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無錫市城鄉規劃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高級規劃師 孫志亮專著《親歷者說一一無錫山水城市建設》,已由清華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親歷者說一一無錫山水城市建設
作者自1983年7月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無錫市建設局規劃處工作,用整整7年時間負責組織對無錫市總體規劃確定的7個分區的現狀調查並擔任6個分區規劃編製的項目負責人。期間,走遍了無錫的大街小巷、林間田頭、大小單位,較為具體、細緻地掌握了大量實時、實狀的地形地貌和空間布局情況,充實地累積起無錫「活地圖」知識,據此為無錫城市規劃提供了一份準確的現狀圖及規劃工作圖。
作者在書中《自序》中說,2017年2月16日從現職崗位上退了下來。回顧自己36年的工作,大部分工作時間是從事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歷史上無錫人對山水城市的夢想,當今無錫人決策、規劃及建設山水城市的歷史場景,不時展現在眼前……
無錫得天獨厚的地理、人文優勢,激發了古往今來無錫人打造山水城市的夢想。
崇禎七年(1634年)進士王永積在明亡後隱居無錫蠡湖邊,背靠家鄉的山,面對家鄉的水,懷着對家鄉的鐘愛,寫下了《錫山景物略》。書中對無錫山水的憧憬充盈於字裡行間。但由於戰亂初平、民生凋敝,美好夢想無法實現,只是一個山水城市的古代夢。
20世紀20年代,工商實業家榮德生先生在《無錫之將來》中提出了以蠡湖為中心的城市規劃構想,「惠山、錫山之上固宜卜居,而五里湖、太湖尤足覽勝。臨湖築樓,開窗遠眺,見湖水共長天一色,遠山如白雲之在望,帆影幢幢,往來不絕。至於夕陽將下,遙見紅日一輪,映入湖中,水波不興,作金碧色。有山水之趣,無城市之喧,能爽人心神,益人智慧。」近代工商實業家造福桑梓的義舉實為感人,但其對無錫山水城市之將來作如此構想更是令人讚歎!由於戰亂等歷史原因,這個山水城市的近代夢依舊難以實現。
20世紀50年代,市政府特邀波蘭和蘇聯專家對無錫城市做總體規劃。專家認為,憑藉無錫太湖、蠡湖、錫山、惠山、湖東十二渚、湖西十八灣等構成的最佳山水組合優勢,可以和瑞士的日內瓦湖比肩,由此提出打造東方日內瓦的構想,這是一個山水城市的現代夢。
無錫山在城中、城在湖邊,地處太湖與長江50千米最小間距範圍內,京杭大運河縱貫市區腹部,市區內與運河網狀相連的大小河道密布,大小山丘、湖泊眾多,最有條件建成山水城市,以彰顯獨有的城市個性特色。作為世紀之交無錫大建設時代的親歷者,多年的工作經歷讓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未來只有具有特色、個性和文化的城市才能屹立於世界著名城市之林。
為什麼20世紀90年代初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要提出社會主義中國應建造山水城市?
為什麼兩院院士吳良鏞先生在指導無錫總體規劃修編時,要把「人居環境科學」融入總體規劃,提出無錫要建設「山水城市」?
為什麼《無錫市總體規劃(1995—2010年)》要制訂無錫山水城市的建設模式,構成開敞型、分散組團式的大城市發展格局,把無錫建設成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相協調的現代化山水城市?
為什麼《「愛我無錫 美化家園」行動綱要》(2002—2004年無錫城市建設實施計劃)第一條就明確城市是市民的家園,並提出「集聚和發揮無錫自然資源、人文景觀等各種優勢,凝聚和調動全市人民力量,為把無錫建設成為讓人們引以為自豪的、能夠稱得起故鄉的美好家園而共同奮鬥」的行動宗旨,提出「塑造城市特色,打太湖牌、唱運河歌、建山水城,顯山露水,把自然風光引入城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城市品牌」的行動目標?提出綜合治理蠡湖、精心規劃惠山古鎮的行動內容?
為什麼2004年7月市人大常委會要作出《關於保護惠山、青龍山的決定》?決定把惠山、青龍山建成無錫重要的生態休閑旅遊勝地?
為什麼要在市級層面成立專門工作機構(蠡湖辦、惠山、青龍山保護辦、惠山古鎮辦)具體負責統籌、協調、組織蠡湖、惠山、青龍山綜合整治和惠山古鎮保護建設?而不設在區級層面?
為什麼沿蠡湖、太湖、惠山、青龍山要堅持開放?為什麼在沿湖、沿山不是先搞項目開發建設,而是先要綜合治水、系統治理「三亂」(亂開亂挖、私埋亂葬、私搭亂建),把城市和山林、河湖、農田濕地等統籌布局、整體規劃建設?
為什麼山水城市建設要同步融入文化建設?把文化根植于山水城市建設之中?
為什麼2004年還未啟動惠山古鎮修復,就要提出惠山祠堂群申遺、成立祠堂文化研究會、專門制定出台惠山古鎮搬遷辦法,把過去拆遷辦法中的「拆」改成「搬」?
為什麼無錫的歷屆政府始終把城市環境整治改造、園林的建設和修復、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人居環境的改善和提升等放在重要位置,把無錫先後創建成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最宜居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
無錫山在城中、城在湖邊、運河穿城而過、文脈源遠流長。作者按一名政協委員寫點三親史的要求,通過親歷的蠡湖,惠山、青龍山和惠山古鎮三個先行示範區工程,解說了中國經濟發達地區宜居宜業的無錫其山水城市規劃建設的背景、理念、思路、工作實踐及體會。
現連續刊發書中《無錫——宜居宜業的山水城市》(上、下),供參閱:
上 篇
孔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無錫,地處太湖流域,川流眾多,河澤遍布,山巒逶迤,峰灣相間;山在城中,城在湖邊;錫山、惠山深入城中,山體坐北向南,面向太湖;運河從南到北穿城而過,梁溪河東連運河西接太湖;城市緊鄰太湖,太湖環抱城市。千百年來,無錫以水著稱,以山聞名。「仁者」「智者」之「極樂之地」也。
無錫有山有水,集江、河、湖、泉、洞、山於一體,有生機,有靈氣,名人薈萃,經濟富庶。憑藉其中國民族工商業發祥地、中國鄉鎮企業發源地、中國經濟最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城市的地位、全國十大旅遊城市和全國交通樞紐等城市功能;憑藉其六七千年的人類生活史、3000多年文字記載史和2500多年的建城史以及自然山水、古典園林、山水書畫等文化和自然環境的城市特質,構築山水城市的優勢凸現。構築好山水城市無錫篇,對中國經濟發達、城鎮及人口密集、高度城市化但土地承載能力及環境容量有限、空間開發強度大的地區以及經濟目前相對欠發達但自然人文環境較好的地區,如何堅持「以人為本」,正確把握和處理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城市建設、文化傳承與自然山水、生態資源保護利用的關係、實現「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提升城市品質,建設有特色、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得山水之靈氣 集璀璨之文化
無錫得山水之靈氣,古遠的歷史滲透着璀璨的文化,形成了源遠流長的歷史文脈。歷代的文人工匠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出無數人間嚮往、富有個性特色的詩詞書畫和古典園林。
文化因山水而生,歷史由山水造就。無錫歷史源遠流長。傳說早在六七千年前,無錫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過着定居生活。在鴻聲彭祖墩、新瀆廟墩、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盪等地,都有原始氏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創造和豐富了太湖流域輝煌的遠古文化。
有文字記載的無錫歷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史記·周本紀》載:「古公亶父(周太王)有長子曰泰伯,次子曰仲雍。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泰伯、仲雍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髮,以讓季歷。」泰伯、仲雍為遂父心愿,奔江南荊蠻之地,來到江蘇太湖流域,定居於無錫梅里(今無錫梅村)(圖1-1)。
偌大的疆土,泰伯、仲雍為何南下選擇江南無錫梅里、與當地荊蠻之地原始先民融為一體?是巧合?還是鍾情江南山水和自然?我們雖不得而知,但從他們在梅裡帶領原始先民墾荒屯田、推行農耕、煉海煮鹽、制陶冶銅,可以推想,吳王泰伯是看中了江南無錫優越的地理環境和山水資源在此定居——河川縱橫的水源利於農灌,起伏盤旋的山丘利於多種生物的生長,山丘黏土利於制陶,地下礦源利於冶煉,遼闊肥沃的土地利於生存。他們「穿澮瀆以備旱澇」,為了灌溉、排洪,在無錫開鑿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條人工河流——伯瀆河,距今已有3200年歷史,是隋朝京杭大運河蘇南段的前身。伯瀆河流經坊前、梅村、盪口,直至漕湖,全長43千米。伯瀆河除了用於農田灌溉、汛期排洪,也是當時的主要水上交通通道,它還有九條分支,改「以堵為疏」。當年吳王闔閭攻楚,夫差北上伐齊,都曾把伯瀆河作為要道(圖1-2)。
吳王泰伯在無錫梅里招募兵丁、開疆拓土,最終締造勾吳國。吳王泰伯以周原文明教化吳地庶民,無錫成了江南文明發源地之一。
至戰國時楚春申君黃歇(前314—前238年,圖1-3),在封地吳墟主事的11年中,曾主持疏浚安徽蕪湖、青弋江、水陽江,浙江苕溪、雲溪、從東太湖到乍浦港的平湖塘、鹽嘉塘等灌水通道,蘇南和上海的東江、婁江、吳淞江,加寬吳王夫差開築的古運河蘇南段,開挖溝通長江的申港、黃田港、望虞河、瀏河、德勝河、桃花港、元河塘等,開挖或加寬、修正通洮湖、滆湖、太湖的鶴溪、扁擔河、直湖港、燒香河等無數小河水港,加寬挖深從太湖東入黃浦江通東海的太浦河,使長江三角洲江南平原沃野江河湖塘相通。在惠山下築無錫塘,治無錫湖,形成無錫老市區龜背式的水網格局,既解決水澇,又灌溉農田,且便利水上交通。歷史證明,春申君為「洩水治湖之先」。《越絕書》證述:「吳西倉,春申君所造。西倉名曰均輸,東倉周一里零八步」「吳市者,春申君所造,闋兩城以為市。」反映當時吳地的農業、手工生產有了相當發展。《常州賦》載:「龍尾陵道載無錫,春申君徒封,開此道以屬本邑。」春申君在無錫及周邊治水築路,修建陵道,使無錫繁盛興旺。無錫江南水鄉的特色隨着經濟的發展更為顯現(圖1-4)。
「無錫」作為一級州縣行政區域名稱,最早正式見諸《漢書·地理志》。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建縣制,定名無錫縣。
無錫得山水之靈氣,古遠的歷史滲透着璀璨的文化,形成了源遠流長的歷史文脈。歷代的文人工匠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出無數人間嚮往、富有特色的詩詞書畫和古典園林。
中國山水畫,在無錫的歷史文脈中終不缺乏。中國古代十大畫家中,無錫就佔有兩位。他們以自然山水為背景,以畫抒懷,表達對家鄉山水的鐘愛。
顧愷之(348—409年),無錫人,東晉時期的大畫家、文學家,中國古代十大畫家之首,被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痴絕。水墨畫鼻祖之一,他畫跡甚多,有《司馬宣王像》《蕩舟圖》《鳧雁水鳥圖》《水府圖》《行三龍圖》《夏禹治水圖》等數十幅。其中最著名的《洛神賦圖》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圖1-5)。其畫作的空間魅力在於山水遠近、溪水流淌、樹木山石分佈和離散,成為中國和世界古代繪畫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倪瓚(1301—1374年),無錫人,元末明初山水畫代表畫家,與顧愷之同為中國古代十大畫家之一,開創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畫風,與黃公望、吳鎮、王蒙號稱「元四家」(圖1-6)。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風光,傳世畫作有《水竹居圖》《容膝齋圖》《虞山林壑圖》《幽澗寒松圖》等,他在描繪家鄉無錫山水畫作上題詩:「山色微茫好放船,秋蕖野水夕陽邊。西風更灑菰蒲雨,羨爾沙鷗自在眠。」把山水美景展現無遺。簡約、疏淡的山水畫風對明清畫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將他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王紱(1362—1416年),無錫人,明初大畫家,吳門畫派先驅。擅畫山水、木石、墨竹,依託無錫的山水美景畫出墨竹名滿天下,存世畫跡有《墨竹圖》《竹鶴雙清圖》《瀟湘秋意圖》《江山漁樂圖》《山亭文會圖》《枯木竹石圖》(圖1-7)等。善畫能詩,有「明朝第一」之譽,永樂元年(1403年)參與編纂《永樂大典》……
除此之外,近代無錫還出了許多書畫大家及畫作,有「江南老畫師」之稱的吳觀岱的《煙波罷釣圖》《江帆圖》,德高望重、馳名滬寧的胡汀鷺的《梁溪八景》,在畫壇堪稱獨樹一幟的賀天健的《賀天健山水冊》,秦古柳的《古木寒鴉》以及諸健秋、錢瘦鐵、錢松岩、尹瘦石、吳冠中、周懷民等一大批傑出畫家及山水畫作。
中國古典詩詞,在無錫的歷史長河中,創作者不乏其人,歷代著名文學大家讚美無錫山水的詩詞作品俯拾即是。
「誰能胸貯三萬頃,我欲身游七十峰」——明代文徵明的一首《太湖》,將無錫的山水城市特色呼之欲出(圖1-8)。
《太湖》
島嶼縱橫一鏡中,
濕銀盤紫浸芙蓉。
誰能胸貯三萬頃,
我欲身游七十峰。
天遠洪濤翻日月,
春寒澤國隱魚龍。
中流彷彿聞雞犬,
何處堪追范蠡蹤。
李紳(772—846年),唐朝宰相、詩人。在惠山寺讀書時,深知農民疾苦,寫下代表作《憫農》二首,世代傳誦。
《憫農》二首(其二)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所作《太湖石》,寫出了太湖石玲瓏剔透、千姿百態的意境。太湖石在江南園林中廣泛使用,是江南園林建設中的點睛之筆(圖1-9)。
《太湖石》
煙翠三秋色,波濤萬古痕。
削成青玉片,截斷碧雲根。
風氣通岩穴,苔文護洞門。
三峰具體小,應是華山孫。
蘇軾(1037—1101年),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早年曾在杭州、湖州等地為官,他在元豐二年的詩中說「余昔為錢塘倅,往來無錫未嘗不至惠山」,可見他對惠山是情有獨鐘的。所作《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從宋代御用貢茶小龍團引出泡茶之泉水——惠山泉水為天下第二,再從泉之所在的山清水秀,讚美「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圖1-10)。
《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連。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石路縈迴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
孫登無語空歸去,半嶺松聲萬壑傳。
歐陽修(1007—1072年),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詩作《舟過湖中》語言清新流暢,委婉平易,寫出了舟過太湖所見山之逶迤、峰巒各異的山水美景(圖1-11)。
《舟過湖中》
山色無遠近,看山終日行。
峰巒隨處改,行客不知名。
尤袤(1127—1194年 ),南宋著名詩人、藏書家。祖父尤申,父尤時享,治史擅詩。自小受家學熏陶,五歲能為詩句,十歲有神童之稱,十五歲便以詞賦聞名於毗郡(今常州,時無錫屬毗陵)。尤袤文集,據《宋史》記載有《梁溪集》五十卷等,但均早佚。清人尤侗輯尤袤古今體詩四十七首,雜文二十六篇,匯成兩卷,為《梁溪遺稿》。
《瑞鷓鴣》
梁溪西畔小橋東,落葉紛紛水映空。
五夜客愁花片里,一年春事角聲中。
歌殘玉樹人何在,舞破山香曲未終。
卻憶孤山醉歸路,馬蹄香雪襯東風。
趙孟頫(1254—1322年 ),元初著名書畫家,他經常在杭州和無錫之間流連遊玩,也曾專為惠山泉書寫了「天下第二泉」並賦詩。詩作《夜泊伯瀆》,寫出了伯瀆河朦朧的夜色里,燈影月影交相輝映,在水波粼粼處,傳來了棹聲漁歌,萬家燈火的美妙夜景。
《夜泊伯瀆》
秋滿梁溪伯瀆川,盡人游處獨悠然。
平墟境里尋吳事,梅里河邊載酒船。
橋畔柳搖燈影亂,河心波漾月光懸。
曉來莫遣催歸棹,愛聽漁歌處處傳。
華淑,明代無錫人,在《五里湖賦》(圖1-12)中把無錫蠡湖與杭州西湖相比,認為蠡湖「以曠、以逸、以莽蕩、以蒼涼著稱,更為悅目爽神」。
《五里湖賦》
西湖之勝,以艷,以秀,以嫩,以園,以
堤,以橋,以亭,以祠墓,以雉堞,以桃柳,
以歌舞,如美人焉!
五里湖以曠,以老,以逸,以莽蕩,以蒼
涼,俠乎!而於雪,於月,於長風淡靄,則目
各為快,神各為爽焉!
另有東晉顧愷之《神情詩》、宋代范仲淹《過太湖二首》、宋代蘇軾《無錫道中賦水車》、元代倪瓚的《溪亭山色圖題詩》、明代李湛《太湖春漲》、明代唐寅的《泛太湖》、明代王永積的《五里湖》等,舉不勝舉的古代詩詞把無錫的山、水、湖、河美景描繪得淋漓盡致。
無錫名人薈萃,正可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青山綠水滋潤着無錫人家,孕育出舉不勝舉的文人志士、古今才智。
除前述的古代畫家顧愷之、倪瓚、王紱,古代文學家李紳、尤袤以外,還有歷朝歷代英才志士,文韜武略,傲視大地。
李綱(1083—1140年),號梁溪先生,無錫人,「南宋四名臣」之一,抗金英雄。李綱能詩文,寫有不少愛國篇章。亦能詞,其詠史之作,形象鮮明生動,風格沉雄勁健。著有《靖康傳信錄》《梁溪詞》以及《梁溪全集》180卷等。
顧憲成(1550—1612年),無錫人,明代思想家,東林黨領袖,因創辦東林書院而被人尊稱「東林先生」。東林書院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就出自於其手(圖1-13)。以顧憲成為首的「東林八君子」在東林書院講學20餘年。他們以批評朝政腐敗,批評朝廷政策,關心社會問題,關心百姓生活為宗旨,對明朝政治進程起到重要影響。
徐霞客(1587—1641年,圖1-14),無錫江陰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的作者,被稱為「千古奇人」。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 。「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他經過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徐霞客遊記》,開闢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徐霞客遊記》開篇之日(5月19日)被定為中國旅遊日。
蘅塘退士(1711—1778年),生於無錫,原名孫洙,字臨西,一字芩西,號蘅塘,晚號退士。他編選的《唐詩三百首》(圖1-15),是迄今為止所有中國文學作品選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選本,「幾至家置一編」,產生了極大的社會性效應。《唐詩三百首》收錄77家詩,共313首,在數量上以杜甫詩最多,有38首,其次是王維29首、李白27首、李商隱22首。蘅塘退士也是一位著名的清官,他在多地做過知縣,「每去任,民皆攀轅泣送」。
薛福成(1838—1894年),無錫人,近代散文家、外交家、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之一、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起者。一生撰述甚豐,著有《庸庵文編》四卷、《續編》二卷、《外編》四卷等書。其《出使日記》及續刻已被編入《走向世界叢書》,在政治、思想、軍事、外交、賦稅、文學方面對社會進步產生巨大影響。
無錫的文學英才燦若辰星,在近現代還有清初文壇詩人嚴繩孫,大詞家陳維崧、顧貞觀等,著名作家、無錫江陰籍的劉半農、胡山源,著有現代文學經典之作《圍城》的無錫籍著名學者、作家錢鍾書等。
在科學技術方面,無錫人才同樣為世人矚目。被稱為我國近代化學先驅的徐壽,為近代數學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華衡芳,著名教育家、水利科學家、現代科教文明先驅胡雨人,我國力學、應用數學、中文信息學奠基人之一的錢偉長,理論物理、流體力學家、教育家周培源,被稱為當代畢升的計算機專家王選,機械人專家蔣新松等均為我國科技界的無錫籍傑出人物。
在社會科學方面,版本目錄學家、兒童文學家孫毓修,語言學家、翻譯家、醫學家丁福保,著名學者、藏書家、校勘家繆荃孫,國學大師錢穆,近代教育先驅唐文治,社會教育先驅俞慶棠,著名的教育家蔣南翔,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顧毓琇等都是享譽全國的大師級人物。還出現了以陳翰笙、孫冶芳、薛暮橋為代表的經濟學家群體。
無錫還出現了政治家、革命家秦邦憲和王崑崙、陸定一,國家副主席榮毅仁,以及楊宗濂、楊宗瀚、榮宗敬、榮德生、祝大椿、周舜卿、唐保謙、薛南溟等工商實業家。
無錫還是民族民間音樂之鄉。民間音樂江南絲竹在無錫十分流行。道教音樂也非常有名。第一部正式刊印琵琶曲譜集的無錫籍音樂家華秋蘋,對中國民族音樂的收集、考訂、整理、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無錫江陰籍音樂家劉天華是20世紀民族樂壇升起的一顆巨星。他創作的《良宵》《空山鳥語》《月夜》《病中吟》《歌舞引》等作品均成為膾炙人口的傳世名曲。民族樂壇的另一顆巨星就是創作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二泉映月》的華彥鈞,百姓俗稱「瞎子阿炳」(圖1-16)。他創作的《二泉映月》是一首千古不朽的名曲。他還創作了二胡曲《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龍船》《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名曲。此外,組織搶救阿炳樂曲的楊蔭柳、《歌唱祖國》的作曲家王莘也是著名的無錫籍音樂家(圖1-17)。
當代中國網絡通信英才也與無錫有緣。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是無錫人的女婿,其岳父孟東波是無錫甘露人。創辦阿里巴巴的馬雲,其母崔文彩1964年前後來到無錫縣評彈團工作時馬雲正孕腹中,某種意義上說,馬雲也是在無錫孕育的。
無錫的山水沃土還造就了歷史上五大狀元。蔣重珍(1188—1249年),南宋無錫胡埭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無錫歷史上第一個狀元,官至刑部侍郎。孫繼皋(1550—1610年),明朝雙河(今無錫山北)人,明代萬曆二年(1574年)狀元,官至吏部侍郎。鄒忠倚(1623—1654年),清朝西宅(今無錫新吳區)人,順治九年(1652年)高中狀元及第,授翰林修撰,留下了《雪蕉集》和《箕園集》等著作。王雲錦,無錫城中石皮巷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狀元,在康熙、雍正兩朝為官,參加編纂《康熙字典》。顧皋(1763—1832年),清朝無錫張涇人,明代東林名士顧憲成的後裔,嘉慶六年(1801年)高中狀元及第。出任貴州學政,授讀四阿哥;歷任內閣學士、禮部左侍郎,著有《墨竹齋詩古文》十卷,著名狀元書畫家。
無錫建築業人才濟濟。清華大學建築史專家賴德霖教授的《近代哲匠錄》中共收錄了民國時期建築師250人,其中無錫籍建築師有22人。無錫在當時只是一個縣,人口僅佔全國人口的0.45%,卻有全國8%的建築名家!這批無錫先賢建築師,接受了近代科學技術文化的傳播和影響,在中國建築史上留下了眾多作品,影響着中國近現代建築事業,創造了不少「第一」和「之最」。這些建築名家是:陳登鰲、戴念慈、過養默、過元熙、胡璞、胡燕君、華攬洪、華南圭、劉煒、浦海、施德坤、孫立己、滕熙、王虹、虞炳烈、章周芬、趙深、周曾祚、朱士圭、吳若瑾、江應麟、江一麟。
人傑地靈的無錫真是個神奇的地方。這歸功於它的山水形制——有山有水有人才。正如荀子曰「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無錫,形勝之地也。
形勝之地的無錫自古至今英才輩出,群星燦爛。他們以自己傑出的成就照亮中華大地,他們為無錫增光添彩,他們的才華與業績留名青史,彪炳千秋。
中國的造園藝術,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為最終和最高目的,從而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旨趣。
無錫的古典園林更是聞名遐邇。在江南園林中可與蘇州園林比肩且以真山真水為背景而略勝一籌,所造之園不僅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還是古代哲學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藝術等的綜合體現。
無錫最著名的園林有寄暢園、黿頭渚(圖1-18)、蠡園(圖1-19)、梅園(圖1-20)、公花園、錦園、佚園和雲薖園等。其中黿頭渚、蠡園、梅園、錫惠公園、寄暢園(圖1-21),位於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太湖風景名勝區內。這些園林與蘇州園林的相同之處是大多原為私家花園,不同之處是無錫的園林大多是依託真山真水造園。
黿頭渚,是無錫太湖梅梁湖東岸由山勢余脈伸入湖中的一個天然石渚,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狀酷似神龜昂首而得名。明代以前,黿頭渚已為人們所嚮往。茂林修竹、懸崖峭壁、摩崖石刻、同太湖水輝映成趣。園內留存古迹頗多,有蕭梁時建的「廣福庵」;有明末東林黨首領高攀龍黿頭渚邊濯足遺迹;有清末無錫知縣廖倫在臨湖峭壁上題書「包孕吳越」和「橫雲」兩處摩崖石刻;有始建於1931年的「橫雲山莊」及1975年根據郭沫若先生詩句「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手跡制額的「太湖佳絕處」門樓;有雄峙於充山半山腰,建成於1931年,建築仿宋、明宮殿式面闊五間的澄瀾堂,其「澄瀾堂」匾額,為清末無錫華世奎所書,兩旁的對聯由陳夔龍所書;另有建於20世紀30年代的萬浪橋、湖山真意等。黿頭渚靠山面湖,山水組合層次豐富。
蠡園,地處風光秀美的蠡湖之濱。蠡湖原名五里湖,是太湖伸入無錫的一個內湖。相傳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偕美人西施泛舟於此,湖因人而得名,園因湖而得名。蠡園三面環水,遠眺翠嶂連綿,近聞長浪拍岸;南堤春曉,桃紅柳綠;枕水長廊,步移景換;亭台樓閣,層波疊影。當代大文豪郭沫若詠有佳句:「欲識蠡園趣,崖頭問少年」。民國初年,青祁村人虞循真在蠡湖畔建有青祁八景,號稱「山明水秀之區」。1927—1936年,王禹卿父子在「青祁八景」原有基礎上建蠡園;1930年,陳梅芳在蠡園西側建佔地六十餘畝的漁庄;1936年,王禹卿之子王亢元又在蠡園旁拓地十餘畝,建凝春塔、湖心亭、頤安別業等建築。1952年政府建百米長廊連接蠡園和漁庄,並稱蠡園。
梅園,東接橫山,南臨太湖,背靠龍山九峰。中國民族工商業家榮德生(原國家副主席榮毅仁之父)本着「為天下布芳馨」之宏願,於1912年在此購地築園,倚山植梅,以梅飾山,稱為「梅園」。園中洗心泉鑿於1916年,榮德生先生專門為它取名「洗心泉」,意為「物洗則潔,心洗則清」;天心台建於1914年,源於「梅花點點皆天心」之意,台前聳立三峰太湖石,酷似「福、祿、壽」三字,故稱「三星石」。天心台南有峰太湖石,相傳宋代大書法家米芾任職丹徒時,此石即為其園中之物,後人稱之曰「米襄陽拜石」。香海軒建於1914年,榮德生先生以銀50兩託人覓得康有為手書「香雪海」額。1919年8月,康有為來游梅園,見此系他人偽作,乃揮毫重書「香海」。但後來原匾遺失。1991年在南京博物院找到康有為原書手跡,重新制匾,懸於軒內。梅園圍繞梅花的人文精神品格,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造園藝術相融合。
公花園,1905年由無錫一些名流士紳倡議並集資,在城中心原有幾個私家小花園的基礎上,建立了無錫的第一個公園,也是我國第一座由國民自己建造的公園。該園自建立之初至今100餘年,始終堅持一個原則——不收門票,也不針對任何人設立門檻。在公園建立後不久,無錫市民按照自己的習慣給予其昵稱「公花園」。該公園被園林界公認為是我國第一個具備現代公園意義和功能特徵的公園,故稱「華夏第一公園」。公花園建成後5年,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他所倡導的「天下為公」為「公花園」的誕生作出了最好的詮釋。「公花園」目前尚存的文物古迹、重要紀念建築物有22處,其中有宋代石質飲馬槽、明代繡衣峰、築於100年前的龍崗、懷素《四十二章經》碑刻,以及歷代著名書畫家的碑刻作品等。
錫惠公園及惠山古鎮,坐落於無錫城西。被乾隆皇帝譽為「江南第一山」的惠山,古稱歷山、華山、西神山,其山形猶如九龍騰躍,故又名九龍山。錫山是惠山的余脈,無錫地名的來歷與錫山有着特殊的淵源。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錫山就有先民在此居住生活,閃耀着馬家浜文化的光芒。秦始皇曾在此屯兵駐戍,留有秦皇塢等遺迹。後漢有樵客在錫山得碣石,其銘曰:「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為無錫地名來歷平添神奇色彩。據傳戰國時期,惠山春申澗就是黃歇當年放馬飲水的地方;梁代劉宋的司徒右長史湛十分欣賞惠山的優美景色,認為:「離離插天樹,磊磊間雲石」的環境,可以「持此怡一生」,所以特地在惠山東麓建造了「歷山草堂」;東晉時,建造了以孝道聞名於世的華孝子祠;唐、宋佛教石雕藝術——古經幢;北宋文豪蘇東坡品茶的漪瀾堂和著名詞人秦少游的墳墓;宋代宰相李綱時期所建的金蓮橋;始建於明代的龍光塔、竹爐山房、忍草庵、碧山吟社……錫惠名勝薈萃了無錫地區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和品類齊全、頗具山麓園囿特色的風景資源,時跨數千年。
以天下第二泉(圖1-22)、寄暢園等名泉名園為代表的大批名勝著稱于海內外。最能顯現中國歷史文化的還有舉世無雙的惠山祠堂群。祠堂群依山傍水,上百座祠堂毗鄰接肩。從唐宋起,一些名門望族便先後在這裡興建祠堂;到了明末清初,無錫依託古運河,成為南北商貿中心、交通要衝,人員往來更加頻繁。康熙、乾隆南巡每次又必上惠山,加上歷代官府敕封或恩准一批官吏名士在此立祠,更是推波助瀾;無錫工商業的興盛,又為祠堂文化添上了城市商業文明的精彩一筆,大批外地姓氏以及一部分姓氏的支系也紛紛擇地建祠。在這些古祠堂群中,名聲顯赫而為讀者熟知的政壇人物,有周代奔吳的泰伯,吳越的錢武肅王,戰國的春申君,唐代名將張巡,宋代民族英雄李綱、范仲淹,明代的秦金、邵寶、顧可久(海瑞的老師)。文人高士中的重量級人物則有東晉畫神顧愷之,唐代的「茶聖」陸羽,元代大畫家倪雲林等。祠堂因地制宜,借錫山惠山之景,按照古典園林造園手法,疊山理水,一座祠堂就是一座「小園林」,蔚為大觀。祠堂種類有神祠類、先賢祠類、墓祠類、寺院祠類、忠孝節義祠類、宗祠類、專祠類、書院祠類、園林祠類、行會祠等十大類,惠山古鎮一直享有無錫「露天歷史博物館」的美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官員來此考察後都為之震驚,稱惠山祠堂群實為舉世無雙!
無錫的著名園林還有工商實業家榮宗敬1929年所建錦園,楊味雲1902年所建雲薖園以及1921年秦毓鎏所建的佚園,均是無錫古典園林的代表。
無錫的山水吸引了歷史上無數名人在此留足,無論是遊歷無錫山水,還是致仕歸田,都抒發了他們對無錫山水的鐘愛以及依依鄉愁。
山水兼備且富庶的無錫,是大自然對其的恩賜,是理想的詩意棲居之地。
名人志士所到之處,建廟塑像,造園刻石題字,留下了眾多文物古迹,令後人仰慕備至。
陸羽(733—804年),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圖1-23),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調查研究。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陸羽曾寓居無錫,對清冽甘美的惠山泉水傾心不已,後來品評天下泉水,惠山泉位列第二,天下第二泉的美稱由此產生。由於他對二泉和惠山的欣賞,無錫人便將他供奉在惠山二泉之畔,「一瓣佛香炷遺像,幾多衲子拜茶仙」。
范仲淹(989—1052年),謚號範文正,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有《范文正公集》傳世。據《范氏家譜》記載,范氏第八世范拱於元二十八年(1692年)從浙江遷居無錫繁衍生息。如今無錫惠山古鎮保留着范文正公祠。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名句傳誦千古,並留下讚美太湖的《過太湖二首》(圖1-24)「有浪即天高,無風還練靜。秋霄誰與期,月華三萬頃。」「平湖萬頃碧,謝客一開顏。待得臨清夜,徘徊載月還。」
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據《宋史》記載,「寶祐四年,文天祥二十而舉進士,游於江南,過惠山,寓梁溪居,先朝故相李綱之隱所也;德祐初年,天祥麾軍至錫,至虞橋,血戰兩日;德祐二年,北兵困臨安,謝太后使天祥如元軍請和,及無錫,恐南人劫奪,幽於黃埠墩。錫人聞文丞相過,持香跪送,哭聲震天,鞭之莫散。天祥感泣,口占《過無錫》」。文天祥三過無錫,英名傳世……康熙、乾隆皇帝先後都六下江南,每次必訪惠山,留下了康熙帝惠山景物詩七首,乾隆有御題九十八首。其中乾隆譽惠山為「天下第一山」「惟惠山幽雅嫻靜」(圖1-25)為眾人所知與所見。乾隆還指定惠山寄暢園為巡幸之地,喜其幽致,並攜圖以歸,在北京清漪園萬壽山東北麓仿建惠山園(今頤和園中諧趣園)。
無錫山水的幽雅閑靜,更是達官貴人隱居的不二選擇。
范蠡(公元前517—前448年),春秋戰國末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在助越滅吳後急流勇退,遂偕西施隱姓埋名、泛舟五里湖 ,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寫就了中外歷史上第一部《養魚經》(圖1-26)。唐代周曇在《春秋戰國門·范蠡》中這樣稱道:「西子能令轉嫁吳,會稽知爾啄姑蘇。跡高塵外功成處,一葉翩翩在五湖 。」
東漢時梁鴻(生卒不明),出身官宦人家,父早亡,少年為孤。梁鴻家貧而尚節,博覽無不通。淡泊仕途,拒絕高官厚祿,偕妻隱居。他們從關中到關東,從關東到齊魯,在洛陽時一首《五噫歌》得罪漢章帝,便偕妻孟光隱姓埋名,四處隱匿,終不得安生,最後隱居於無錫鴻山之麓的鴻隱堂,才演繹了「舉案齊眉」夫妻和諧的美談(圖1-27)。
高攀龍(1562—1626年),世稱「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東林黨領袖之一。著有《高子遺書》12卷等,萬曆十七年(1589年)中進士。高攀龍上疏參劾首輔王錫爵,被貶廣東揭陽典史。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高攀龍辭官歸家,在蠡湖邊建「可樓」水居,隱居27年。
王問(1497—1576年),江蘇無錫人。自幼聰慧,9歲能詩文,且喜繪畫。後就學於邵寶創辦的二泉書院,並拜其門下,閉門讀書30年。正德十四年(1519年)中舉,嘉靖十七年(1538年)進士。初授戶部主事,監徐州倉,後調南京兵部任車駕郎中。此後王問又調任廣東僉事,赴任行至桐江(今浙江桐廬縣),因思念老父,決心不再南下,棄官回無錫,終養其父。從此,他淡於仕進,留戀湖山林泉。在無錫惠山聽松庵之側(今聽松坊)、城東熙春門外綠羅庵舊址(今綠塔路附近)和五里湖南岸寶界山麓等處均築有別業。他隱居在寶界山房(又稱湖山草堂)的時間最長,30年不履城市。嘉靖三十三(1544年)年曾同秦翰、顧可久、華察、王石沙等重修惠山的碧山吟社,結詩社於其間。71歲高齡時(1567年)所書《湖山歌》碑石一方,現留存在黿頭渚憩亭,山崖上還有他的「天開峭壁」「黿頭一勺」「劈下泰華」刻石……
還有致仕歸田的尤袤、顧可久、王永積,上書辭免的教育家邵寶、華察、嚴繩孫、顧貞觀等都選擇家鄉無錫作為退隱之地。
山水兼備且富庶的無錫,是大自然對其的恩賜,是理想的詩意棲居之地。
來源: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孫志亮着《親歷者說——無錫山水城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