋牧場。
(三)生態遊覽型
主要包括賞鯨豚、觀漁火及海上藍色公路等。台南市七股(潟湖)的生態之旅就是一種生態遊覽休閑漁業。目前,中國台灣賞鯨豚活動熱絡,其產業活動範圍包括宜蘭、花蓮與台東。而頭城的「龜山朝日號」與花蓮「多羅滿號」等,享有盛名,也具有營利能力。另外,觀漁火的活動因寓教於樂也相當受歡迎。在海上藍色公路方面,新北市北部的幾個區漁會和娛樂漁船業者曾經聯合投資經營,但因航線與遊客搭載及進出港的管理問題等目前大多已停止營業。
(四)漁鄉美食型
主要包括名特產與美食和假日觀光魚市。(1)名特產與美食指海鮮品嘗、特產選購。中國台灣已有不少地區漁會設立名特產直銷中心或熟食區供民眾品嘗水產佳肴美食,因漁港特色加上周邊的海鮮餐廳,深受民眾歡迎,如梧棲、碧砂、烏石港、東港鮪魚季等,也藉由品嘗會或大型造勢活動來推廣漁產美食。(2)中國台灣地區已有十幾個漁會設立假日觀光魚市,提供漁業的名特產或海鮮熟食,供民眾品嘗水產佳肴,加上漁港特色,深受民眾歡迎。這些假日觀光魚市由當局協助經營發展的有梧棲、永安、竹圍、新竹、富基、碧砂、布袋、烏石、東港、梓官、安平、馬公等。而其中以梧棲、永安、竹圍、新竹、富基等的觀光魚市經營最成功。
(五)教育文化型
主要包括漁業推廣教室、漁史民俗慶典和漁業教育展示。(1)漁業推廣教室包含漁訓中心、漁拓教室、烹飪教室、漁業技術推廣等。中國台灣有不少漁會經常舉辦漁業教育或魚食推廣活動,以教導漁民與一般漁村社區民眾有關漁事與海鮮烹飪等各項訓練課程。各地區漁會還開展漁業推廣活動,傳遞新資訊或推廣新技術,這對於漁業發展措施的推動或漁村社區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幫助。(2)漁史民俗慶典則包括探訪漁村古迹、漁民傳說、古老漁法、王船出巡、火燒王船、放水燈、媽祖慶生等。漁史民俗慶典有助於民眾了解漁村文化。(3)漁業教育展示則有漁具陳列、魚蝦貝展示博物館、海事博物館、文物館、水族館、生物教育館等,如東港區漁會和彰化區漁會就經營着漁業文化展示館,以水族和漁業文史展示為主要內容。此外,利用漁村地區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動,發展成的休閑活動項目,亦被稱為教育文化型的休閑漁業,主要有宜蘭頭城的搶孤活動和東港的王船祭、王船出巡、放水燈、媽祖慶生等。
一、特色定位
定位準確,主題鮮明
中國台灣休閑農莊主題鮮明、個性突出,這些主題包括水果採摘、竹、香草、茶葉、名花異草觀賞、昆蟲收藏、奶羊、奶牛、螃蟹、鱷魚、鴕鳥等體驗,創新不斷,使遊客始終充滿新奇感。比如位於桃園觀音鄉的「青林農場」,一年四季都栽種着向日葵,且免費開放參觀,還有專門種植食蟲植物的「波的農場」,種有豬籠草、捕蠅草、毛毯苔、瓶子草等。很多農莊一看名字,就知道農莊的特色,如以香草為主的「熏之園」,以奶牛為主的「飛牛牧場」,以蘭花為主的「賓朗蝴蝶蘭觀光農園」「花開了農場」則栽植了大量珍貴的樹林與奇花異草。
二、創意設計
融入個性,彰顯差異
關鍵詞1:藝術
中國台灣休閑農莊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特別熱愛鄉村田園生活,建設休閑農莊的初衷,有的甚至是為了圓兒時的一個夢想,他們不追求短時間的暴利,而是從一開始就非常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建設與經營過程中,不斷融於自己的創意,將農莊比作自己的藝術作品,客人可以明顯感受莊主的藝術風格和個性追求。
關鍵詞2:文化&生活
如位於苗栗三義的山板橋農場臉譜文化生活館,是一家以木雕創作教學為主的農場,因館主林文源與彭妃玉夫婦,對京劇臉譜藝術情有獨鍾,並多年潛心研究與描繪,遂將原為木雕初學者必學的雕刻技巧,轉化為適合大眾、親子即興彩繪,簡單有趣的創作教學活動。
關鍵詞3:新意+DIY
如頭城農場的傳統項目葉拓T恤,不斷有新的圖案推出,時常有新意,固定的客源可以不斷反覆前來消費。金勇DIY農場每年都會增加新的番茄品種,將來自各國的西紅柿組合在一起的「聯合國西紅柿禮盒」,讓遊客在一個禮盒中就可以品嘗到來自各國、各種形狀、各種顏色、多種口味的西紅柿。聯合國西紅柿禮盒
三、遊憩設計
深度體驗,其樂融融
中國台灣休閑農壓都設有可供多人同樂的設施,例如烤肉區、采果區、遊戲區,農耕體驗區等。有的還設有充滿中國台灣農村樂趣的烘烤區,提供遊客享受土窯烤地瓜、烤土窯雞的樂趣;有的不定期舉辦農業有關的教育活動、趣味比賽;有的提供與場內動物接觸的機會,遊客可以借餵養小牛、擠牛奶、喝牛奶的過程,體會牧場農家的生活。飛牛牧場
在打造遊憩方式中,中國台灣休閑農莊特別善於發現和挖掘本土歷史文化與當地特色資源,如草織、藤編、雕刻、手工藝品、地方舞蹈、戲劇、音樂和古迹史話、傳說,通過新奇創意,包裝打造出特色品牌。如地震災區桃米村蘊藏着豐富的生態資源,中國台灣原生29種青蛙,桃米擁有23種,中國台灣全島有143種蜻蜓,在桃米發現56種,在當地政府幫助下,桃米村民挖掘資源潛力,不斷宣傳各種各樣的青蛙和色彩斑斕的蜻蜓,把兩種小動物設計出各種可愛的卡通形象,遍布鄉村醒目位置,鼓勵村民動手,用紙、用布、用石頭等鄉村材料,製作手工藝品,很快使桃米村從一個地震廢墟變成一個昆蟲生態文化體驗休閑區。桃米村昆蟲生態文化體驗休閑區
四、產業鏈打造
精深加工,效益倍增
中國台灣的農產品深加工從果品鮮食、保鮮存放、干品制煉到成分提取製作面膜膏和護膚美容品等具備一整列的生產、製作和包裝技術,極大地延伸了產業鏈。如九品蓮花生態教育園區,他們設立有自身系統的農產品加工銷售中心或網點,各類農產品從產品加工、冷藏、噴砂處理到分揀包裝的工藝並不複雜,但其系列產品琳琅滿目,從雪糕、鮮果飲料、果粒製品、干制果品到護膚品等一應俱全。
南投縣信義鄉農會引入返鄉知識青年,依託本地的梅子特產,設計出幾十種特色產品,加以創意包裝,成為當地最具特色的農特產品和最受歡迎的旅遊商品。南投縣信義鄉農會梅子夢工廠藉由園區內的梅子酒庄與CAS加工廠,開發出中國台灣多種以梅子為主體的本地農特產品。梅子酒庄以中國台灣第一家說故事酒庄為目標。開發酒製品,除了傳承信義在的傳統佳釀技術與風味外,酒類產品的命名,更是以山居居民生活片段與生活故事作為主軸。
五、營銷推廣
中國台灣特別注重將特產和觀光相結合,利用節慶進行推廣。如屏東縣墾丁地處恆春半島南端,是有名的風景區,春季又是黑鮪魚洄遊墾丁外海的季節,結合休閑漁業,這裡每年舉行黑鮪魚文化觀光為主的春遊,展銷黑鮪魚、油魚子等海鮮產品。屏東還結合農產品收穫期,將農業特產如黑珍珠、香蕉、鳳梨,融入一年四季的觀光計劃中,帶動觀光和休閑產業的發展。
1.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依託當地區位條件、資源特色和市場需求,挖掘文化內涵,發揮生態優勢,突出鄉村特點,開發一批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遊產品。推動鄉村旅遊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鎮,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旅遊小鎮,建設一批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名村。加強規劃引導,提高組織化程度,規範鄉村旅遊開發建設,保持傳統鄉村風貌。加強鄉村旅遊精準扶貧,紮實推進鄉村旅遊富民工程,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統籌利用惠農資金加強衛生、環保、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鄉村旅遊服務體系。加強鄉村旅遊從業人員培訓,鼓勵旅遊專業畢業生、專業志願者、藝術和科技工作者駐村幫扶,為鄉村旅遊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2.實施鄉村旅遊提升計劃,開拓旅遊消費空間
(十七)堅持鄉村旅遊個性化、特色化發展方向。立足當地資源特色和生態環境優勢,突出鄉村生活生產生態特點,深入挖掘鄉村文化內涵,開發建設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個性突出的鄉村旅遊產品,舉辦具有地方特色的節慶活動。注重保護民族村落、古村古鎮,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遊村鎮,讓遊客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
(十八)完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配套設施。重點加強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特色村的道路、電力、飲水、廁所、停車場、垃圾污水處理設施、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強相關旅遊休閑配套設施建設。到2020年,全國建成6000個以上鄉村旅遊模範村,形成10萬個以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特色村、300萬家農家樂,鄉村旅遊年接待遊客超過20億人次,受益農民5000萬人。
(十九)開展百萬鄉村旅遊創客行動。通過加強政策引導和專業培訓,三年內引導和支持百萬名返鄉農民工、大學畢業生、專業技術人員等通過開展鄉村旅遊實現自主創業。鼓勵文化界、藝術界、科技界專業人員發揮專業優勢和行業影響力,在有條件的鄉村進行創作創業。到2017年,全國建設一批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形成一批高水準文化藝術旅遊創業就業鄉村。
(二十)大力推進鄉村旅遊扶貧。加大對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的規劃指導、專業培訓、宣傳推廣力度,組織開展鄉村旅遊規劃扶貧公益活動,對建檔立卡貧困村實施整村扶持,2015年抓好56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鄉村旅遊扶貧試點工作。到2020年,全國每年通過鄉村旅遊帶動2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扶持6000個旅遊扶貧重點村開展鄉村旅遊,實現每個重點村鄉村旅遊年經營收入達到100萬元。
3.大力開發新產品新業態
把傳統產品升級和豐富新產品新業態擺在突出的位置,推動旅遊產品結構由觀光為主,向觀光、休閑、度假複合發展轉變,推動三大市場全面發展。全力推進鄉村旅遊和旅遊扶貧、旅遊致富工作,積極開發各種形態的休閑度假產品。培育大眾化旅遊消費新熱點,深入挖掘旅遊購物潛力。積極開展紅色旅遊。
4.推動智慧旅遊鄉村建設。運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全面提升鄉村旅遊的管理、服務、營銷水平。積極支持社會資本和企業發展鄉村旅遊電子商務平台,推動更多優質農副土特產品實現電子商務平台交易,帶動農民增收和脫貧致富。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通過鄉村旅遊APP、微信等網絡新媒體手段宣傳推廣鄉村旅遊特色產品。支持有條件的貧困村發展成為智慧旅遊示範村。鼓勵各地建設集旅遊諮詢、展示、預訂、交易於一體的智慧旅遊鄉村服務平台。
5.旅遊促進扶貧的五種方式,扶貧拓展旅遊發展空間的四方面,實施旅遊扶貧的六大對策。
首先,不少鄉村硬件設施缺乏,補全短板是發展旅遊業的前提。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俗話說「路通財通」,如果連最基本的交通條件都不具備,縱然擁有再好的旅遊資源,也會擋住遊客的腳步。旅遊體驗是一個綜合性的感受,但硬件是基礎:酒店是不是未經整修的破舊村屋、飲用水是不是乾淨的自來水、廁所等衛生設施是不是符合旅遊者的期望,乃至有沒有網絡、WiFi,都是決定旅遊質量的重要因素。
其次,鄉村旅遊的「軟件」急需升級。在營銷策劃方面容易「扎堆」,哪一個地方種了大片油菜花,立即引來眾多跟風者。據相關資料顯示,貴州、湖北、浙江、湖南、雲南、山東等省份都有多個地市搞「油菜花節」,千村一面缺乏特色。今年某地的「油菜花節」還「混搭」內衣秀,引來不少質疑聲。而在服務能力方面,很多遊客詬病鄉村游的食品安全形勢不容樂觀,餐飲器具不消毒、廚房衛生條件差……還有的打着「純天然」旗號讓顧客自己採摘山野菜,卻弄出了食物中毒的悲劇。這些問題,都需要相關從業者以現代旅遊業的標準來更新自己的經營理念。產品可以「土」,觀念和服務不能「土」。
再次,則是鄉村旅遊要注意可持續發展。一方面,是鄉村旅遊的商業模式問題,眼下很多休閑農業、鄉村旅遊、農家樂都是外來資本經營,農民只收取場地租金或者為投資者打工。在一些地方,鄉村旅遊的商業規模越來越大,但真正能流進農民荷包里的還非常有限。今後,在鄉村旅遊開發中應謀劃更為科學合理的方式,讓利益分配更有利於農民增收。另一方面,很多地方為了搞旅遊,大拆大建破壞了鄉村面貌,假古董不少、真民俗稀缺,割裂了農耕文化與現代旅遊的聯繫。這樣「無根」的鄉村旅遊,終究無法長久。此外,農家樂、漁家樂監管不到位,也很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只有在商業模式、保護性開發、環境質量等方面做到可持續發展,才能為鄉村旅遊的未來發展積蓄後勁、拓寬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