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副校長被疑論文造假,海外打假網站頻出手是否「自身硬」

2022年07月13日17:24:15 熱門 1859

北大副校長被疑論文造假,海外打假網站頻出手是否「自身硬」 - 天天要聞

詹啟敏(圖片來源:北醫新聞網)


本刊記者/李想俁 杜瑋

海外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近日曝出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北大醫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涉嫌論文「造假」。在詹啟敏遭到質疑的25篇論文中,大體可分為三類:實驗圖像重複,違反動物實驗倫理以及實驗結果或存在常識性錯誤,還有個別為引物無效或缺失。


在PubPeer上,目前詹啟敏團隊對四篇論文進行了回復,另有四篇進行了勘誤。25篇論文中,實驗圖像形似或重複的論文有15篇。對於其中一篇圖像重複的論文,詹啟敏團隊回復稱,是因為不同的實驗錯誤地放置了同一幅實驗圖所致。而對於另一篇圖像重複的論文,論文作者回復其實圖像並不相同,是因為分辨率過低,還有一篇論文,作者致歉稱,是對圖像排序時導致了錯誤。但對於更多論文,尚未進行答疑。北京大學醫學部黨委宣傳部負責人在電話中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我們現在正在了解情況。」《中國新聞周刊》就此事向詹啟敏本人求證,但直到發稿前尚未得到回復。


25篇論文中有兩篇被指違反動物實驗倫理的文章,尚未得到詹團隊的回復,均發表於詹啟敏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副校長期間。其中一篇文章於2010年發表在美國臨床研究協會主辦的《臨床研究雜誌》上。在PubPeer上,留言中貼出了論文中一幅有6隻實驗鼠的圖像,並發問稱,作者能否澄清本研究獲得的腫瘤大小?這些符合您所在機構的動物道德準則嗎?這篇論文詹啟敏為通訊作者


另一篇文章2015年發表於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詹啟敏為其共同通訊作者。


美國學術打假人伊麗莎白 • 畢克是這篇論文的質疑者,她對此評論稱,實驗小鼠的腫瘤過大,遠非作者所稱的 1 厘米,作者能否澄清本研究獲得的腫瘤的大小?這些符合動物倫理準則嗎?


據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高虹在《科技導報》發表的《引起動物福利倫理爭議的動物實驗》,為既體現藥物的治療作用,又不給動物健康造成嚴重傷害,業內普遍接受的小鼠腫瘤體積最大直徑為 1.5 厘米。


由詹啟敏擔任通訊作者的一篇發表在2010年《中國醫學前沿雜誌》上的文章被指有違常識,詹團隊對此作了解釋,認為其並不影響結論。原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從事免疫治療藥物研發的王晨光在接受DeepTech採訪時評論說,質疑者提出的問題並不能確認屬於造假,但詹啟敏團隊的回應反而透露出其實驗室研究管理的混亂無序。


這25篇論文發表時間橫跨1998年至2019期間,貫穿詹啟敏任職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立癌症研究所高級研究助理到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期間,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遺傳與基因組學雜誌》《細胞死亡與疾病》《臨床癌症研究》等雜誌上,多數期刊影響因子為10以內。提出質疑者,除了其中一篇為知名打假人畢克之外,其餘24篇主要由兩個匿名賬號所為。


畢克說,對於這些問題論文,包括大小鼠腫瘤在內的論文應撤回,並在此基礎上,永遠不允許作者再次進行動物實驗。此外,對於大多數其他論文,作者需要向該期刊發送更正信息,並且他們將來需要加倍小心謹慎。


此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也曾在PubPeer網站被斯坦福大學前助理研究員Elisabeth Bik博士質疑多篇論文存在圖像異常。在幾次學術打假事件中,以PubPeer為代表的新一代打假網站也走到了聚光燈之下。

學術打假網站「自身硬」嗎?

質疑詹啟敏、曹雪濤等人論文圖像問題的PubPeer與Retraction Watch、For Better Science同為國際知名的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由供職於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神經學家布蘭登·斯特爾、理乍得·史密斯和喬治·史密斯於2012年匿名創立。為籌集資金,布蘭登·斯特爾等三人於2015年放棄匿名,並將PubPeer公司重組為非營利性的PubPeer基金會。2016年至2017年期間,PubPeer接受前對沖基金管理人、億萬富豪約翰·阿諾德與其妻子勞拉共同創立的勞拉及約翰·阿諾德基金會資助。該基金會同時捐助了Retraction Watch網站的母公司科學誠信中心。


PubPeer基金會主席布蘭登·斯特爾在回復《中國新聞周刊》的郵件中表示,目前PubPeer基金會的董事會包括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生物學研究所的神經學家鮑里斯·巴伯、資深科學作家伊萬·奧蘭斯基以及他本人。伊萬·奧蘭斯基同時也是Retraction Watch的主要撰寫者。


斯特爾介紹說,PubPeer並非是複製學術期刊出版前的同行評審和審查,而是對目前出版前審查系統中存在的利益衝突、商業主義和錯誤偏見等問題進行回應。他們希望借PubPeer補充前者的缺漏。


根據該網站的規則,用戶可以選擇實名或匿名評論。評論經審核後才會出現在網站上,而匿名評論和「灰名單」賬戶評論的審核過程最長可達一周。網站不會對評論的科學性和真實性進行審核,但拒絕明顯錯誤、表述不清、誤導或存在潛在惡意的評論。同時,網站規定禁止基於傳聞、指控不當行為、對作者個人以及研究者的行為動機進行猜測的評論。網站還開放了對於不合規評論的舉報功能,宣稱保留刪除或編輯不合規評論的權利。運營者在必要時會對評論進行調整,以確保其符合規則。


通過上述規則可以發現,事實性是該平台對於評論的標準。但由於網站本身並不進行科學性和真實性審核,所以符合PubPeer要求的事實性評論仍可能是錯誤的,甚至造成誤導。


對此,斯特爾解釋稱,要求PubPeer進行科學審核是完全不切實際的。進行科學審核需要訪問許多原始數據,而PubPeer沒有資源來解決全球出版業都無法解決的質量控制問題。如果用戶認為評論存在錯誤或理解偏差,可以直接跟帖評論,指出問題。


在PubPeer的規則中,多次出現降低法律風險等字眼。事實上,早在2014年PubPeer就曾被任職於美國密西西比大學的Fazlul Sarkar起訴。原因是校方在看到該網站上的評論後解除了對Sarkar的聘用。站在PubPeer一方的美國公民自由聯盟以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為其辯護,Sarkar提出的公布匿名評論者身份的訴求最終被法院駁回。


為避免法律糾紛,PubPeer採用了一種接近中立的方式呈現評論。該網站稱,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使作者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答覆或解釋,PubPeer也不會修改或刪除評論線程,並公開提供完整討論的歷史記錄。他們認為,其他讀者可能也會有類似質疑者的問題,所以公開展示評論、跟帖的完整過程是有益的。而這些規則中最核心的一點是,PubPeer本身不進行主觀判斷。


儘管如此,允許匿名評論和缺乏科學性、真實性審核的制度設計,仍為一些人提供了誣陷、誹謗科研工作者的可能性。


今年5月起,PubPeer網站上陸續有人匿名發帖,質疑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董晨署名的24篇論文存在一圖多用和重複使用等問題。對此,董晨回復《中國新聞周刊》稱,他和分佈在世界各地的10名前博士生和博士後對自己擔任通訊作者的20篇論文進行了審查,並在一周內,對Pubpeer網站上每個受到質疑的問題進行了詳實回答。董晨強調說,從他們的調查和解答中可以明確表明, 這些論文沒有造假,不存在學術不端。


在對受到質疑的一篇論文的回應中,董晨表示,「我們歡迎旨在提高科學質量和嚴謹性的建設性批評。然而,這些質疑表現出對該領域、主題以及業內普遍接受的原理缺乏了解,因此大多數批評都沒有科學價值。作為PubPeer論壇的忠實支持者,我們不希望PubPeer這一專業的科學交流平台被某些匿名質疑者利用,分散科學家進行日常科研活動的精力,這將與平台的初衷背道而馳。」


對此,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副所長林成華認為,類似PubPeer的第三方學術打假平台應建立匿名評論的審核機制。平台需要設置相關標準和程序,對匿名評論進行科學性和真實性的審核,以避免學術質疑的誤傷甚至誣告。在制度層面的程序正義得以健全後,對於那些已經被不實評論誤傷或惡意中傷的科研工作者,平台還應設立彌補機制,恢復被質疑者的名譽。只有第三方平台本身的內在機制建設日益完善,才能維護其學術公信力和持久生命力。


相對於PubPeer由基金會運營的方式,德國獨立科學記者列昂尼德·施耐德主辦的For Better Science則更加個人化。6月15日,該網站曾發佈了中國數學領域涉嫌論文批量造假的報道。昂尼德·施耐德表示,網站拒絕侮辱謾罵、攻擊或無證據指控的評論,在接受匿名評論的同時,鼓勵實名評論。所有的評論審核工作都由他本人進行。

生物醫學領域的實驗圖像成打假重點

斯特爾告訴《中國新聞周刊》,PubPeer上指出的大多數問題都涉及作者論文中的圖像。曾供職於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的伊麗莎白·畢克博士,目前就專職調查各類論文的圖像異常問題及可能存在的學術不端。根據畢克的質疑,來自中國多家醫院的121篇論文涉嫌圖片造假。


畢克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表示,在涉事論文中,單篇論文的圖像看似沒有問題。但通過梳理全部論文的圖像,她發現這些論文使用了相同的圖像:不同論文間存在重複的圖像;部分論文內部也有重複之處,例如代表不同實驗的兩張圖像部分重合。由此,她認為論文可能來源於「論文工廠」。


此前,比克就曾質疑來自中國多家三甲醫院的400多篇論文存在圖像造假,並指向「論文工廠」。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大多數存在圖像重複問題的論文都涉及癌生物學、腫瘤學和分子生物學,光譜重複則在納米領域出現較多。這些領域的論文通常包含許多圖像和光譜,所以其中的問題相對易於發現。其他領域的論文中可能只有條形圖、折線圖或熱力圖,所以不容易引起注意。


畢克指出,在她提出質疑的論文中,很多作者與中國的醫院有聯繫。此外。來自印度、美國研究人員的大量論文也存在圖像造假問題。


在畢克看來,她更願意認為自己是一名「數據偵探」,而非學術打假人或監督者。她希望通過在博客和Twitter上發佈自己的工作來「激勵」對學術誠信不夠重視的科研人員。

同行評審和利益集團

學術論文在期刊雜誌發表前,需要經過同行評審,因此,同行評審也被視為論文的「過濾器」。對此,畢克表示,學術期刊的同行評審是基於默認論文中數據可信的假設進行的。同行評審沒有專門培訓,其目的也不是為了發現造假。同行評審的價值在於對論文的邏輯和實驗提出專業論證。


對於論文中不當行為或其他學術誠信問題的發現,應該在期刊接受稿件後、送交同行評審前進行。畢克建議說,許多期刊已經在通過查重來篩查剽竊問題,審查圖像和其他學術誠信問題也應加入到這一過程中。


即使已經過了五年,畢克曾經向出版社和作者提出過質疑的100多篇論文至今也沒有被勘誤或撤稿,因此,下一步她打算在社交媒體與PubPeer上公開討論這些論文。畢克認為,在期刊完善它們的出版前審查之前,PubPeer等平台是當前可用的最好方法。她直言,學術期刊和科研機構通常不希望對論文中的問題採取行動,因為其中存在各種利益衝突:期刊和出版商不希望更正或撤回仍可出售或計入其引文索引的論文;大學和科研機構同樣不願意譴責能為其帶來大額經費的明星學者。


畢克以今年3月底菲利普·戈特雷團隊發表的關於羥氯喹治療新冠肺炎的論文為例。她指出,為提高雜誌的影響因子,期刊出版方可能會留下引人注目的問題論文,而不是對其進行勘誤或撤稿。另一種可能是某篇論文的作者是一位著名科學家,甚至作者之一就是期刊編委會成員,所以其他編輯不敢處理問題論文。菲利普·戈特雷團隊關於羥氯喹治療新冠肺炎的研究是眼下的大熱門。但他們論文的樣本量太小,且可能存在包括倫理批准、混雜因素和PCR結果不嚴謹等問題。但這篇論文在投稿到《國際抗菌劑雜誌》的24小時內就經過同行評議並被接受。而該論文的共同作者之一Jean Marc Rolain正是投稿雜誌的主編,存在巨大的利益關聯性。


伊麗莎白·畢克在博客上這樣形容此事:「這相當於允許學生為自己的論文評分,結果是A +。」

評價機制單一導致造假、打假繁榮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俠認為,除基礎研究以論文寫作為主要工作外,在其他應用研究中,論文只應是記錄研究過程、觀點心得以及問題解決方案的副產品。但在過去幾十年中,論文數量成為中國科技評價標準中的第一指標。尤其是在醫學領域,單一的評價體系給廣大醫務人員的職稱評定、崗位競聘、課題申報造成了障礙。


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副所長林成華指出,目前學術打假的對象主要是既往發表的存量論文。過去的十多年間,中國正處於「科研大躍進」時期,論文發表數量處於井噴期。過去一個階段,國家對科研的導向也是更多要求數量,由此也就造成了包括學術造假在內的許多問題。


李俠覺得,伊麗莎白·畢克等學術打假人的存在,對於科研人員和期刊起到了第三方監督作用。但同時,PubPeer等平台上的匿名評論也可能成為捏造、誣告和惡意中傷的工具。


李俠強調,學術造假的認定,需要專門機構來進行鑒定。目前,國內各大高校都有院系、學校兩級學術委員會,可以對碩博士研究生和普通教師進行學術誠信問題的仲裁,但很難對長江學者、兩院院士等學術大牛及身居高位的高校領導進行處理。這些人掌握着大量的學術和社會資源,對高校和本領域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所以即便被質疑學術造假,也大多不了了之。為處理高端學術人才的學術誠信問題,國家應超越教育部、科技部設立國家級的最高學術仲裁委員會。若涉事者的學術身份過高,則可以考慮引入國際頂級學者充任特別委員,進行權威認定。如果國家能對高端學術人才的造假行為有明確的信號,將會對學術造假行為產生巨大震懾作用。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