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民國中央研究院進行了第一屆院士選舉。
院士選舉時,夏鼐任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7—1948年院士選舉他恰好參與其間。1947年10月15日夏鼐作為史語所代表列席中研院評議會第二屆第四次會議,至下午「討論院士候選人名單之審查辦法,幾經討論,決定院士候選人不得超過正額(即88至100人)之一倍」。
提名之難
此次會議前,全國各大學、各學院各專門學會以及各研究機關就依據《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五條規定推舉院士的兩項資格條件,各就數理、生物、人文3組提名有400多人。胡適日記1947年10月13日記載的提名人數多達510人,經過初步審查留下402人。不僅提名人數還有評選辦法評議會都討論數次,胡適日記1947年3月15日記載:「赴中研究院評議會談話會,商討中研究院院士選舉法草案,薩本棟與傅孟真各擬了一草案。」17日胡適至「中研究院評議會談話會第二會,續商院士選舉法。孟真擬有第二草案,甚好,即用作討論基礎」。可知院士一事考詳周密。
在正式院士候選人名單公布前,負責人文組召集人的胡適在1947年5月22日的日記里就已列出人文部分的擬提名單:哲學:吳敬恆、湯用彤、金岳霖。中國文學:沈兼士、楊樹達、傅增湘。史學:張元濟、陳垣、陳寅恪、傅斯年。語言學:趙元任、李方桂、羅常培。考古學及藝術系:董作賓、郭沫若、李濟、梁思成。人文地理和民族學想不出人名。其中,中國文學部分並不包括文藝創作家。胡適在當晚給中研院總幹事薩本棟、史語所所長傅斯年的信中特意提到4位老輩:吳敬恆、張元濟、傅增湘、楊樹達,希望擬提名單有此4人。
傅斯年給胡適的信中亦有他擬定人文組20人名單並還給出簡要說明:「中國文學:(1)吳敬恆。(2)胡適,以上關係文學風氣者。(3)楊樹達,經籍考訂。(4)張元濟,古本流傳,泛言不能,專就百衲本言,因此者校勘記並未刊行也。史學:(1)陳寅恪。(2)陳垣。(3)傅斯年。(4)顧頡剛。(5)蔣廷黻,近代史當無第二人。(6)余嘉錫或柳詒徵。柳不如余,但南方仍不可無一人。考古及美術史:(1)李濟。(2)董作賓。(3)郭沫若。(4)梁思成。哲學:湯用彤、馮友蘭、金岳霖。語言:趙元任、李方桂、羅常培。」
對院士選舉原則,傅斯年的意見是:第一,寧缺毋濫;第二,小組名額應仔細商榷,要根據各組人數合理分配和甄選候選人名單。第三,較年少者應當選但要有良好的學術成果。第四,選舉似不應集中於一方或一校(或一二校),此中似須斟酌,若有遺珠之憾,明年仍有方法選出。
裁斷之難
胡適、傅斯年對院士提名人選都有各自考慮,然綜合考慮做出裁斷也非簡易之事,擬提人選在之後評議會審查中多有變動調整。
1947年10月16日上午中研院分組討論候選名單,會議開到下午6點多才散會。
本沒資格參加分組討論會,上街購物已回的夏鼐被胡適拖着,代表史語所列席,首先將任偽職的容庚不予放進考慮。最後審查各科,文史方面選出31人,經濟方面提出馬寅初、劉大鈞、何廉、方顯廷、楊西孟、巫寶三、吳大業7人,法律方面提出王寵惠、王世傑、燕樹棠、郭雲觀、李浩培5人,討論到中午12時才散會。
下午繼續審查化學組加入孫學悟、朱汝華、黃子卿、紀育灃4人,物理組加入桂質廷,生物學和農學刪去陳宗一、侯(原文如此)兩人,礦物學加入陳克恢。胡適當晚為擬定人文組諸人「合格之依據」,工作到凌晨4點才睡,可想院士選舉之費神。
關於候選人資格。一是學術造詣。在劉文典的候選問題上傅斯年指出,「凡一學人,論其貢獻,其最後著作最為重要,」而劉文典校勘《莊子》被史語所助理研究員王叔岷挑出「無窮錯誤」,再加之劉文典自稱「二雲居士」,吸食鴉片被聯大解職,這是斷不可進入候選人名單的。在傅斯年看來劉文典學術私德兩不佳,若入選當成笑話。評議會連日開會討論院士選舉問題使得會場氣氛按胡適的說法是「甚熱烈」,最後候選人名單于當晚7點公布總計:數理組49人,生物組46人,人文組55人,共計150人。
考評之難
候選人名單除公布外,還要有候選人評語以資參考和昭示。人文組考古及藝術史部分候選人評語由夏鼐起草,人文組其它部分評語則由胡適草擬。夏鼐日記1947年10月23日記載,胡適為院士候選人考語一事花費了一天的功夫。胡適給自己的考語:「研究中國思想史與文化史,曾有開創新風氣的貢獻」,胡適初擬將末句改成側重治學方法,後來索性刪掉。陳寅恪考語原為:「天才最高,功力亦最勤謹,往往能用人人習知之材料,解答前人未能想到之問題,研究六朝隋唐史最精。」最後改為:「研究六朝隋唐史,兼治宗教史與文學史。」顧頡剛考語原為:「以懷疑精神研究古史,對於古代傳統有廓清之功,倡導古地理學之研究,亦甚有貢獻。」傅斯年考語原為:「治中國上古史,能利用新材料與新眼光,考訂舊史料,於古代制度、地理及文籍體制,有獨到之見解或新鮮之說明。」馮友蘭考語原為:「研究中西哲學思想,曾試作融會貫通之探討。」徐炳昶考語原為:「治古史,時有大膽的假設,所著《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頗多創見。」陳垣考語原為:「專治中國宗教史,搜集材料最勤,考訂最謹嚴,論斷亦最精確,其餘力所治校勘學、年曆學、迻譯學皆為有用工具。」陳垣認為不僅是有用的工具,於是改為「亦均有特殊貢獻」。看來陳垣對自己的學術業績是相當自信的。不過這些考語最後都有修改以便與數理和生物組相一致。上述諸人除徐炳昶外最後都當選中研院院士。胡適草擬考語後由夏鼐與李濟商定修正,評議會英文稿也要修正,最後將這些材料整理存檔備案。
選定之難
首屆院士選舉經商討院士候選人以及考語評定,乃及公示,最後一步就是院士名單的確定。夏鼐日記載1948年3月25日下午開會審查院士選舉,到27日院士名單才最終出爐。胡適該天記載,「中研院選舉院士的結果——先後五次投票的結果———選出院士八十一人。」同天夏鼐日記記載,「晚間評議會閉會,院士選舉已完畢。聞共投票五次,數理生物二組,在第二次後即無增加,惟人文組第二次加柳詒徵,第三次加顧頡剛,第四次加余嘉錫,第五次加吳敬恆,始滿八十一之數(第四次即滿八十人,但當時同人以數理組二十八人,人文組二十七人,生物組僅二十五人,希望生物組能增加,但終未能也。吳敬恆之加入,以朱院長之再三懇求,始於最末一次當選)。」
三組中人文組的選舉最為起伏。至此中研院第一屆81名院士全部選出。對於當選者而言無疑是崇高的榮譽,顧頡剛1948年3月28日記載:「予去年被提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候選人,今日覽報,悉候選人百五十名,此次當選者八十一人,予亦當選。此較之參政員國大代表實在的多。惟予近年勞於生活,竟不能從事研究,未免有愧於衷耳。」心細的顧頡剛還粘貼了一份剪報,詳細記錄當選院士的名單。
院士選出之後還有評議分析。夏鼐日記1948年11月2日記載:「晚間寫《第一屆中研院院士之統計分析》。」11月4日記載:「上午將《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一文寫畢,擬交觀察社或他雜誌登載。」這篇登載於1948年第5卷第14期《觀察》的《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的分析》從年齡、地域、學歷、職務等方面運用圖表和數據對當選院士作了宏觀分析。此文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對某些未入選院士者,夏鼐解釋原因是提名辦法不佳,以致未被提名。第二,總括而言,數理生物兩組基礎較弱,人文組較強。人文組當選院士超過60歲者有8人之多,8人中兩人是社會科學,其餘是文史科學。呈現此種局面在於「文史科學繼承清代樸學一系統,已有相當的基礎,並不完全需要向西洋學習後始能開始發達,所以尚有幾位老人作後輩的典型」。
作用有限
從首屆院士選舉過程看,中研院依據《中央研究院組織法》以及院士選舉規程草案,並成立國立中央研究院評議會第一次院士選舉籌備委員會。這些章程性做法的目的是讓以後院士選舉制度化規範化。1948年4月14日中央研究院發給院士陳垣的信:「本院依照組織法之規定,設置院士八十至一百人。當經本年三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第二屆評議會第五次年會就上年十一月十五日公告之第一次院士候選人一百五十人中依法選出八十一人為本院院士,並於四月一日將當選院士名單在國民政府公報公告,同時呈報國民政府備案。敬查先生業經當選為本院院士。除關於當選院士證書、證章正在設計式樣,俟另寄奉外,相應檢奉院士名單,函請詧照。此後尊址如有移動,並希隨時示知,以便通訊為荷,此致陳垣先生。代理院長朱家驊。附名單一份。」
中研院首屆院士選舉的程序和結果具有范型的意義,只是由於時局關係,它的作用終不宏闊,至於遷台後的中央研究院那又當別論了。
(作者單位:常熟理工學院,原題為《第一屆中研院院士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