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單,其中包括100位美國本土院士,以及25位外籍院士。
在125人的名單中,華人科學家佔了4位。
他們分別是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教授鎖志剛(Zhigang Suo);
洛克菲勒大學教授、HHMI研究員陳珏(Jue Chen);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教授高福;
以及普林斯頓大學雪莉•蒂爾曼(Shirley M. Tilghman)終身講席教授、結構生物學家顏寧。
名單公布後,為人討論最多的就是顏寧,她的名字登上了當天的微博熱搜。
圖源:觀察者網
顏寧本人的消息比大家都慢了半拍。
1日早上,剛睡醒的顏寧被祝賀信息轟炸了5分,卻依然懵逼。
在終於知道發生了啥後,她在寫道:「德高望重,做不來做不來」。
圖源:微博
顏寧之所以被格外關注,是因為她身上有太多讓人驚訝、羨慕、崇拜的標籤。
「年輕」、「漂亮」、「女科學家」、「微博追星」,是女神,也是女神經病。
她不僅和人們印象中的「德高望重」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說是相去甚遠。
通常,我們心中的「院士」都是三高人士:
年紀高,學歷高,眼鏡度數高。
台灣中研院院士合照
但顏寧年輕漂亮,絕對的集美貌與才華為一身。
從出生到現在,她的人生就是「開掛的女神在打怪」。
1977年,顏寧出生於山東萊蕪,是十足的學霸。
小時候,她從來沒有在家寫過作業,因為在學校都寫完了。
回到家就是聽聽廣播,看看星星,想想宇宙。
「宇宙外面是什麼樣子?宇宙是無窮的,什麼是無窮?」
而我們小時候想的是啥?
「哇,這螞蟻窩好大,快去拿開水!」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為什麼這麼大。。。
顏寧生性浪漫,喜歡文學、電影、詩歌,目標是北大中文系,未來想做一名記者。
但不巧的是,在文理分科時,她被老師拉回了理科班。
不過是學霸,到哪裡都是學霸。後來,她去了北大隔壁。
2000年,顏寧從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畢業,並被授予「清華大學優良畢業生」稱號。
隨後,她遠赴大洋彼岸,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
剛進實驗室讀博的第一年,顏寧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做實驗也是屢做屢敗,屢敗屢做。
終於在一年半後,她迎來了導師的第一次肯定:「你終於會做試驗了」。
從那以後,她做任何實驗都沒有再失敗過。
她對自己那段時間的總結是:「第一你要不放棄,第二你要盡最大的努力,看最美的風景。」
圖源:tech.gmw.cn
博士畢業後,她被聘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當時顏寧只有30歲,已經是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2014年,她首次解析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引起全球科學家的矚目。
次年,她在《Nature》上發表文章,並獲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
2016年,又因為在蛋白質結構方面的突出貢獻,顏寧入選《Nature》雜誌評選的「中國科學之星」。
圖源:news.jstv.com
2017年是顏寧至關重要的一年。
這一年,她離開清華,接受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成為該校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的職位。
很多人把顏寧的離開稱為「負氣出走」,但她卻將其解釋為自己想換一個環境,或許會激發不同的靈感。
去年,顏寧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三篇論文。
前不久,還獲得「魏茲曼女性與科學獎」。而今天她又被評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在科研這條寂寞的道路上,顏寧的腳步已經讓很多人望塵莫及。
圖源:科學網
顏寧在《開講啦》中提到,每次和父親在談及自己的研究轉運蛋白時,父親都只會想到「轉運氣」。
而很多人也對科學家、科研抱着望而卻步的心態,覺得那些深奧的知識離我太遙遠,也太難明白。
但顏寧認為,科學就是把生活中的「想當然」不斷的升入挖掘下去,而科學家所做的就是「試圖張開人類觀測分子世界的眼睛」。
就是因為我們對世界有太多的不明白,科學家們才有存在的意義。
顏寧與「傳統科學家」不同的第二點是她的「網紅特質」。
顏寧追星、追劇大家早有耳聞。因為喜歡朱一龍,還在去年上了熱搜。世界範圍內頂級生物科學家迷上當紅流量小生,
樂觀的網友不禁感嘆,還好,還好,幸虧追星不限學歷。
悲觀的粉絲表示,自己拉低了小籠包(朱一龍粉絲統稱)的智力水平。
要論追星的態度,顏寧拿出了搞科研的鍥而不捨。(一般人比得了嗎~)
打開顏寧的微博,分分鐘就能找到很多關於朱一龍的內容。
顏寧微博截圖
顏寧微博截圖
顏寧微博截圖
顏寧微博截圖
至於為什麼會粉朱一龍,顏教授給出的理由是「很聰明」、「說話用腦子走心」以及「很有信念感」。
面對網友的提問,顏教授毫不避諱地說「驚鴻一瞥,這個斯文敗類讓我眼皮跳了一下」。
顏寧微博截圖
除了朱一龍,靳東、王凱、胡歌也都是顏教授微博里的常客,她還是正午陽光劇的鐵粉,新劇上了、劇透了,都會在微博里吵吵幾句。
幸好顏教授沒像她當初想的那樣當娛樂記者,否則還真沒卓偉什麼事兒。
顏寧微博截圖
顏寧微博截圖
顏寧微博截圖
微博上的顏教授完全看不出是位一絲不苟、身穿白大褂、手持試管的科研工作者,倒像是位沒事愛吐槽、時不時搞個笑、願意分享生活點滴、很愛給粉絲科普的逗逼、哦不!是網癮少女 。
顏教授在微博上有63.2萬的粉絲、共發了4686條微博,絕對的高產。搞笑的微博頭像,以及「自由自在 這是各種急救電話 83447/999/120」的備註,真是不瘋魔、不成活。
有人說顏寧不像科學家,她自己在接受中國婦女報採訪時說:
「我心目中沒有科學家的樣子,科學家本來就不是定型的。我周圍有自組樂隊的科學家;有沉迷天文攝影的生物學家;有整天緊張的科學家;有很放鬆的科學家;有長得比藝術家還像藝術家的科學家;有不修邊幅的;也有非常時尚可以做模特的……我覺得大家對科學家不應該有一個刻板認識。」
顏教授除了是個「微博控」,嘴皮子還無比厲害、「懟」起人來,穩准狠。
主持界里以反應快著稱的撒貝寧就和顏教授互懟過,且撒貝寧甘拜下風,承認自己的智商分分鐘被碾壓。
顏寧在《開講啦》里當演講嘉賓,撒貝寧上來稱讚她長得漂亮,說你不應該叫顏寧,應該叫顏值。顏寧立即反映過來說:「那『寧』送給你了!」 一向口齒伶俐的小撒也一下沒接住這個梗。
小撒表示很受傷,顏寧立即「補刀」說:「我腦子比你好使,我就是碾壓你了!」
顏寧是個有很趣的人,沒有被多數人心中科研人員的形象框住,她很洒脫也活得瀟洒自信,換句話說,她活得尤為明白,知道自己要什麼,也從不掩飾自己的喜歡。
科學世界無門檻,科學世界無性別,這是顏寧信封的真理。
她十分抗拒別人叫她「女科學家」,也不想給自己貼上任何標籤。
曾經在一次學院面試博士生時,一名面試官問應試女生,「你將來怎樣平衡家庭和科研?」
顏寧馬上對面試的女生說道:「你可以不回答這個問題。這是一個有性別歧視的問題。你們為何從來不問男性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圖源:搜狐
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顏寧只相信實力。這份實力無關年齡,無關性別,更無關家庭。
但是我們又不可否認,顏寧被大家關注和「女科學家」的身份分不開。
從15年開始,顏寧對「女科學家」的title有了不一樣的看法,甚至她開始主動談及這個話題。
圖源:DreamGo 留學
在中國、美國,日本乃至歐洲的很多國家,女性科學家、科研工作者的比例確實很低。
顏寧一直在想,難道是女性科學家真的能力不行嗎?
在《開講啦》的中,顏寧第一次深入地談及了自己對於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思考。
顏寧曾擔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招生委員會的主席。
她發現很多女生在面試環節無論是知識,還是颱風都非常出色,但是到了博士、博士後、以及獨立研究室階段,女科研工作者就「消失了」。
她們去哪了?
後來她發現,當一個女生選擇攻讀博士學位時,也正是她準備成家立業,結婚生子的階段。
於是,很多女生迫於社會的壓力、父母的壓力、家庭的壓力在科研和家庭之間,選擇了後者。
如今顏寧也已經40多歲,曾有人在知乎上追問她,為什麼不結婚。
但她很少正面回答這個問題。選擇過怎樣的生活,是她自己的事,並不欠任何人一個解釋。
「如果你選擇去做全職媽媽,或者你選擇去做文職人員,都沒有問題。最重要的是,這是你經過思考,你獨立的選擇。你不是屈服於家庭的壓力,不是屈服於社會的壓力,要勇敢,要遵從你的內心,認真去想一想,你到底想要什麼。」
圖源:中國歷史網
1911年初,居里夫人參選當院士。結果一些老院士堅決反對女性當院士,最終以幾票之差落選。
與一輩子沒被法蘭西科學院選為院士的居里夫人相比,顏寧活在一個幸運的時代。
這個時代正變得願意欣賞顏寧這樣的女性,並給予她讚美和認同。
是不是我們這個時代可以有更多的顏寧,不要讓觀念束縛住女科研工作者的心,而是讓她們真真正正地為這個時代留下些什麼。
就像顏寧曾經微博所說的:
「創造的能力因人而異,最終區別出每個個體的是你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什麼。」
圖源:開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