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後面的東西
中醫對日本醫學的影響
普遍認為,在公元5世紀以前,日本一直處於缺醫少葯的狀態。
而到了公元5世紀時,日本天皇偶然重病,一位朝鮮使者用中醫藥方,治好了這位天皇的重病。
讓日本首次接觸到了博大精深的中醫,於是,日本就開始了漫長的學習之路。
公元552年,我國處於南北朝時期。是時,南朝「侯景之亂」剛剛結束,多才多藝的梁元帝登基。
正是這位只做了2年皇帝的藝術家,將一套古老的醫書《針經》贈給日本,開啟了中醫的輸出之旅。
公元562年,一位叫知聰的僧人,帶着《明堂圖》《針灸甲乙經》和葯書162卷,遠渡日本。讓日本更全面系統地了解了偉大的中醫。
此後,隨着我國的統一與強盛,隋唐時期,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矚目的經濟、文化中心,日本更是加緊了與我國的交往與學習。
公元608年,日本天皇派專人來中國學習醫學,這一學就是20年。期間經歷了隋唐的朝代更替,直到公元628年才學成回國,並且帶走了大量的醫書。
公元754年,唐朝高僧鑒真東渡,也攜帶了大量醫書,對日本的醫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至此日本就沒有停止過與我國的交流與學習。
於是,中醫在日本生根發芽、抽枝展葉,形成了日本的「漢方」。
長久以來,「漢方」在日本都有着不可動搖的傳統醫學地位。
直到幕府後期,西方人用大炮打開了日本的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