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托舉,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2022年07月14日13:23:27 熱門 1463

【研究報告】

合力托舉,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基於10省份20市社區居民的調研報告

武漢大學人口與健康研究中心課題組

編者按

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對「十四五」時期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作出具體部署。人民健康是現代化最重要的指標,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維護人民健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發出建設健康中國的號召,人民健康狀況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續改善。回顧健康中國建設,我們取得了哪些成績、還有哪些待補短板、應如何克服困難切實推進?本期智庫報告為您呈現。

健康連着千家萬戶的幸福,關係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為客觀呈現健康中國建設現狀,精準了解城鄉居民健康訴求,本課題組於2021年8月至12月對吉林、浙江、湖北、四川等10個省份20市的社區居民開展實地調查,綜合分析3231份個人問卷與55份社區工作者訪談資料,形成本報告,以期為推動中國特色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現實參考、提出對策建議。

合力托舉,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 天天要聞

在5月20日中國學生營養日到來之際,合肥市翡翠學校廚師向學生們講解食物營養搭配知識。新華社發

現狀掃描:健康中國建設穩步推進,基層衛生事業仍需提質增效

■健康生活:居民健康素養顯著提高,全民健身氛圍日漸濃厚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越來越多居民更加重視疾病預防,自覺踐行合理膳食、控煙限酒、定期體檢的健康生活方式。在調研中,82%的受訪者能基本實現日常飲食葷素搭配,78.5%的受訪者近一年內未存在吸煙行為,近四成受訪者至少每年進行一次體檢。全民健身氛圍日漸濃厚,受訪居民中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佔比為58.7%,其中60歲及以上群體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者達88.71%。

當前,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穩步提升,從10年前的8.8%提高到2021年的25.4%,提前完成健康中國行動2022年的階段性目標。調研發現,大部分居民對於「平時吃得清淡不易得高血壓」「控制血脂、降低血壓能夠降低中風風險」等基礎健康知識已較為熟悉,但對於「糖尿病的典型癥狀」「獻血量和獻血間隔」等高階健康知識仍了解較少。

■健康促進:社區健康活動開展冷熱不均,基層社醫聯動需求強烈

調研發現,社區健康促進活動在中高檔小區與老舊小區之間存在明顯斷層現象。在浙江紹興、湖北宜昌等城市社區,健康教育、宣傳、義診等與健康相關活動的開展頻率較高,可達每年12~30次,涵蓋各類健康內容,且社區健康宣傳欄內容豐富、位置顯著,能較好滿足居民需求。在河南焦作、湖南湘西等老舊小區,社區開展健康活動次數僅為每年2~6次,且形式與參與者較為單一。

進入新時代,百姓對維護和促進健康有了更加主動的意識、更加多元的手段、更加全面的能力,期盼得到更多「好看、好聽、好記、好用」的健康知識。得益於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的發展,人民群眾對健康知識的需求不斷得到滿足。在調研中,不少社區工作者表示,與醫院、診所、企業等開展聯合活動能有效增強社區健康活動的多元性、豐富性,提升居民的參與熱情。但目前基層社區與專業醫療機構、社會組織等的銜接不夠到位,難以為居民持續提供更高質量的健康服務。

合力托舉,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 天天要聞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醫生湯璞石(左)在西藏當雄為先心病患兒查體。新華社發

■健康服務:分級診療體系有序推進,合理就醫格局有待完善

調研發現,居民基層首診接受意願較高,達82.3%。然而,在最近一年內有就診經歷的居民中,基層就診率實際僅為66.1%,基層設備條件、醫療水平等因素制約了基層就診意願轉化為實際行動,醫療衛生建設「強基層」任重道遠。具體看,仍有22.8%的居民因感冒等小病前往三級醫院就診,居民合理就醫行為仍需積極引導。此外,雙向轉診運轉仍存在堵點卡點,二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轉診率不足10%。調研發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較低,服務知曉率為66.4%,簽約率僅為24.0%,尚未很好發揮在推動分級診療中的應有作用。

調研發現,基層中醫藥服務可及性有所增強。42.4%的受訪者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時被推薦使用中醫藥療法。各級醫院廣泛開展智慧化建設,預約診療制度建設日漸完備,醫療信息化建設速度加快。三級醫院就診患者中,45.7%選擇網絡預約的方式進行挂號,電話預約率和引導員預約率分別為3.8%和3.5%。然而,受相關設施和對接機制限制,僅6.5%的受訪者接受過遠程醫療服務,27.9%的居民並未聽說過有此項服務。

■健康保障:居民參保意願持續高漲,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有待加強

調研顯示,受訪居民主動參與醫保意願較強,參保率高達95.6%。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強調支持商業健康險、慈善救助等補充保障措施發展,實現政府、市場、慈善相互補位、相互配合。需要看到,多層次全民醫保體系雖在穩步推進,但發展不均衡問題也隨之凸顯,商業醫保參保人數占參保人數的比例較低。調研顯示,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服務得到多數居民認可,72.7%的受訪者認為異地就醫結算較為順暢。然而,在實際就診和結算過程中仍存堵點,44.3%的受訪者認為「報銷程序複雜且周期長」,34.6%表示「自己不熟悉相關政策」。近年來,長期護理保險作為社保「第六險」受到廣泛關注。調研發現,長期護理保險的參保意願為70.4%,但受限於試點城市較少的現狀,調研對象中長護險參保比例極低,僅為0.0614%,可見長期護理保險服務的供需存在較大缺口。

合力托舉,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 天天要聞

南寧市濱湖路小學學生在大課間進行快樂運球。新華社發

■疫情防控:全民防護意識顯著提升,城鄉社區發揮重要堡壘作用

疫苗接種是建立人群主動免疫屏障、遏制疫情傳播的重要手段。調研顯示,絕大部分受訪居民(95.9%)能自覺參與新冠疫苗接種行動,超過九成受訪居民反映所在社區設立了疫情防控常態化監測點。作為守護城鄉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要防線,城鄉社區已成為阻斷疫情傳播的重要堡壘。

■適度生育:多孩生育意願不高,「養兒防老」觀念發生變化

在調查中,13.9%的受訪育齡人群選擇不生育,47%只願意生育一個子女,34.5%和2%的受訪者願意生育二孩和三孩。71.7%的居民認為教育醫療等生活成本高昂,多孩生育將增加家庭負擔。57.2%的居民認為工作原因影響生育選擇。25.6%的人主觀上不願意生育,「養兒防老」的觀念正在發生變化。

■健康養老:居家養老仍是主流,公共康養服務需求凸顯

調查中,78%的受訪者期望居家養老,選擇社區和養老機構養老的受訪者各佔11%和6%。越來越多的居民願意走出家門,在社區或養老機構安度晚年。當問及長期護理照護需求時,52.1%的居民希望能在養老機構、護理院、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等公共機構獲得照護,32.4%的居民希望可以獲得上門護理服務。從調研情況來看,擁有養老機構、日間照料中心的社區不足40%,三分之二的社區沒有醫養結合機構,亟須加大相關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力度。

合力托舉,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 天天要聞

福州市鼓樓區洪山鎮錦江社區,「長者食堂」提升養老服務水平。新華社發

政策建議:凝心聚力促協同,共建共享「大健康」

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格局,形成健康促進合力。健康中國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個人多主體協同推進、共同參與,強化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意識。應加大對社區健康資源的投入和人才培養力度,鼓勵社區與周邊醫院、診所開展合作;搭建社會組織、社區工作人員的聯動互助平台,鼓勵慈善機構、基金會等社會組織積极參与社區健康促進活動。探索「互聯網+」健康促進服務模式,實現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社區健康促進服務的精準投遞,切實解決「參與主體不充分」等難題。

構建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加強數字科技支持。堅持防治結合、醫養結合理念,整合各類醫療、公衛、康養資源,建立起「預防—治療—康復—隨訪—長期護理」的協同機制,提供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持續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推動優質資源下沉,提高基層中醫藥服務覆蓋率,切實增強基層防病治病能力。加強就醫引導宣傳,培育城鄉居民「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觀念。深入推進縣域緊密醫聯體建設,保障雙向轉診體系暢通運轉。加強數字賦能,加大「互聯網+」醫療衛生服務惠民力度。

健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優化異地就醫結算路徑。新一輪醫改實施以來,我國已建成全世界最大、覆蓋全民的基本醫療保障網,下一步應繼續堅持醫保層次的縱深改革,完成從「夯基壘台」到「積厚成勢」的轉變。強化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基礎性、兜底性和普惠性功能,進一步提高低收入群體補貼力度和報銷比例。鼓勵社會資本、慈善捐贈和平台醫療互助有序發展,探索長期護理保險等新險種的城市試點和推廣。多管齊下提高居民對相關政策知曉率,推動省際醫保信息互通共享,提升參保人異地就醫結算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加強社區治理韌性建設,築牢社區疫情防控嚴密防線。韌性更關注的是長期能力建設,建議在人防、物防、技防方面着力。可鼓勵志願者團隊發展,緩解社區人力資源短缺的問題。在具體操作層面,可根據當前疫情防控特徵及時制定符合各地實際的工作細則,通過加大社區防控設施配備力度,建立統一互通的互聯網疫情防控信息平台,及時掌握人口流動信息並進行有效追蹤。

推動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讓一老一小「當下有支持,未來有保障」。多措並舉降低生育、撫育、教育成本,探索靈活多樣的照護模式,形成「政府支持、社會參與、家庭托底」的醫養護機制,為育齡人群解除後顧之憂。千方百計增加基本養老服務供給,如打造15分鐘居家養老服務圈。依託社區發展以居家為基礎的多樣化養老服務,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和健康支撐體系,更好滿足億萬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執筆:王培剛、姚孝華、陳宗順、馬小茜;本報告系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方向與動力機制研究」[21ZDA104]階段性成果)

【調研實錄】

期待健康服務更加觸手可及

■說進展,穩步提升——

沁陽市東關社區居民徐先生:小區改造後,我們社區的環境好多了,大家有地方鍛煉身體了,健康生活,就得動起來!

韶關市武江區惠民西社區居民王女士:以前咱們老百姓是希望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現在是看病更舒心、服務更體貼。特別難得的是,國家幫我們和葯企談判,藥品價格也降了下來,是個大實惠。

長沙市芙蓉區八一橋居民周先生:現在看病是真方便了,打開手機上「湘醫保」掃一掃,就可以自己挂號、繳費、取葯。

武漢市金銀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院長文秋芬:我們開展新冠疫苗接種時,居民們都特別積極,有的還主動幫忙維持秩序,幫我們節省了很多時間精力。

■看不足,挑戰尚存——

漯河市郾城區齊羅村居民孫先生:看病還是相信大醫院,現在咱農村有車的也越來越多了,去大醫院也方便些,就是大醫院人太多了,有時候排不上號,還得再跑幾趟。

武漢市徽安中醫門診部主任宋宜:目前我們中醫藥服務對象比較單一,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年輕人的生活節奏快,都不願意來看療程久、見效慢的中醫,光是抓藥、煎藥他們就嫌麻煩了。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營庄社區工作者:咱們社區也想多搞一些健康活動。但很多老百姓不理解、不積極,活動參與意識也比較弱。

伊春市嘉蔭縣紅光鄉衛生院醫生蔡學良:很多年輕醫生考完證後就去大醫院發展了。也無奈,基層醫生待遇不高,很難留住人才。

■話訴求,未來可期——

通化市東昌區朝陽社區居民馬女士:希望能把生養孩子的成本降下來,幫年輕人減輕更多負擔。

襄陽市高新區團山社區居民張女士:什麼時候看病也能上門服務就好了,我和老伴年紀都大了,他已經中風躺在床上三年了,有時候他不舒服,帶他去看病就很不方便。

錦州市溝幫子鎮中心衛生院醫生郭剛:基層醫院和大醫院的水平還是不一樣。有時候患者從大醫院回來,把病歷複印來我們一看:喲,這麼多先進的東西。希望自己能多走出去,進修學習,好好補補課,回來後更好服務大家。

紹興市越城區越都社區黨委書記、主任諸妙茵:感覺現在人們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比較多,但還不夠專業,希望學校、社會、家庭聯動起來,讓每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

《光明日報》( 2022年06月23日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