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主席:「通識教育」不能被有政治激進偏好的人佔據

2022年07月04日19:20:13 熱門 1596
前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主席:「通識教育」不能被有政治激進偏好的人佔據 - 天天要聞

近日,香港激進反對勢力屢次實施暴力事件,不少年輕人被煽動「仇警」,甚至有「通識教育」教師在網上公開辱罵和詛咒警察,導致港人擔憂年輕人的教育問題。香港「通識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環球時報》17日就「通識教育」話題專訪前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主席,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鄧飛,他表示,目前香港「通識教育」已被反對勢力綁架,「通識教育」領域不能被在政治上有激進偏好的人佔據。此外,他還堅定認為,即使再困難,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的工作也應堅持進行。

以下為專訪實錄:

環球時報:請您簡單介紹下什麼是「通識教育」?它「國民教育」有何區別?

鄧飛:「通識教育」跟「國民教育」其實沒有任何直接關係。通識教育是香港高考必考必修的學科,而國民教育是一個教學項目,需要有明確的課程,目前還不是明確的學科。2012年香港反對派發起所謂「反國教」運動的時候,其實就是反對把「國民教育」變成明確的學科。

在回歸前,「通識教育」只是選修,而且選修的人很少,沒有什麼參考價值。「通識教育」科2009年開始正式在香港高中推行,要求所有的同學都必須要修讀應考,三年之後的2012年,從改革後的香港高考開始,「通識教育」學科就列入必考,現在香港學生考大學需要考四門:語文、英語、數學和通識。而其他的中外歷史、物理化學等都只是選修。所以對香港學生來說,想要考大學,「通識教育」是繞不過去的,科目重要性可想而知。

「通識教育」包含個人與人際關係、香港、中國、全球化等六個單元,但它的僅僅只有一個課綱,沒有固定的教學範圍,甚至也沒有課本,基本上就是根據課綱來與每天發生的社會時事相關聯。「通識教育」目的是要學生掌握分析社會時事的能力,建立正面的價值觀,並沒有說哪些東西「一定要考」哪些「一定不考」,考試的形式有點類似於內地考公務員的「申論」,但篇幅要求沒那麼長,通常是給出六道題,前三道是必答題,後邊三道題中選一題來作答,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融會貫通能力。

環球時報:現在香港「通識教育」的開展狀況怎樣?青年人在修例問題上再度顯露激進的一面,香港「通識教育」是不是存在問題?

鄧飛:「通識教育」在開展的頭三年,都有一道必答的題目是關於香港政治的,而且考得很深,當時社會輿論一片嘩然。學生肯定要跟着高考的指揮棒走,所以這樣一來,考生就被引導到準備政治性的題目上來了。在這之後,香港高考「通識教育」考試題里又突然沒政治性題目了,但由於2014年開始,香港出現非法「佔中」等一系列事件。導致老師和學生都認為,政治性很強的題目肯定繞不開,還是要花大力氣準備。

其實對於十七八歲的年輕人來說,考環保、可持續發展、公共衛生這些科學的東西一點問題都沒有,他們往往最頭疼政治性的題目,因為政治性的題目背後牽扯了大量的非常專業的政治學和法律學知識,這是十七八歲的年紀理解不到的。這就好比是性教育,「通識教育」中的政治題目提早啟蒙了年輕人對政治的興趣,就像性早熟一樣。

另外,「通識教育」出現的問題並不完全在課綱和考試題目里,問題還在於施教的老師,他們相當一部分人有自己的鮮明政治立場,甚至還可能是非常激進的人。那麼在「通識教育」這樣一門相對比較開放的科目上,他們的教學自由度要比其他學科大得多。比如講歷史,唐朝不可能變成漢朝,知識不能隨意更改。而「通識教育」就不同了,有比較激進的教師以「課外實踐」的名義,甚至帶學生到反對派煽動的遊行集會現場,很容易就參與到激進活動中了。

環球時報:那麼像香港這樣曾經是殖民地的地方,通識教育是否應該具備一些特殊性?

鄧飛:現在香港的「開放式通識教育」其實很碎片化,很沒有條理,不成系統。至少我沒有看過任何權威的教育研究學者曾論證過,這種所謂的「開放式」教育對基礎教育是有好處的。因為它不符合教育規律,不符合教育規劃。尤其是網絡時代知識的碎片化,使得學生在「開放式」學習的時候更加缺乏條理,更多接受的是一些網絡上很片面的、處於壟斷地位的成見,這樣的話,偏見反而被加固了。

而對於香港這樣的前殖民地地區,在「去殖民化」的工作都沒有完全完成的情況下,整個社會思維習慣、媒體、以及人們對國家的認識和認同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很容易對英國人或者是西方殖民者產生「印象中的美好」,因為這些年輕人大多數出生成長在1997年之後,對97之前的理解就是一張白紙,這種「印象中的美好」就可能通過這種「開放式」的課程和考評固化。而對國家民族的認同就很難進入到同學們腦海里去。

環球時報:也就是說,在自身情緒、教育、媒體渲染等因素影響下,香港學生的社會認知和價值觀很容易出現偏差?

鄧飛:對年輕人來說,朋輩之間的不良影響非常可怕,什麼意思?比如說我們是一個圈子,裏面有幾個人要去參加激進活動的時候,如果不去,你很快就被孤立、被逐出朋友圈。這在校園裡的年輕人來說,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在這種壓力下,很多人本來不想參與激進活動,也就在「羊群心理」作用下參與進去了。

環球時報:是否可以理解為,反對派其實在把持香港的「通識教育」?在這次「修例」風波中,您有沒有觀察到西方反華勢力在教育界的滲透跡象?

鄧飛:在教育界里,反對派的力量相對比較強,比如一個典型的教育平台就是所謂的「教協」。不過,在一些有教育領域參與者的激進行動中,並不是「教協」去推動一些激進力量,而是一旦出現激進的教育領域的人,他能通過考評或者其他渠道,掌握控制通識課,即使他本來並不屬於「教協」,未來也非常有可能會被「教協」拉攏收編。可以說,是反對勢力「綁架」了香港「通識教育」。

這次「修例」事件,外國發聲很明顯比非法「佔中」多很多,昨天(16日)《紐約時報》發表了對前美國駐港總領事包道格的採訪,記者問「什麼情況下會動搖『美國-香港政策法』?」包道格舉了一堆的例子,裏面有一條是跟教育相關的,他提到一旦在香港「強制執行內地的教育標準」,就有可能使香港在美國心目中的「特殊地位」被重新解釋,這是我之前從來沒有見過的。

環球時報:您認為包道格的話透露了什麼信號?

鄧飛:這說明美國在中國政府對香港的管治議題方面,是很處心積慮的,謀劃得很深。美國跟中國進行戰略競爭,在插手香港方方面面事務上,做了充足的心理準備。這是容易被大家所忽略的一點。

環球時報: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來對教育進行改革?

鄧飛:教育的問題就應該用教育的方法來解決,特區政府教育局曾提出一個中學課程的修訂諮詢稿,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四門必修學科要「減減肥」,讓學生可以騰出時間精力去應對選修課,尤其是理科。因為香港理科選修人數在下降,我們相信香港在未來需要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在人才培養上理科基礎教育不能落下,但是現在必修學科佔用了大部分的學生的選修學習時間,所以要振興理科,就必須要釋放空間。

環球時報:僅僅改變學科結構是否能解決問題?

鄧飛:高考科目上做大的調整並不容易,因為這牽涉到香港高考制度的國際認受性。在課堂之外,我覺得「通識教育」相關的教職人員應該有更加廣泛多元的選擇,不能都是長時間被那些在政治上有激進偏好的人佔據。比如,前段時間一個在網上發表「辱警」言論的「通識教育」老師賴得鍾,他就是考評局通識教育科目委員會主席的主席,後來事情發生後才辭職。

環球時報:您曾呼籲「國教再難也要推」,但是,「國民教育課綱」在目前的香港社會環境下是不是已經無望推行了?

鄧飛:事在人為,我堅定地認為在最「無望」的情況下,還是要推,要打正招牌,理直氣壯,否則的話局面會繼續惡化下去。現在「國民教育」這個名字在香港被妖魔化了,越是妖魔化,就越是要迎難而上,最起碼應該在初中和小學單獨列一門課程,這些基本價值觀的課程,應該在小學和初中就已經打好基礎。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