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海歸」返鄉只為種好「一棵稻」

2022年07月04日23:12:03 熱門 102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現代農業必定是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高效農業,他要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90後「海歸」返鄉只為種好「一棵稻」

90後「海歸」返鄉只為種好「一棵稻」 - 天天要聞

丁旦在公司文化牆前的留影。

90後「海歸」返鄉只為種好「一棵稻」 - 天天要聞

丁旦展示市場上免洗大米產品和生產技術。 記者陳春園攝

90後「海歸」返鄉只為種好「一棵稻」 - 天天要聞

丁旦(右)與合作社成員一起檢查秧苗的病蟲害情況。受訪者供圖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和安全,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提出了新時期國家糧食安全的新戰略,強調加快推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落實落地

「端牢飯碗」「藏糧於地」「藏糧於技」,需要有一批懂農民、懂技術、懂市場的新農人

丁旦就是一個新農人

這是一個「海歸」留學生回鄉種糧的故事,他今年剛29歲

在普通人眼裡,一個農村娃,好不容易掙脫了土地,還遠赴英國名牌大學留學,又回到農村「玩泥丸」,似乎不太值當

媽媽反對,舅舅斥責,都沒拗過丁旦「回家種田」的執着

這位英國利物浦大學碩士生會碰到什麼「釘子」?能用好科技種好田嗎?

初遇丁旦,想把他和「海歸」對應起來,似乎並不容易。一米八的壯實個子,臉上架一副黑框大眼鏡,衣服上、褲腿上滿是谷屑,活脫脫一個下地農民。不過,墨綠色工裝里的貼身T恤上,赫然印着一排可愛的卡通向日葵圖案,掩飾不住他「90後」的身份。

土氣中透着洋氣,洋氣中散發朝氣,記者試圖走進這個年輕人的世界。

丁旦的母親王秀萍,是中國農村婦女吃苦耐勞的典範:13歲開始,在江西高安鄉下走村串巷做裁縫,夏天賣冰棍,冬天賣水餃,開過載客三輪車,和男司機「搶生意」……她說,自己一輩子是苦過來的。

2007年,她和當「教書先生」的丈夫丁奮勇創辦了糧油公司,進入糧食加工行業。經過10多年打拚,公司已成長為年產量4萬噸、產值2億元的省級龍頭企業,她也成為遠近聞名的「女強人」。

2015年9月,丁旦從英國利物浦大學消費者市場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何去何從?一家人為此爭論不休。

聽說「海歸」兒子要回家種田,家中立刻「炸了鍋」

「家裡花130多萬塊錢供你留學,你回來當農民,胡鬧!」「我和你爸辛苦一輩子,不就是圖你走出農村,在城裡好好生活嗎?」

「本科畢業出國時,就沒想過以後待在國外;選擇專業,也是為了回公司接班。」異國雖好,終是他鄉。丁旦天生有着一種濃重的鄉土情結。

「百善孝為先。爸媽就我一個兒子,我不回來,他們老了誰陪伴?」記憶中,從小學六年級起,他就開始幫媽媽外出送貨。

「從小聞慣了泥土味,吃慣了百家飯。我覺得鄉下和城裡唯一的區別,就是送外賣、收快遞不方便。」他調皮地說。

丁旦說,他選擇回鄉也源於倔強的個性,不服輸。他常想:「我家的米品質這麼牛,沒理由賣不過別人!」

那天,他在電話里把「回家種田」的真實想法告訴了家人。果不出所料,家中立刻「炸了鍋」。

王秀萍焦急地說:「我和你爸辛苦一輩子,不就是圖你走出農村,在城裡好好生活嗎?」

舅舅斥責道:「家裡花130多萬塊錢供你留學,你回來當農民,胡鬧!」

經過幾番較量,家人的集體反對最終沒拗過丁旦執着一念,大家只有各讓一步。王秀萍提出了一個條件,丁旦必須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個城市中選一個,求職待滿兩年,入職必須是現代企業。

「直接回鄉接手企業,吃的是我的老本,接觸的是上一輩的人際圈、舊觀念。送他出國深造,逼他在大城市求職,就是為了不再吃沒文化、見識淺的虧。」王秀萍說。

丁旦理解母親的良苦用心。畢業後,他隻身來到上海。那時,王秀萍只給了兒子一個月生活費。

在兩年的「滬漂」日子裏,丁旦一個人在現代都市裡闖蕩,親歷着現代觀念的衝擊與碰撞。他在一家大型廣告傳媒公司上班,每天接觸各種不同層次的消費者,為大企業做產品市場定位和營銷策劃方案。2017年底,他結束「滬漂」生活,回到了家鄉高安市石腦鎮。

第一年,因為天氣不好、經驗不足,種糧沒怎麼掙錢;第二年,因公司發展步伐過快,大量流轉土地,下半年又遭大旱;第三年,疫情、水災、蟲災、低溫湊一塊兒,又虧了不少錢。

丁旦抬頭看看天,說道:「老天爺不賞飯吃,可還得扛着。我就不信那麼倒霉,今年再碰上壞天氣。」語氣中充滿了一種不怨天不尤人的堅定。

被丁旦「鼓動」一起回鄉的,還有南京農業大學種子專業畢業的初中同學高亮,江西機電學院設備專業畢業的表哥肖文,年輕的同鄉胡鵬……他們建立荷悅優質稻專業合作社,組建農機團隊,定下目標:「要讓現代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丁旦說,農業靠天吃飯,投入大,風險大,收益低,農民社會地位不高,農村吸引力不強,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鄉村振興,國家一定要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讓一批有農業情懷、有幹事能力的年輕人留下來紮根,農村才有希望。」

「適度的失敗才是成功之母」

這些年,「釘子」沒少碰過,丁旦開始明白,和農民打交道得有「門道」、接「地氣」,和他們「一個鼻孔呼吸」

丁旦回鄉的第一件工作,不是賣米,而是種地。王秀萍說:「既然務農,就得從種地做起,不熟悉土地、糧食、農民,怎麼在農村闖天下。」

加工廠以前做訂單農業,收別人的糧食加工,王秀萍早就希望建立自己的種糧基地,保證優質糧源。兒子回來正好一舉兩得。

回鄉後,丁旦和公司普通員工一樣,拿着每月3000元的工資,開始在附近村鎮四處轉,流轉農田和荒地。

2018年正月剛過,丁旦來到筠陽街道,召集七八戶村民商談流轉土地。面對這個戴着眼鏡、彬彬有禮的毛頭小伙,村民滿臉不信任,一位村民劈頭便問:「不會是拿了地去套政府補貼吧?」

丁旦以為帶足訂金,給足價格,土地流轉不是難事。經這麼一問,他的心一下子涼了一大截。商談不太順利,磨了一晚上,只簽下70多畝地,其中還有30多畝拋荒地。

這些年,「釘子」沒少碰過。漸漸地,丁旦開始明白,和農民打交道得有「門道」、接「地氣」,和他們「一個鼻孔呼吸」。

他脫掉皮鞋換上泥靴,脫下西裝披上工裝,把自己打扮成地道的種田人。見到村民,學會了嘴上抹蜜「老哥老嫂」「大伯大媽」叫個不停,敬煙遞水頻獻殷勤。有一次,在汪家圩鄉流轉土地,為獲得村民信任,他連夜趕出了田地規劃方案,裝訂成冊,送到村民手中,並邀請他們來公司考察參觀。村民和鄉幹部開始熟悉這個年輕人,喜愛這個年輕人。

2018年以後,公司流轉的土地從無到有,2000畝、6000畝、12000畝……經過幾年發展,公司目前流轉土地及訂單農業的總面積已達5.9萬畝,全部用於種糧,「明星企業」的光環上又有了一個新頭銜——「種糧大戶」。

拿地難,種糧更難,丁旦和高亮都是「門外漢」。2018年,瑞州街辦東方紅街道一塊200多畝的荒田,由於對田塊情況不了解,又不懂及時追肥、放水,正常畝產千斤的產量只收了600斤;當年,龍潭鎮樟樹橋村一塊200多畝的地,因為種子品種、播種時間等環節失誤,種出的稻子品相不好,只有全部當飼料處理……

「三分種,七分管。」丁旦開始向農校專家請教,向種糧大戶學習,向種田能手諮詢;開始注重科學種糧、綠色種糧,對土壤進行取樣檢測,測土配方,制定肥料配比,減少農藥用量,安裝殺蟲燈,使用引誘劑,對病蟲害提前預防,像照顧孩子一樣精心照顧稻子……

適度的失敗才是成功之母。2019年,石腦鎮文家村一塊300多畝的地里,畝產終於達到了1100多斤。驗谷員看到金燦燦的稻子,簡直不敢相信,這是兩個90後大學生種出來的。他讚歎說:「這是我今年驗到最漂亮的稻子!」

「現在,選擇留下的理由有很多,卻再也找不到一個離開的理由。」丁旦感嘆道。

一次,村幹部不解地問他:「你和鎮里書記是什麼關係?他兩次都在大會上要村幹部支持你流轉土地。」丁旦一愣,平時沒怎麼和書記打交道啊。後來才想明白,這是當地政府在背後默默支持年輕人回鄉搞農業。這些「默默的關心」,成了丁旦堅持下來的理由。

還有很多管田的農民,還有廠里的員工,還有當地的貧困戶……「我離開了,他們就失業了。」對村民、對員工的承諾,也成了丁旦堅持下來的理由。

「離開農村,我在城裡怕也找不到好工作了,這幾年的履歷全是務農。」說完,丁旦憨厚地笑了。

科技種田,科學管田

現代農業必定是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高效農業;現代農業也必是精細農業、綠色農業

21世紀的地誰來種、怎麼種,這是丁旦深思的問題。

農村傳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家一戶,幾畝薄田,耕讀傳家」的生活方式逐漸遠去,現代農業大幕徐徐開啟,丁旦回鄉時,中國農業已基本完成了「機器換牛」的跨越,正在步入「機器換人」時代。

丁旦想,現代農業必定是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高效農業。2018年在公司領過工錢的務工村民有五六千人,平均每人每天80元;2019年,領錢的人數明顯減少,工錢漲到100元;2020年,50歲以下的務工者已基本看不到了,基地里拋秧、施肥、噴葯等環節,均以五六十歲女性為主,許多人還要公司派車到村裡接送;2021年,人會更少,工錢會更貴,派車接送是「鐵板釘釘」的事。

「不依靠機械化,手頭沒有一批農機『大傢伙』,光人工成本就能把公司壓垮。未來種地必是農機的天下。」丁旦堅定地說。

他招收了9名「90後」組建了自己的農機團隊,先後購入5台旋耕機、7台插秧機、6台收割機、3台無人植保機,探索全程機械化種糧。

「秧好一半禾。」當不少種糧戶還在沿襲傳統的拋秧、播種時,丁旦已密切關注育秧工廠、機插等高效種植方式。2019年,他頂住成本壓力,在基地內建起玻璃大棚1000平方米,聯棟溫室大棚2300平方米,引進一條全自動化播種流水線,運用先進的育秧栽培模式,進行統一催芽、育秧、播種、機插。

育秧和機插的效益是明顯的:第一年機插成本是160元,第二年下降到130元,2020年下降到100元。

丁旦還認為,現代農業必是精細農業、綠色農業,向管理要效益,向品質要效益。近兩年,丁旦在石腦鎮培育富硒有機稻基地,通過潛心研究藥物配比,該基地的富硒含量每公斤達400微克。他還建立稻蔬輪作基地,將水稻與豆角、大頭菜等輪季耕作,不僅讓每畝增收3000-5000元,更重要的是改善土壤有機物含量,提升水稻品質。

「希望國家繼續加大育秧、機插、農機等環節的補貼力度,大力扶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只有當社會化服務組織健全,服務價格低廉,種田不辛苦又有錢賺時,農業才有吸引力。」

21世紀的地誰來管、怎麼管,這是丁旦深思的另一個問題。

丁旦發現,當前大規模流轉土地、聘請農民管理的模式存在一個明顯缺點——農民積極性難以調動。經過幾年實踐、磨合,丁旦在當地首創了糧食企業產供銷一體的種田組織管理模式,並給它取了一個好聽好記的名字——「田管家」。

「田管家」是一種分級管理模式,土地流轉以後,合作社分區域委派「總管家」,「總管家」再在區域內根據情況選拔村、組「小管家」。「我們聘請的這些田管家,不但有保底薪資,年終還有分紅,分成模式讓農戶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2018年,丁旦初次試水「田管家」模式,公司給「田管家」每月發工資,秋糧利潤「總管家」與公司各佔一半,「小管家」視其負責的基地效益適當獎勵。第一年,丁旦發現「田管家」的積極性還是不能充分調動。

2019年,丁旦把所有「田管家」都納入五五利潤分成;2020年,利潤分成變成六四,「田管家」得六成,公司得四成,有些田塊公司利潤甚至降得更低,「田管家」的積極性漸漸調動起來。

石腦鎮文家村50多歲的「田管家」朱細英替公司管理500畝地,五五利潤分成時,每次田裡有糾紛,她總是打電話讓丁旦趕到現場。隨着利潤分成提高,像「農藥漂移到插花田」「農機壓壞村民菜地」等小糾紛,朱細英都主動想辦法解決。2020年收割季節,她還主動聯繫四台收割機,把田裡的稻子全部收完,沒讓丁旦操一點心。當年,她在田裡工作時間不足6個月,儘管收成不如往年,光分紅仍能拿到4萬多塊錢。

「田管家」模式最大的特色就是讓利。丁旦說:「種糧收益本來就低,公司與民爭利,挫傷『田管家』積極性,種不出高質量原糧,最終損害的是公司利益。」

不靠種糧賺錢,把利潤主要放在糧食加工和銷售環節,有效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有了「田管家」全身心投入,丁旦有更多的時間從田裡「抽身」,來謀劃公司糧食加工、銷售的方向。

「堅持,只為一碗好米!」

別人嫌早稻收益低不願意種,丁旦一種就是6000多畝。「只要國家有需要,今年我還種早稻」

在高安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黃旭眼裡,丁旦是一個情商高的小夥子。「對村民、對員工很溫和,對農村很有感情,年輕人這樣很難得。」黃旭不住地誇讚道。

石腦鎮丁家村黨支部書記楊毛生的手機里,存了不少丁旦的工作照,有田裡的、有廠里的、有村裡的……他打開一張照片對記者說:「看,滿身泥土,大熱天在田裡查病蟲害呢。丁旦上進,有孝心,一家人對村民好得很。」

10多年來,王秀萍是村民眼裡的「好人」,丁家村的「好媳婦」。平日里,組織愛心商會、企業、志願者走訪慰問貧困單親母親、孤殘留守兒童、貧困孤寡老人,參與村裡修橋修路、文體活動,她都是領頭雁。

丁旦接過了王秀萍的「愛心接力棒」。從2018年到2020年,他帶領合作社,為石腦鎮374戶貧困戶提供小額金融入股業務,全鎮貧困戶每年戶均獲得1000多元分紅;託管農戶土地近1500畝,降低產業化聯合體內成員生產資料成本20%,託管土地平均每畝節省成本90元;提供超過600個田間工作崗位;農忙時,他派出機器幫助勞動能力薄弱的貧困戶插秧、收割;農閑時,他邀請專家開設培訓班,對貧困戶進行種植技術指導,不僅拓寬群眾增收渠道,還提升了貧困戶個人綜合能力。

「在基地做事一天能賺100塊,又能就近照顧兒子。」正在基地採摘辣椒苗的貧困戶謝金生感激地說。50多歲的謝金生腿腳殘疾,兒子患有白血病,丁旦一家一直幫扶了他10多年。3年前,謝金生終於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兒子的病也好了,2019年還考上了大學。

與種一季中稻相比,種早晚兩季稻收益相差不大,卻增加了許多人工和管理成本,農民種早稻積極性不高。有一年早稻播種季節,高沙村黨支部書記找到丁旦,為難地說:「村裡還有400多畝地荒着,村民不願種,咋辦?」

丁旦當場表態說:「我來種,保證5月份地里有禾苗長出來。收完稻子,我再把地還給村民種晚稻。」

2020年,丁旦響應國家擴種早稻保產量的號召,種了6000多畝早稻,在當地種糧戶中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當年,高安市早稻擴種面積達69.9萬畝。丁旦說:「我種的不是自家糧,是愛國糧!只要國家有需要,今年我還種早稻。」

「年紀輕輕,你的選擇與同齡人如此不同,為什麼?」記者不解地問道。

他拿起筆寫下四個字:百年企業。

丁旦回鄉後,把他的專業、經歷、見識,全部傾注到了這棵「稻子」上。他和團隊把公司目標定位為一句宣傳語——「堅持,只為一碗好米!」

一粒米,大如天。(記者陳春園、顧天成)

【糾錯】【責任編輯:徐宙超 】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