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寫作的文獻能力:篩選文獻的「滾雪球」法

2022年07月15日17:33:20 熱門 1599

文獻能力是學術性寫作的關鍵能力。某種意義上,是否應用文獻,是學術性寫作和其他類型寫作區別的重要標誌。剛剛進入學術研究領域的初學者,往往都是從查找文獻、文獻綜述和規範引用文獻學起。事實上,學術性寫作的文獻能力是一組能力的綜合體現,它既關乎到基本的學術規範和倫理道德,也反映着一個學者做學問的水平。一個典型的指標是,博士學位論文的參考文獻,往往是以百為單位;而本科學位論文的參考文獻,一般只有區區幾篇到十幾篇。

學術寫作的文獻能力:篩選文獻的「滾雪球」法 - 天天要聞


要一手文獻,不要N手文獻


凡是可以被用於論證的材料,都可以籠統稱之為文獻。(1)文獻不只存在於知網上,除了期刊論文、學位論文、會議論文之外,研究專著、新聞報道、行業報告、田野手記、檔案資料、傳記文學、統計報表,甚至博物館的先秦竹簡、帶有佉羅文的禪定佛像以及有關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的紀錄片等,都可以成為研究的文獻。研究者要拓展文獻使用的視野。


文獻總體可以分成三類:一手文獻、二手文獻和N手文獻。一手文獻是最原始的數據和素材,譬如田野手記、檔案資料、統計報表、竹簡銘文等都可以歸類為一手文獻。二手文獻是經過了學術加工的材料,期刊論文、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和研究專著即是二手文獻。做研究時,要盡量選用一手文獻,才能做出具有原創性的學術文章;經典的二手文獻也必須使用,作者要與既有的學術界進行對話,否則容易閉門造車,夜郎自大。


但做研究,切忌使用N手文獻。所謂N手文獻,就是不知道出處是哪裡的文獻,或者從網上胡亂找到的數據、話語、片段。一些高考考生為了寫出一篇高分作文,往往去百度什麼「名人名句100條",然後生硬地背下來,穿插在自己的文章中,這是非常糟糕的寫作習慣,也有悖文獻引用的基本學術規範。一方面,脫離了具體語境的名人名句,很可能是斷章取義的,曲解了作者的原話;更有甚者,完全是杜撰的。比如,北京魯迅博物館開通了魯迅著作全編檢索系統之後,網民們才發現,很多之前被安在魯迅先生頭上的所謂名人名言,魯迅壓根就沒有說過


不要輕易說填補學術空白


學術寫作的文獻能力是一組能力的綜合。這一組能力通常包括:文獻檢索能力、文獻篩選能力、文獻綜述能力和文獻應用能力。談及學術性寫作的文獻,被強調的一般都是文獻綜述、文獻規範引用和與文獻的對話,文獻的檢索和篩選一般是被忽視的。但事實上,檢索能力和篩選能力,是進行文獻綜述和文獻應用的前提很多初學者寫不好學術文章,不是不會綜述拿到的文獻,而是根本沒有找到關鍵的文獻。


不妨自曝家醜,分享筆者親身的例子。筆者的博士論文選題是中醫與阿育吠陀醫學之間的跨文化傳播研究。阿育吠陀(Ayurveda)是流行在南亞次大陸的一種傳統醫學,其興起可以追溯到古印度的吠陀文明時期,比中醫的出現(如果以先秦巫醫分家為標誌的話)還要早數個世紀。在博士論文開題前,筆者用知網檢索關鍵詞「阿育吠陀」,相關學術文章居然只有寥寥數篇;再檢索「阿育吠陀」+「中醫/中醫藥",更是一篇都沒有。雖然開題時,筆者很克制地沒有吹噓「填補學術空白」,但其實內心一直是竊喜的,自以為開創了某個研究的領域。開題之後,隨着研究的深入,筆者愈發覺得臉紅。原來,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有一批大家(比如季羨林金克木)在研究阿育吠陀了;60年代中後期以後這一研究有所中斷,千禧年後又出現了如廖育群、陳明等學者的研究專著,且千禧年後的研究更關注阿育吠陀醫學與外來醫學之間的互動。那為什麼筆者在開題時候沒有看到這些文獻呢?


問題出在檢索關鍵詞上。筆者使用的關鍵詞阿育吠陀,是現在媒體報道南亞傳統醫學時約定俗成的翻譯。上世紀50年代學者在研究它時,用的術語是生命吠陀(Ayurveda是梵文, Ayur是生命的意思,Veda就是吠陀)、吠陀醫學、南亞傳統醫學(古)印度傳統醫學、印度醫學等表述;千禧年後,原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廖育群先生撰寫的第一本有關阿育吠陀的專著,他的翻譯是阿輸吠陀;北大南亞研究的大家陳明老師撰寫的有關中古醫學之間交流的專著《中古醫療與外來文化》,使用的是繁體字。這麼豐富的研究素材都沒有進入筆者的博士開題報告,這個教訓是深刻的,它也成為筆者現在教授寫作課時的關鍵一講。



篩選文獻可以採用「滾雪球」法


文獻在檢索時,要使用多元化的檢索關鍵詞,不能在一棵樹上"弔死」。同時,檢索的數據庫不能只有知網,中文方面讀秀數據庫覆蓋知網沒有收錄的圖書資源,也比較推薦;新生代的研究者,英文的數據庫(譬如EBSCO、Proquest、Taylor&Francis、Web of Science),也應當去探索。除此之外,結合具體的選題方向,專業的數據庫也是優質文獻(尤其是一手文獻)的來源。比如在筆者,報紙」主題的寫作課上,推薦使用的專業數據庫就包括人民日報數據庫、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中國近代報紙全文數據庫、大成近現代報紙數據庫、中國近代報刊《大公報: 1902-1949).慧科新聞數據庫、Factiva數據庫等等。


檢索到了文獻,不能也無法照單全收。因為並不是所有的文獻都是正確的、可信的、具有研究參考價值的。在筆者所教的寫作課上,第一周課堂的主題是文獻,第四周周末就要交一篇3000字左右的短文。常常會有學生抱怨,知網檢索到與自己選題相關的文獻有40、50頁,大幾百篇,光看都看不完,如何寫出文章來?這其實就要考驗文獻的篩選能力了。經過篩選,把有限的時間放在質量最高的文獻上,學術寫作才能事半功倍。


文獻如何篩選呢?主要是機器篩選與人工篩選相結合。一般的數據庫,都有高級檢索的功能。譬如知網,可以通過勾選期刊來源(比如北大核心或者CSSC)篩掉一批低質量的文獻。如果作者通過基礎的研究,找到了選題方向至關重要的研究者、研究刊物或者研究機構,也可以精準查找作者、期刊以及作者單位等,獲得參考性更強的文獻。一般的數據庫,還有被引量、下載量等衡量論文的量化指標,這些數據也是篩選文獻的依據,人文社科類的文獻,被引用的數據如果能夠達到兩位數及以上,往往都是比較經典的文章。


人工篩選文獻時,可以採用「滾雪球」法。當發現了一篇高引文章後,可以首先去查一查,這位作者是否在相關領域發表了不止一篇文章,如果是,較大概率這位作者是這一領域的權威。那麼他/她所發表的相關文獻都具有進一步被研究的價值。更重要的是,這位作者的文章也有參考文獻,由於他/她是這個領域研究的權威,他/她的參考文獻大概率也會是有質量的文獻。從這些參考文獻中,可能又能發現另外一位相關領域的研究權威,雪球於是越滾越大,好的文獻也就越查越多。


文獻篩選能力的本質是對文獻的鑒賞能力,這不是一蹴而就的。對學術寫作有追求的研究者,應當鎖定自己研究領域的幾本關鍵期刊和幾位關鍵作者,一旦有新作品,就及時閱讀,形成積累。還有一些期刊,本身定位就是對優質文獻的篩選和一次傳播,如《人大複印資料》、《新華文摘》等,初學者如果找不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多讀讀這些期刊篩選過的優質文章,也能受到啟發。



文獻綜述不是記流水賬


學術性寫作的初學者,最好先從文獻綜述開始練習。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給博士一年級新生開設的必修課「新聞傳播學歷史理論與方法」,期末作業一直就是經典的文獻綜述;清華新傳院博士生資格考試的重要一環是開卷考試,也是根據給定的題目撰寫文獻綜述。


做文獻綜述有很多的意義,比如避免做重複性的工作、為研究精準定位、發現研究可能的創新點、體現文章作者的專業素養水平等等。總之學術界是個共同體,某個研究領域若想要縱深發展,後人就必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因此,了解已有研究的情況,從而定位自己前進的方向,即正式研究開始前先做文獻綜述,就是一種必然的制度安排。


文獻綜述大體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敘述型的文獻綜述,常見於學位論文或者學術專著中,這種文獻綜述是為作者後續的研究做鋪墊的。另一種是評價型的文獻綜述,即文獻綜述本身就是作者所開展的研究。


敘述型的文獻綜述是更為常見的文獻綜述類型。儘管這種文獻綜述是「敘述型」的,但並不意味着作者只需要「敘述」已有文獻做了什麼而已。文獻綜述切忌做成流水賬。不能通篇是張三做了什麼、李四做了什麼、王五做了什麼,而是要將這些文獻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找出相關領域的研究線索、甚至是勾勒出一幅相關領域的研究圖景,使研究現狀一目了然。


文獻組合的邏輯有很多種,比較經典的邏輯即時間與空間的邏輯。如筆者在博士論文中提到,中國學者有關阿育吠陀的研究,在時間上呈現出一種U型的發表特點,50、60年代和千禧年後研究較多,70年代到90年代幾乎是空白,這與國內外的政治局勢和中印關係有關。在時間或空間的邏輯基礎上,還需要對文獻進行更為細緻的分類與綜述。譬如,在《媒介化現實與科學的危機-疫苗接種與媒體報道國內外研究綜述》一文中,筆者將疫苗接種與媒體報道相關的研究根據研究者身份的不同,分成了公衛疾控研究者一組和新聞傳播研究者一組。在公衛疾控研究者一組中,提煉出了KAP模型(知—信一行)是最為主導的研究,疫苗媒介事件對公眾接種意願和接種行為的影響是最主要的研究內容,往往將公眾接種猶豫或者疫苗信任危機歸咎於媒體的失實報道;在新聞傳播研究者一組中,則提出媒介化現實、新聞倫理困境等是新聞傳播研究者解釋媒體報道行為的主要切入點。於是,兩者對比就發現了問題--疾控專家和媒體專家各說各話;在這一交叉領域中,沒有公衛學者與傳播學者合作的任何文章。這為筆者提出用風險溝通的理論框架促成專家與媒體、公眾之間的對話的觀點形成了有力的鋪墊。如今,大部分的數據庫還有自帶的文獻統計和可視化分析的模塊,研究者也可以結合一些文獻計量學的統計結果,對相關文獻進行更為精準的分類與描述。


如上所述不難發現,有價值的文獻綜述至少要滿足以下三個要點:第一,對相關領域研究文獻儘可能的全面掌握、篩選甄別和有效閱讀,尤其要找到關鍵作者和關鍵文獻;第二,根據一定的邏輯(時間、空間、研究對象、研究主題、理論模型、研究方法等)對文獻進行歸類與分析,最好能體現已有文獻之間的繼承關係、對話關係、駁斥關係等;第三,在綜述已有文獻的研究時,作者還要建立自己的觀點,往往聚焦於已有文獻研究的盲區、模糊點或者爭議點,提出進一步的研究建議。對於學位論文而言,進一步的研究建議往往對應着自己的選題和後文的具體研究;對於期刊論文而言,進一步的研究建議往往具有引領相關學術發展的價值,可供學術共同體參考借鑒。



從文獻到文章:從混亂到秩序


學術性寫作中,對文獻的應用不能只是在文獻綜述部分。一些學生寫學位論文,除了引言部分綜述文獻之外,後文的研究分析部分、甚至是結尾的討論升華部分,通篇都是自己的表達,而沒有任何與文獻的對話,這其實還是閉門造車,學術界的研究與自身的研究兩張皮。


學術性寫作中,對文獻的應用應當貫穿整個寫作的過程一般有兩種應用的場景:第一種,文獻本身就是研究的素材、文章的血肉和論證的關鍵。這類文獻通常就是前文提到的一手文獻。譬如,採用田野調查方法的研究文章田野調查獲得的訪談資料、調研手記等一手文獻就是寫作最重要的素材,要根據作者採用的理論框架,有機地將這些素材組合在一起。再比如,做歷史研究的文章,歷史檔案、資料或者書籍等一手文獻,也就是文章的血肉,作者得到的研究觀點和研究結論,都是建立在對這些一手文獻的爬梳、研讀和分析闡釋基礎上。


第二種場景更為常見,就是在寫作時與文獻的對話。這類文獻通常對應着前文提到的二手文獻,尤其是一些在文獻綜述環節發現的經典文獻、關鍵文獻。與這些經典、關鍵的文獻對話時,也有三種不同的對話方式:借鑒、駁斥、創新。


借鑒最為常見,可能是在整篇文章的構思方面,借鑒了某個理論或者學術概念;也可能是在文章的局部,借鑒一些經典的研究、案例或者表述,從而加強對自己觀點的論證。比如,楊念群在撰寫《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一書時,就開宗明義地表示,用「再造病人」來重新解讀近代中國的歷史,是借鑒了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景軍有關廟字的講述以及蘇珊·桑塔格《疾病的隱喻》的研究,「病人」就是一種隱喻性的表達,「病人」被觀察、改造和治癒的過程,也就是近代中國找到自身發展道路的過程。


文獻無論是不是經典,都不是金科玉律。通過研究提出對經典文獻的反駁,也是文獻對話的一種。比如,歷史學大家何兆武先生1989年曾經發表過一篇很經典的文章《歷史研究中的一個假問題》,在這篇文章中何先生認為所謂「中國封建社會為何長期停滯",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假問題,中國封建社會只是比歐洲長,不能因此就說中國是長期停滯了。對此,新生代的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反駁。王學典認為,不管這個問題是不是假問題,圍繞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存在的現象,史學界做出了諸如中國古代史分期等豐富的學術成果,「在潑髒水時絕不能連孩子也一起潑掉」。周祥森進一步認為,歷史研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問題意識,他認為何先生「提出根據可證偽原則區分歷史學中的科學的成分和非科學的或藝術的成分的界限,並進而把這一原則推廣應用到區分歷史問題的真或假,實際上是無條件地、不加批判地接受卡爾·波普爾科學哲學思想的結果」。經過討論,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創新是更為重要的文獻對話方式,創新是學術性寫作最大的價值。所謂創新,就是在全面掌握既有文獻的基礎上,提出具有創新意義的研究觀點或者研究假設,這一觀點或者假設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已有文獻是學術創新的基礎。典型的比如胡宜撰寫的《送醫下鄉:現代中國的疾病政治》,此書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楊念群《再造病人》寫作的啟發,都是將疾病、歷史與政治三者進行了聯繫。但是具有創新價值的是,胡宜明確地提出了疾病政治」的概念,並且他發現現代中國無論是道路選擇還是制度安排,鮮明的特色都是重視鄉村,譬如陳志潛的「定縣模式」、建國後的赤腳醫生制度、團結中西醫的政策以及愛國衛生運動等,他認為,只有將醫學和健康真正送「下鄉」,國與民的關係才是最優解。


無論是將一手文獻作為寫作的基礎素材,還是在具體論述時借鑒、駁斥、創新地應用經典的二手文獻,從文獻到文章的過程,都是種從混亂到有序的過程。「秩序究竟是怎樣的,恐怕就是學術性寫作最主要的腦力勞作和智慧產出。通常進行學術性寫作時,閱讀文獻和研究構思的時間都遠遠大於真正着筆的時間,作者可能閱讀的文獻有幾百篇,但是最後真正應用到文章寫作中的,也許只有閱讀文獻的十分之一而已。究竟哪些文獻要被使用,這些文獻如何分佈在一篇文章中,如何強化作者的論證和文章的說服力,功夫是花在碼字之外的。從文獻到文章的過程,有點類似拼圖遊戲,要將散落的碎片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幅能夠表意的圖畫;不同的是,拼圖遊戲有可參照的圖片,而學術寫作時,圖片恐怕不是先驗的,而是需要研究者自己構思勾勒出來,再按圖索驥,把文獻和研究素材整合成為一篇文章。


學術性寫作的初學者,從寫作的第一天,就應當明確這一點。寫作中的任何一句話,只要不是自己的原創,就應當準確標註出處。為此,初學者應該養成良好的文獻整理習慣,及時保存自己閱讀過的電子文獻,紙質書籍的話也可以將相關的表述拍照留存。不使用維基百科、百度百科、果殼、豆瓣等非學術同行評議的材料。如果沒有看過相關文獻,也不輕易把別人研究中的參考文獻出處複製粘貼過來,當作自己的文獻。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