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出品方:長江證券)
產業結構升級與核心技術升級驅動工業軟件市場持續成長
工控設備、工業軟件市場的成長由製造業橫向結構升級和縱向技術升級驅動:
橫向結構升級指製造業主導產業由紡服、食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鋼鐵、化工等資 本密集型產業再向計算機、電子等知識密集型產業發展。一方面,新興產業的出現 會帶來全新自動化、信息化建設需求,並進而驅動工控設備、工業軟件市場擴容, 另一方面,伴隨產業結構升級不斷進行,新興產業生產流程複雜度,生產工藝精細 度指數級提升,人工操作難以滿足生產要求,工控設備、工業軟件滲透率(自動化、 信息化支出比例)相較傳統行業進一步提升。
縱向技術升級則是指新興技術(電氣化、自動化、信息化技術)出現帶來製造業投 資力度的加大與對應市場的擴容。一方面,技術升級必然伴隨着軟硬件新品的出現, 在企業旺盛的提質增效需求下,市場隨之擴容;另一方面,工控設備,工業軟件的 應用必然會導致生產工藝與生產流程的重塑,新興技術應用場景大幅增加,滲透率 (支出比例)提升驅動市場規模增長。
每一輪製造業升級(結構/技術),都伴隨着製造業資本開支的高速增長以及相關工業控 制、工業軟件企業的體量躍遷。當前中國正處於橫向結構升級與縱向技術升級交匯期, 復盤全球過往歷次產業升級,有利於對後續我國後續工業自動化、工業軟件相關企業發 展路徑做出預判。
復盤海外:每一次製造業結構/產業升級,都是一輪資本開支高景氣周期
橫向結構升級實質上是指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再向技術密集 型產業轉變的過程,其發生往往伴隨着產業鏈的轉移(處於產業升級中的國家將低技術 水平產業向外轉移)。儘管定義上產業鏈轉移僅代指高工業水平國家向低工業水平國家 進行低端產業轉移,但完整工業化的輸入卻往往使低工業水平國家擁有了產業升級的可 能,並最終在高端製造業領域也形成一定競爭力。從歷史上看,過往全球維度共有四次 產業鏈轉移,分別對應四類國家的產業結構升級:
第一次,英國向美國轉移:18 世紀末至 19 世紀上半葉,英國將部分過剩產能(鋼 鐵、煤炭)向歐洲大陸和美國轉移,歐美重工業(鋼鐵)隨之崛起。
第二次,美國向日本、德國轉移:20 世紀 50 年代至 60 年代,美國將鋼鐵、紡織 等傳統產業向日本、德國這些二戰戰敗國轉移。伴隨工業基礎快速恢復,日本與德 國逐漸向汽車、計算機產業轉型。
第三次,日本、德國向亞洲「四小龍」和部分拉美國家轉移:20 世紀 70 年代至 80 年代,日本、德國向亞洲「四小龍」和部分拉美國家轉移鋼鐵化工等重工業以及輕 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此後「四小龍」產業升級較快,誕生如台積電等 高精尖企業。
第四次,美日德向中國、東南亞國家轉移:20 世紀 90 年代至今,美日德等發達國 家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附加值產業向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轉移,中國內陸逐漸成 為世界產業轉移的最大承接地和受益方。
第三次產業鏈轉移時,日本所處格局與當前中國較為相似,對本輪中國工業自動化的發 展具備一定參考意義。1)產業結構層面,均面臨從資本密集型產業(鋼鐵、化工)向技 術密集型產業(半導體、新能源汽車)轉型過程;2)技術層面,均提出「科技立國」、 「自主創新」等策略方針,開始大範圍技術自研進程;3)人員稟賦層面,均面臨人力成 本上升,「人口紅利」不再的局面,但「工程師紅利」的存在則使工業自動化、信息化仍 能以相對較低的成本高速推廣;4)伴隨過往經濟的高速增長,居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兩國均面臨著消費品需求種類日益繁多,生產由大規模標準化生產向小批量、多種類、 柔性生產方式的轉變。
1948-1972 年間,輕加工向重工業過度
「重工業化」推動日本戰後經濟高速增長。1970 年之前日本處於戰後恢復階段,其 GDP 高速增長,產業結構變動較大,可分為戰後恢復期(1948-1955)與高速成長期(1956- 1972)。其中戰後恢復期以勞動密集型輕工業(印刷、造紙、食品等)為主導產業,以 穩就業作為階段經濟目標。而高速成長期則以重化工業(鋼鐵、化工等)為主導產業, 同時伴隨着金屬製品製造業的高速發展。在高速成長期間,日本重化工產業佔總體製造 業的比例從 1956 年 57%上升至 1972 年的 65%,同時高技術產業比例超過低技術產 業,日本製造業產生明顯的「重工業化」與「技術集約化」趨勢。
自動化進程已悄然開啟,鋼鐵、化工自動化是當時主流。為提升本國重工業國際競爭力, 除積極引進海外先進工藝以提升產品質量外,具備效率提升功能的自動化設備也被日本 大力推廣,而產業高速成長帶來的產能擴張,則使自動化設備廠商迎來一波擴張周期。 以鋼鐵行業為例,新日鐵公司於 1965 年建設的 Kimitsu 工廠和 1971 年建設的 Oita 工 廠均在自動化應用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發展,二者均大量應用計算機建立了全工廠自動化 系統,生產連續性得到大幅提升。本時期自動化建設主要由三菱電機、東芝電氣、日立 集團等大型電機廠商參與,以大型計算機做集中控制,分佈式微型機使用較少,自動化 仍處於發展初期。
1973-1991 年:產業結構升級,新興產業崛起帶來彎道超車機會
石油危機驅動日本開啟產業結構升級進程。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的爆發,對日本經 濟衝擊較大(1974 年日本經濟增長率自戰後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彼時以以石油、化學、鋼鐵等高能耗的重化工業為主導的日本製造業消耗了日本能源的絕大部分,石油價 格的暴漲迫使日本製造業做出調整,開始逐漸擺脫高能耗產業集群,轉向以高附加值組 裝加工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
伴隨產業升級推進,其製造業中的主導產業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從製造業總量結構變化 來看。以紡織業為代表的輕工業佔比持續下降,紡織業產值佔全部製造業產值的比重由 1955 年的 16.2%降低至 1985 年的 3.1%,同時以能源消耗為主的鋼鐵、石化等重化工 業(不含機械類)產值在全部製造業產值中的比重也呈逐步平緩下降趨勢,由 1975 年的 31.2%降低至 1985 年的 27%。而技術含量較高的汽車、機械等組裝加工業的比重呈現 明顯擴大趨勢,由 1955 年為的 14.6%上升至 1985 年的 40%,取代了原來的重化工業 在製造業中「一股獨大」的龍頭地位。
旺盛需求下,傳統製造業廠商紛紛開啟自動化轉型進程。2019 年 10 月,美國《CONTORL》 雜誌公布 2018 年世界自動化公司 50 強名單,其中日本公司共有 9 家上榜,分別為三 菱電機、橫河電機、歐姆龍、發那科、安川電機、阿自倍爾,富士電機,堀場製作所、 日立機械所,其工業自動化業務均崛起於日本產業升級時期,成長具備一定共通特點:
均由老牌電機或儀錶廠商轉型而來,工業基因濃厚:縱觀日本自動化龍頭廠商成長 歷史,其產品矩陣變遷大致遵循兩條路徑,其一是由執行系統(電機)向驅動系統、 控制系統、輸出系統擴張,代表公司為三菱電機、安川電機、富士電機等電機廠商, 其二是由反饋系統(儀錶)向控制系統擴張,代表公司為橫河電機與阿自倍爾(原 株式會社山武)等儀錶廠商。上述廠商中,除發那科成立時間相對較晚外(但背靠 富士通),其餘廠商均為老牌工業巨頭,擁有近百年歷史,工業基因濃厚。
成長速度受細分行業影響較大:從上世紀 70 年代末期刊文獻中可看出,當時自動 化建設以大型電控設備套裝為主要形式,且自動化設備多由三菱電機、東芝電氣、 日立機械所等大型電機廠商提供,並廣泛應用於鋼鐵、發電、水泥、造紙、化工等 傳統行業。但從 2019 年 Control 雜誌名單中可看出,除三菱電機仍維持着較大的 銷售規模外,日立機械所與東芝電氣均排名靠後,而以電池焊接、汽車裝配、半導 體製造、機械人等為主要業務領域的歐姆龍、發那科、安川電機,卻實現了後來居 上,銷售規模排名靠前(1979 年數據顯示安川電機規模遠低於富士電機、但 2019 年自動化業務已實現規模反超)。產業轉型浪潮下,以新興產業為主要客戶的自動 化廠商相對成長較快。
受益於西方技術輸入,產品性能突破較快:從戰後重建開始,日本僅用三十餘年時 間便完成了工業自動化進程,建設速度較快,一方面歸功於日本整體的技術引進政 策,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日本與歐美自動化公司長期且持久的合作。電機類公司中, 安川電機從 1954 年開始長期與 BBC 公司進行技術合作;富士電機公司與西門子、 三菱電機公司與美國西屋公司擁有長期技術合同,雙方產品結構幾乎一致。儀錶類 公司中,橫河電機與美國 Foxboro、阿自倍爾與霍尼韋爾均有保持有長期合作關係。 歐美企業的持續技術輸入,是日本自動化產品性能,滲透率快速提升的重要原因。
三點因素確保日本自動化產業具備充足競爭力。從 1972 年自動化產業蓬勃發展到 1991 年泡沫經濟破碎,日本自動化產業始終保持着較強競爭力,日系 PLC(三菱、立石、日 立等)曾憑藉其良好的產品質量管控,一度佔據美國低端 PLC 市場。此處以 PLC(可 編程邏輯控制器)為例,闡述日系自動化產業的三點核心競爭力:
技術處於同一梯隊:受益於戰後歐美企業的長期技術扶持與日本積極的技術引進 政策,日系 PLC 與歐系、美系 PLC 始終位於同一技術梯隊(1969 年美國數字化 設備公司首次發明 PLC,日本於 1971 年引進並在當年完成產品自研)。性能接近 是全球市場競爭的前提條件。
精益生產鑄就高性價比:與歐美系 PLC 產品對比,日系 PLC 在產品質量與價格維 度均存在優勢。產品質量層面,受益於「精益生產」等文化的盛行,日本工業製品 品控良好,大至汽車,小至芯片,均在客戶處擁有較好口碑;產品價格層面,在常 規數字輸入型 PLC(數字開關量輸入/輸出點數大於 40 點)領域,日系產品具備 價格優勢,但在微型數字輸入型 PLC(數字開關量輸入/輸出點數小於 40 點)及 模擬量輸入型 PLC 領域,歐美系產品具備價格優勢。
海外擴張意識強烈:基於「貿易立國」思路,日本早在上世紀 70 年代就已開始了 海外市場擴張歷程。以中國市場為例,1982 年改革開放後,日系與歐美系 PLC 廠 商同時進入我國市場,並以合資建廠的形式在我國開展生產,佔據較多國內市場份 額。考慮到 PLC 同樣存在較強使用黏性,海外市場份額的率先佔據使日本 PLC 廠 商享受豐厚業績回報。
時至今日,工業自動化已超越電機銷售等傳統業務,成為上述自動化廠商的主要收入來 源。日本產業結構升級帶來的工業高投入成就了日本自動化產業的長期繁榮。當前我國 同樣處於產業結構升級進程,各高端離散製造業相關工業自動化、工業軟件廠商享受較 大行業高景氣紅利。
汽車、電子等新興產業產能擴張帶來的自動化建設需求以及自動化設備在各行業滲透率 的提升促使行業成長出諸多龍頭。截至 1995 年,日本已擁有 12 家大型工業自動化廠 商(切削、測量、控制),其 1994 年營收額共計達到 10489 億日元,摺合人民幣 856.92 億元(1994 年),折算成現值則為營收 1222.8 億元(2021 年),業內企業平均營收達 到 102 億元(換算為 2021 年數據)。考慮到當前中國製造業規模為日本的數倍,則對 應工業自動化、工業軟件相關企業潛在成長空間巨大。(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1990-2014 年歐美日復盤:日系工業軟件緣何落後
縱向技術升級是指客觀技術的突破帶動製造業生產效率的高速增長。過往工業 1.0、2.0、 3.0 的出現分別源自於蒸汽傳導、電力驅動、計算技術的突破。
工業 1.0:指 18 世紀 60 年代至 19 世紀中期的蒸汽時代。通過蒸汽機實現工廠機 械化,機械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經濟社會從以農業、手工業為基礎轉型到以工業、 機械製造帶動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工業 2.0:指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的電氣時代。在勞動分工基礎上採用電力驅動 產品的大規模生產,通過零部件生產與產品裝配的成功分離,開創了產品批量生產 的高效新模式。
工業 3.0:指 20 世紀 70 年代至今的電子和信息化時代。廣泛應用電子和信息技 術,使製造過程自動化控制程度大幅度提高。機器能夠逐步替代人類作業,不僅接 管了相當比例的「體力勞動」,還接管了部分「腦力勞動」。
當前我國製造業整體較為落後,仍處於自動化、信息化協同推進的階段。伴隨生產場景 信息化程度提升,新興提質增效需求被持續開發,工業軟件新品不斷出現,結合工業軟 件對生產流程的不斷重塑,市場空間上限持續打開,行業內企業必然會迎來體量躍遷。 當前我國國產工業軟件仍處於發展初期,各自動化廠商,信息管理軟件廠商,工業軟件 實施商、集成商均致力於工業軟件產品開發,市場競爭格局走勢尚不明晰。參考 20 世 紀 90 年代歐、美、日自動化廠商轉型過程,或可對中國工業軟件市場未來走勢的預判 起到借鑒作用。
1990 年後:日系自動化廠商轉型進程逐漸落後於歐美
自動化領域,日本廠商具備較強競爭力。截至 20 世紀 80 年代末期,日本已成為全球高 端製造業品的主要供應商,其尖端技術出口額佔世界比重由 1975 年的 19.8%增長至 1984 年的 32.1%,超過美國(30.4%)、英國(27.6%)、西德(27%)。製造業高景氣 的背後是自動化產業的蓬勃發展,以機械人為例,1989 年日本機械人產值達到 437.6 億 日元,較 1980 年提升 5.6 倍。機械人內部包含伺服器、控制器等自動化設備,是自動 化產業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機械人產業繁榮象徵著自動化產業的整體強勢。
但自動化產業優勢並未延續至工業軟件領域。日本自動化產業的繁榮景氣並未讓日本在 工業軟件領域佔據優勢。儘管日本軟件產業十分發達,年度軟件銷售總額僅次於美國, 但其信息服務市場中 86%的軟件銷售額都來自軟件定製開發服務,僅 14%來自軟件產 品銷售,嵌入式工業軟件較為發達,但工業軟件產品化進程大幅低於預期。從企業維度 看,日本儘管擁有眾多工業自動化廠商,但卻缺少工業軟件產品商,直至 2016 年起橫 河電機陸續收購雲數據服務提供商 Industrial Evolution,能源管理技術提供商 SVM 等 獨立軟件公司,日本自動化廠商軟件轉型之路才逐漸開啟。
與此同時,歐美自動化廠商已成功向軟硬件一體解決方案商轉型。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 歐美傳統自動化廠商(西門子、羅克韋爾等)通過收併購方式,開始向工業軟件產品商 轉型,其轉型進度相較日本廠商領先較多。
日系自動化企業轉型進程落後歐美自動化企業較多,主要出於三大原因:
泡沫經濟破碎,企業轉型意願與能力均大幅降低:泡沫經濟的破碎從企業盈利與創 業意願方面對信息化轉型進程形成壓制。企業盈利層面,伴隨泡沫經濟破碎後國民 消費意願的大幅降低,以及 80 年代日本的大量低效益產能擴張,價格競爭下 1990 年後日本自動化產業內各企業盈利能力大幅降低。盈利萎縮背景下,企業轉型意願 較弱;創業意願層面,伴隨泡沫經濟的破碎,市場風險偏好降低,創業企業數量驟 減,軟件初創企業/團隊缺失,大型自動化集團難以通過收併購形式增強工業軟件 產品開發實力,轉型能力受損。
人員與制度僵化拖慢轉型進程:日本與歐美自動化企業大多有較長歷史,遵循電動 化、自動化路線發展而來,企業高管多為硬件相關專家出身,對軟件重視程度較低; 企業研發體系偏向於硬件,軟件僅作為輔助服務,而非單獨產品對待。因此日本、 歐美老牌自動化廠商在向軟件產品商轉型過程中,均會面臨企業管理思路、研發體 系僵化等問題。日系與歐美系自動化廠商轉型進度差距較大,部分原因在於日本的 年功序列文化,年功序列文化下公司人員更替緩慢,傳統硬件業務出身的高管長期 佔據管理崗位,軟件開發人才話語權缺失。而泡沫經濟破碎導致的社會創業意願低 下則使日系公司難以像歐美企業(西門子等)一樣通過兼并收購吸收新鮮血液,從 而實現組織架構變革、高管人員更替。
相比自動化硬件,工業軟件具備更強馬太效應,先發優勢明顯:與純自動化硬件相 比,軟硬件一體化解決方案具有更強黏性,替換壁壘較高,馬太效應明顯。同時, 軟件產品受地域性影響因素較小,全球推廣更為容易。泡沫經濟破碎與年功序列文 化導致日系自動化企業錯過轉型時點,市場化競爭下,後續追趕較為困難。
工業軟件市場擴容趨勢下。日系與歐美系自動化企業體量差距持續拉大。20 世紀 90 年 代以來的製造業信息化升級促使工業軟件新品不斷出現,滲透率快速提升,並最終帶來 了工業軟件市場的極大擴容。工業軟件產品與軟硬件一體化解決方案的推出,帶動歐美 系老牌自動化公司再次實現市值躍遷,與日系自動化公司逐漸拉開差距。當前我國處於 自動化、信息化協同推進階段,國產替代背景下,工業控制、工業軟件相關企業同樣存 在市值躍遷可能。
映照國內:雙重升級下,工業軟件市場格局如何演繹
當前我國處於產業結構升級與產業技術升級交匯期。受益於雙重升級下製造業資本開支 高速增長,工業自動化、工業軟件市場均迎來極大擴容,相關上市公司市值體量持續上行。但市場競爭格局整體尚不明晰,各自動化廠商,信息管理軟件廠商,工業軟件實施 商、集成商仍處於細分賽道深鑽期,競爭多發生在同一賽道內,跨行業競爭較少。
新興賽道:獨立工業軟件商存在崛起可能
對比日本(1972-1990),當前我國同樣處於產業結構升級周期。中國製造業發展順序與 日本較為類似,均遵循「輕加工業—重工業—高端離散製造業」升級進程。當前我國處 於由高端離散製造業產業升級周期,近年來汽車、電子設備製造、電氣機械等行業企業 營收總額(規模以上)占製造業企業營收總額(規模以上)比重持續提升,產業結構升 級帶來的工業高投入,使相關工業自動化、工業軟件廠商存在彎道超車可能。
參考日本自動化產業發展歷史並結合我國當前現狀,可得三點結論:
每一次產業升級,都是一次工業高投入的到來。參考日本產業結構升級期間自動化 廠商的高速崛起,當前我國新能源、半導體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期,產業升級使工 控設備、工業軟件廠商均迎來體量躍遷機會。
新興賽道中,獨立工業軟件商存在崛起可能。參考安川電機(汽車、電子應用居多) 對富士電機(鋼鐵行業應用較多)在自動化業務層面的規模超越,產業升級過程中, 新興產業在產能擴張的同時,自動化與信息化建設投入力度也遠超傳統行業。考慮 到新興產業領域,傳統自動化廠商並無業績體量絕對優勢,獨立工業軟件廠商或存 在崛起機會。
獨立軟件商成長需要一定時間。工業自動化、信息化的發展本質上是一個逐步迭代 的過程,日本自動化廠商產品性能的高速突破與歐美廠商長期的技術輸入關聯緊 密。貿易戰背景下,我國工業軟件主要依賴自主研發與國內併購,各工業軟件廠商 成長或需要更長時間。
傳統行業:場景為王,重點關注具備先發轉型優勢的行 業自動化巨頭
市場空間大幅擴容背景下,具備先發轉型優勢的自動化廠商或在未來工業軟件(傳統行 業)競爭中持續領先。參考過往歐、美、日廠商轉型歷史,當前自動化巨頭大多由大型 電機、儀錶廠商轉型而來,而工業軟件巨頭大多由自動化廠商轉型而來,獨立軟件開發 商多存在於研發設計類軟件和信息管理類軟件兩端,具備先發轉型優勢的傳統自動化巨 頭(寶信軟件、中控技術等)或在未來工業軟件(尤其是生產控制類軟件、嵌入式軟件) 市場競爭中持續領先,原因如下:
製造業信息化升級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自動化巨頭較易具備先發轉型優勢:製造業 技術升級往往較為緩慢(日本自動化推廣耗時近 40 年),企業信息化需求的出現 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實際業務進行中,傳統自動化巨頭更容易發現企業信息化痛 點難點,並以逐步迭代的方式促使自身業務由純硬件向軟硬件一體化產品轉變(尤 其是對於成長於信息化時代的企業),從而在工業軟件領域具備一定先發優勢。
自動化巨頭成立較早,大多具備資金體量優勢:相比工業軟件廠商,自動化廠商出 現時間較早,發展時間長,普遍具備一定資金體量優勢。儘管該類企業可能存在制 度僵化,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但憑藉資金體量優勢帶來的較強收併購能力,大型 自動化企業在戰略方向選擇上仍具備較高的容錯率,在市場競爭中更易形成競爭 優勢。
智能製造偏向於實際生產環節,第三方軟件開發商競爭優勢缺失:1)參考過往智 能手機、PC 端「硬件-系統-應用」生態體系,其生態中存在大量第三方應用開發 商。與工業軟件客戶群體不同,手機、PC 客戶群體為個人消費者,需求多種多樣, 相較於硬件、系統廠商,大量第三方開發商可以通過高頻迭代更新,滿足客戶多樣 化需求。但對於製造業客戶而言,其對智能製造的需求是有限且關聯緊密的,工業 軟件儘管形式、名稱不同,但最終目的都是服務於工業生產提質增效,第三方獨立 軟件廠商相較軟硬件一體化廠商並無顯著競爭優勢;2)CAD 等研發設計軟件與 ERP 等信息管理軟件多在 PC 系統上使用,軟硬件耦合度較低,但智能製造相關 的生產控制類軟件、嵌入式軟件大多高度依賴自動化設備提供數據,軟硬件高耦合 賦予自動化廠商在智能製造相關環節具備更大的競爭優勢。(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智能製造與國產替代大環境下,三重因素驅動自動化龍頭的工業軟件轉型持續推進:
工業軟件或是未來國內自動化廠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當前工業自動化產品的創 新更多來自應用層面,其產品矩陣在近年來擴張較少,自動化企業之間的競爭力更 多體現在開發新品的投入產出比,以及擴產時對管理能力的考驗。工業軟件層面的 創新,或將成為未來自動化廠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從歐美廠商發展路徑看,工業 自動化廠商成長為軟硬件一體化廠商已有多種先例,轉型路徑可以走通;
技術升級與國產替代背景下,業績上限大幅提升:一方面,伴隨信息化升級逐漸深 入,工業軟件品類增多,軟件端價值量佔比擴大,由自動化廠商轉型而來的軟硬件 一體化廠商業績上限大幅提升。而國產替代的存在,則使上述廠商能以較高增速占 據日益擴容的工業軟件市場。市場空間上限的開拓驅動自動化廠商向工業軟件領 域轉型;
工業軟件轉型助力企業估值拔升:1)商業模式改善下,企業業績獲得更大彈性。 工業軟件轉型帶來的軟硬件一體化解決方案使企業具備更高溢價能力,盈利能力 增強,同時標準化工業軟件產品的孵化則使企業獲得更大業績彈性。商業模式的改 善提升未來業績增速預期,並進一步帶動估值上行;2)相較硬件,軟件具備更強 馬太效應,受地域、供應鏈限制較小,市場終局集中度較高,確定性高上限給予高 估值溢價。
客觀條件決定日系自動化廠商的轉型停滯不會在中國重現:如前文所述,日系自動化廠 商在信息化潮流中的轉型停滯,主要可歸因於泡沫經濟破碎導致的企業盈利受損,轉型 意願低下,以及日本年功序列文化帶來的員工思維僵化。當前我國自動化產業仍處於國 產替代周期,國產化率處於低位,市場空間廣闊,競爭激烈,部分自動化廠商在工業軟 件領域發展意願較強。此外,我國自動化企業多成立於 2000 年之後,成長於信息化年 代,企業內部人員對信息化接受程度較高,日系自動化廠商的轉型停滯難以發生在國產 自動化廠商上。
自研與收購併舉是主流轉型方式:海外自動化廠商轉型更多依賴兼并收購,原因如前文 所述,主要是由於傳統自動化廠商高管思維,研發體系僵化,因此需要做大量收併購, 引入外部新鮮血液提升軟件產品開發能力。但國內部分自動化企業多誕生於 2000 年之 後,企業人員對工業軟件轉型接受程度較高,部分企業研發體系中具備獨立軟件產品研 發部門,自研能力相對完備。區別於歐美企業發展歷程,自研與收購併舉或是未來主流 轉型方式。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未來智庫 - 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