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資本論》暢銷多年,既是學術議題的製造機,也是翻新機

2022年07月01日04:30:29 熱門 1691

如果要列舉21世紀影響最大的幾本學術著作,必然少不了《21世紀資本論》,甚至可以說若限定在經濟學領域,它是本世紀迄今為止影響最大的經濟學之書。這是一本震撼學術界和大眾讀者的大部頭。2013年法文版首次出版,自2014年起,英文版、中文版等多種語言版本相繼出版。我們可能很難想像,這本將進入經典之列的書其實出版至今還不足十年。

《21世紀資本論》的基本內容是經濟發展和收入的不平等問題,尤其關注財富(包括股票投資等)與年收入(主要為工資)之比的持續擴大。作者托馬斯·皮凱蒂(Thomas Piketty)也因為該書的出版成為明星式經濟學家,在他出現的學術場合,也常有其「讀者粉絲」到場。

《21世紀資本論》就像一台學術議題製造機或翻新機,引發人們重新思考在過去受到重視隨後卻被忽視的經典議題,以及面向未來的不平等問題。不過在經濟學界受到的關注就並不多,況且其中還包括對皮凱蒂錯用分析概念的批評。在《21世紀資本論》出版三周年時,多位經濟學家曾為此進行過一次研討,對皮凱蒂有肯定、有擴展,也有不同意見,最終編輯成冊,出版《皮凱蒂之後:經濟學和不平等研究的未來》一書。如今中文版面世。

下文經中信出版社授權節選自該書中文版第一章,對皮凱蒂學術主題及其《21世紀資本論》做了一般性概括和分析。摘編有刪節,標題為摘編者所起,注釋見原書。

原文作者|[美] 布拉德福德·德龍等

摘編|羅東

《21世紀資本論》暢銷多年,既是學術議題的製造機,也是翻新機 - 天天要聞

《皮凱蒂之後:經濟學和不平等研究的未來》,[美]希瑟·布西 等編著,余江、高德勝 譯,中信出版集團,2022年1月。

1、一本意料之外的暢銷書

《21世紀資本論》暢銷多年,既是學術議題的製造機,也是翻新機 - 天天要聞

托馬斯·皮凱蒂(Thomas Piketty),生於1971年,法國經濟學家,巴黎經濟學院教授。(圖片來自其學術官網,https://piketty.pse.ens.fr)

托馬斯·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是有着驚人影響的意外暢銷書。其龐大的讀者數量表明,有如此多人急切地想要傾聽和加入發達國家第二個「鍍金時代」的政治經濟對話。皮凱蒂著作的英文版譯者亞瑟·戈德哈默(Arthur Goldhammer)談到,如今已有30種語言220萬冊的《21世紀資本論》發行到世界各地。這220萬冊圖書肯定帶有某種力量,它們可以把時代精神引向另外一條軌道:在皮凱蒂之後,針對不平等、經濟政策與平等增長(equitable growth)議題的公共知識界討論應該有了新的焦點。

《21世紀資本論》暢銷多年,既是學術議題的製造機,也是翻新機 - 天天要聞

《21世紀資本論》英文版(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書封,譯者為亞瑟·戈德哈默,出版社為Brilliance Audio。

然而,反方向的社會政治力量也在發揮作用。對皮凱蒂著作的一種視角注意到,在他看來,相對平等的典型工業化經濟在許多方面類似於二戰後的法國:奉行戴高樂主義,實現了「輝煌30年」的經濟增長。而高度不平等的典型工業化經濟則類似於1870—1914年處於「美好時代」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第三共和國的主導潮流在政治上是激進平等主義(限於本國的男性公民);在意識形態上是激烈地反對傳統權威,尤其是宗教權威;在經濟上則高度容忍甚至極度熱心於對財富的保護和強化。任何已經擁有財富或試圖獲取財富的人,無論其財富是商店、葡萄園、年金、工廠還是大莊園,都結成夥伴,以防範勞工階層的嫉妒和搶奪。

皮凱蒂的著作背後有一條基本信念,即同樣的這套文化、意識形態、經濟、政治綜合體系將主導21世紀的政治經濟秩序(至少是在歐美地區),全體有產者將聯合起來,防範對財富所有權及其利益的任何威脅。由此產生的作用力將把利潤維持在足夠高的水平,導致未來金權政治的興起。

《21世紀資本論》暢銷多年,既是學術議題的製造機,也是翻新機 - 天天要聞

《21世紀資本論》法文原版書封。

我們在兩年前會說,「或許如此,但也未必」。不過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過後,皮凱蒂的基本信念被凸顯出來。1870—1914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美好時代」的財富主導文化也許不會重現,但我們今天的歷程是當時許多重要特徵的迴響。

應該承認,特朗普贏得2016年美國大選得益於選舉人團制度。他並未贏得多數選票,但他確實拿到了大量選票,尤其是在那些傳統上支持民主黨,近期卻飽受經濟問題困擾的地區。此外,希拉里沒有像奧巴馬那樣,在年輕人和少數族裔中贏得巨大優勢,他們的就業率降到歷史新低,屢創新高的學生負債水平沒有如約換來勞動力市場上的保障。在我們看來,皮凱蒂分析的經濟政治現象由於特朗普的大選勝利得到了有力印證。

2、在經濟學內外的迴響

在經濟學之外的社會科學研究中,我們看到皮凱蒂的著作也激起了不小浪花。《21世紀資本論》在學術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功,改變了社會學、政治學與政治經濟學的討論議題。其他社會科學明顯感受到皮凱蒂對不平等惡化前景和效應的論述帶來的衝擊。

這些衝擊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及其他學者有何影響?我們認為,對這一問題的最佳總結反而來自一位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克魯格曼指出,在上一次出現巨大不平等的歷史時期,即第一個鍍金時代,嚴重的不平等與當時理解的激進民主制度(對白人男性而言)實現了完美兼容,因為「與如今一樣,當時的巨額財富能買到對政策乃至公共話語的巨大影響力」。

《21世紀資本論》暢銷多年,既是學術議題的製造機,也是翻新機 - 天天要聞

《鍍金時代》(The Gilded Age Season)第一季(2022)劇照。

克魯格曼準確地觀察到,如今有着與鍍金時代同樣的從經濟不平等到政治和社會事務影響的鏈條,其作用甚至更為強烈。政治和社會走向似乎不是回應當前的不平等,而是回應人們預感的一代人之後的狀況:「在美國,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不平等的政治影響甚至可以說領先於現實……從目前看,美國經濟精英的主要收入來自工薪,而非資本收入。然而保守派的經濟主張已經在強調和讚美資本的力量了……有時候,很多政治人物似乎正在積極重建皮凱蒂所說的世襲資本主義。」

2016年美國大選結果彰顯了克魯格曼的結論。一位對國家治理了解如此之少、毫無經驗的候選人,完全靠着講大實話的角色設定,主動迎合某些人群的偏見,為他們的利益不惜損害職業精英群體以及阻止少數族裔和移民「加塞兒」,就能贏得如此多的選票,着實令我們震驚。儘管經濟學家壓倒性地反對他的競選,他的支持者卻拒不接受經濟學和其他領域的專家對如何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公認權威。在過去40年里,美國已經以促進經濟增長為名大幅降低了富人的有效稅率,削弱了勞工組織以及普通工人的談判權,並顯著提升了勞動力的教育水平。這些政策造就了一個不平等的低增長國家和一群狂熱而又憤怒的民粹主義選民,他們甚至願意擁抱原始法西斯主義。如果說皮凱蒂的著作當初還顯得過於激進,那麼現在則恰如其分。

我們觀察到,社會學家、歷史學家、政治學家以及其他學者如今都在熱烈並卓有成效地探討上述問題。因此至少在我們看來,《21世紀資本論》激起的這部分反響正方興未艾。

不過,經濟學內部的反應似乎不那麼熱烈。雖然皮凱蒂在經濟學論壇中現身總會讓會場水泄不通,但至少到目前為止,經濟學研究並未特別關注他在《21世紀資本論》中提出的宏大議題。《21世紀資本論》尚未帶來我們這些熱心追隨者期望的對經濟學研究與政策主張的深刻影響。

《21世紀資本論》暢銷多年,既是學術議題的製造機,也是翻新機 - 天天要聞

《21世紀資本論》中文版(巴曙松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9月)書封。

我們相信,正如羅伯特·索洛(Robert Solow)所述,其原因在於皮凱蒂的書是一本極其嚴肅的著作,提出了大量值得經濟學家深究的議題。「卡爾多事實」認為,由要素收入份額變化導致的不平等到20世紀中期已不再是重要的時常變化的經濟觀測指標,以後似乎也永遠不會是。但後來證明,「卡爾多事實」並非事實,而是短暫和意外的歷史狀態,如今已不復存在。「庫茲涅茨事實」認為,幾乎所有經濟體都已經或將要經歷一個不平等擴大的工業化時代,然後是一個不平等縮小的實行社會民主主義的大眾消費時代,最後趨於穩定。這同樣被證明不是事實,而是暫時的歷史偶然現象。

鑒於以上兩個假說被證偽,索洛呼籲經濟學家和經濟學研究以皮凱蒂理應得到的嚴肅禮遇來重新審視《21世紀資本論》。

3、皮凱蒂的5個基本觀點

由此我們提出如下問題:皮凱蒂對我們理解經濟做出了怎樣的貢獻?鑒於他的發現,後續的經濟學研究將如何開展?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我們首先需要澄清《21世紀資本論》的主要論點,為此,我們歸納出其以下五個核心論點:

1.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社會民主主義時代(1945—1980年),歐美工業化經濟體表現出相對的平均主義狀態,至少對本國的白人男性而言。這些國家的相對收入差距趨於緩和;長期存在的財富、收入和就業的種族差距被縮小;政治發言權廣泛分佈在各個人群中。財富對政治走向和經濟結構的影響雖然繼續存在,卻被限制在適當的範圍內。

2.這一社會民主主義時代的模式在歷史上是偶然現象。與很多學者不同,皮凱蒂認為社會福利國家的興起是富豪階層的權勢被削弱的結果。他把稅後收入不平等差距縮小歸因於戰爭及累進稅制的引進,而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早期建立的社會保障、勞工標準和福利性基礎設施。由於造成資本毀滅的戰爭屬於特殊現象,不平等縮小的時期自然也是如此。

《21世紀資本論》暢銷多年,既是學術議題的製造機,也是翻新機 - 天天要聞

《鍍金時代》(The Gilded Age Season)第一季(2022)劇照。

3.在這一社會民主主義時代之前,歐洲處於「美好時代」,美國稱之為第一個鍍金時代。在那段時期,財富(尤其是繼承財富)對政治走向和經濟結構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相對收入的差距很大,相對財富的差距更大。

4.我們當前進入了一個轉型時期。財富集中度雖然已經回到20世紀早期的峰值水平,但皮凱蒂指出,最富有1%人群的大部分收入依然是來自勞動,而非資本。另一方面,資本收入的不平等自2000年以來快速擴大,勞動收入的不平等卻保持着相對穩定。當前還沒有出現「過去吞噬未來」的局面,但我們正在向那裡趨近。

5.由於財富的基本運動規律產生的巨大力量,我們很可能將被帶入第二個鍍金時代或又一個「美好時代」,財富(尤其是繼承財富)將重新對政治走向和經濟結構產生舉足輕重的統治性影響,相對收入差距將重新走向極端,相對財富差距更甚,醫療與教育進步帶來的收益將不再具有普惠性,不同群體和個人的福利差距縮小的趨勢將停滯甚至反轉。

《21世紀資本論》暢銷多年,既是學術議題的製造機,也是翻新機 - 天天要聞

《到底發現了什麼》,李實岳希明 編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5年11月。

4、皮凱蒂是如何論證的?

皮凱蒂對上述觀點的核心論證過程可以簡要概述為以下七個步驟:

  1. 一個社會的財富與年收入之比將提高或降低至凈儲蓄率及積累率與增長率之比,即(凈儲蓄率+積累率)除以增長率。

  2. 時間和機遇等因素將不可避免地導致財富集中到較少數的人群手中,我們稱之為「富人」。財富與年收入之比很高的社會將是財富分配極端不平等的社會。

  3. 財富分配極端不平等的社會伴隨着收入分配的極端不平等,因為富人將操控政治經濟秩序和其他因素,把利潤率維持在高水平,避免凱恩斯所說的「食利者安樂死」現象。

  4. 財富和收入分配極端不平等的社會將逐漸成為財富控制權被繼承人把持的世襲社會。


  5. 在財富尤其是繼承財富對經濟活動舉足輕重的社會,富人將掌握極大的經濟、政治與社會文化影響力,這是一個在許多方面不夠美好的社會。


  6. 到20世紀:(a)在羅伯特·戈登概括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出現了獨一無二的高速經濟增長,歐美各國成功向美國代表的先進經濟水平趨近;(b)出現了戰爭、革命、普遍動蕩、社會主義政治運動和累進稅制等事件,產生了獨特的壓低積累率的強大力量;(c)在進入21世紀後,所有這些力量都在衰退。


  7. 儘管我們距離極限還較遠,但上述第1到第5步的發展邏輯正在發揮作用,並且很可能將持續運轉下去,在未來50年內給我們帶來一個在許多方面不夠美好的社會。

在皮凱蒂看來,歐美社會民主主義體制走向滅亡的這個進程,到今天已經走過了整整一代人以上的時間。該進程尚未結束,他認為其背後的驅動力還需要兩代人或更多時間才會終結。根據他的觀點,我們還遠沒有達到歐美國家返回金權政治的時刻。

《21世紀資本論》暢銷多年,既是學術議題的製造機,也是翻新機 - 天天要聞

曼斯菲爾德莊園》(Mansfield Park 1999)劇照。

5、皮凱蒂未必都正確

皮凱蒂著作中的論述是否正確?如果不是絕對正確的話,他描述的令人不安的景象是否真有可能發生,是否值得憂慮?或者可否採取某些行動,使《21世紀資本論》的預測成為自我否定的預言?

我們對這些問題均給出強有力的肯定答覆。

皮凱蒂正確地指出,在歐美國家,從我們所能回溯的遙遠時期起,私人財富的擁有權一直是高度集中的,富人有權力支配資源,決定人們在哪裡以及如何從事勞作,並影響政治生活。他正確地指出,在150年(大約六代人的時間)以前的「美好時代」,即第一個鍍金時代,典型的歐美國家的私人財富總額與年收入之比約為6。他同樣正確地指出,在大約50年(兩代人的時間)以前的社會民主主義時代,財富與年收入之比約為3。他還正確地觀察到,在過去兩代人的時間裏,財富與年收入之比在快速提高。

值得商榷的是,財富與年收入之比的提高是否源於皮凱蒂強調的那些作用力?更值得商榷的是,收入不平等的擴大是否源於財富不平等的擴大,而財富不平等擴大本身是否又是整個經濟體財富與年收入之比提高的結果?這些問題可以爭論,也確實恰如我們所願地引發了爭論。除皮凱蒂強調的因素外,還有其他許多因素在影響收入分配,皮凱蒂本人對其中某些因素展開過討論。而且他強調的某些因素的作用在社會民主主義時代結束後還沒有充分顯現。

《21世紀資本論》暢銷多年,既是學術議題的製造機,也是翻新機 - 天天要聞

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 2013)劇照。

皮凱蒂的主要論證不是針對當前的狀況是如何形成的,而是未來50年乃至更久之後的情況會怎樣。儘管如此,依然有很多跡象表明上一個鍍金時代的主要特徵已經在今天這個時代重現:資本收入份額提高,勞動收入與資本收入伴生的情況越來越多,政府稅收部門難以撼動越來越固化的財富代際延續等。

值得深入討論的是制度、政治在面臨結構性經濟壓力時的相對獨立性。皮凱蒂的論述是基於極富決定論色彩的未來觀:無論財富積累達到多大規模,富人都將通過對社會體制的操控,把利潤率維持在5%以上。儘管皮凱蒂不只簡單地提及非經濟力量的作用,還鼓勵讀者思考其他社會科學可能帶來的啟發,但他的論述最終仍基於利潤豐厚且相對穩定時的財富積累與不平等的經濟動態變化。至於隨着財富積累需要什麼樣的制度變化來維持較高的利潤率,並實現他所描述的場景,則沒有展開。

《21世紀資本論》暢銷多年,既是學術議題的製造機,也是翻新機 - 天天要聞

簡·奧斯汀同名作品改編的電影《理智與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5)劇照。

然而,現實中的制度可能以多種方式阻礙皮凱蒂描述的場景出現。例如希瑟·布西指出,世襲社會幾乎肯定意味着背離性別平等的主張,會遭到女性及其盟友的堅決反對。此外,戴維·格雷瓦爾和馬歇爾·斯坦鮑姆提出,不平等的歷史伴隨着所謂「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及其相關的大量法律和政策的興起(格雷瓦爾)與衰退(斯坦鮑姆)。獨立於重商主義者和君主權威的「自由市場」在18世紀伴隨着資產階級發展起來,然後在19世紀與「舊制度」結成政治聯盟。《21世紀資本論》認為,資本主義本身(而非其意識形態)是不平等日益擴大的原因,只是由於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外生因素使其暫時脫軌。世界大戰還造成了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脫軌,但這方面的外生性不是那麼突出。皮凱蒂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也受到了質疑,因為他關注的信號尚未出現,或者說才剛剛有點苗頭。

正是在這些方面,我們期待看到他的觀點能夠被事實證明。但我們也可能看到,他的觀點完全被事實否定。

皮凱蒂認為「食利者安樂死」模型可能會面臨嚴重的實證檢驗問題,這一論點是站得住腳的。凱恩斯、羅根利和其他學者把財富等同於新古典收入生產函數中的生產資本,認為供求力量將迫使社會財富與年收入之比同社會範圍的利潤率呈反方向的大幅擺動,從而導致「食利者安樂死」的結果。當資本相對於年收入較為稀缺時,利潤率較高,而當資本較為豐富時,利潤率較低。按照凱恩斯等人的觀點,這種擺動會大到足以使食利者在總收入中的份額維持大致穩定。

皮凱蒂的大致回應是,凱恩斯-羅根利式的觀點在新古典經濟理論下看似很合理,但並不符合歷史事實。供求規律告訴我們,當某個經濟體的財富與年收入之比發生變化時,利潤率應該呈反向變動。但歷史顯示,利潤率維持在4%~5%的水平,與財富的相對稀缺或充裕基本無關,所以供求規律的說法不成立。

我們在這裏面對一個明顯的歷史事實:對於新古典總生產函數推導出來的主要變化因素來說,利潤率確實沒有多大變化。但皮凱蒂對此並沒有歸納出一套理論。

6、皮凱蒂的論述是否值得關注?

有些人(或許是很多人)說我們無須關注皮凱蒂的論述。一種常見的思路是,不平等本身就不值得關注。按照這一思路,不平等其實是好事,它能激勵人力資本積累和促進社會階層流動,是加快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對經濟、社會和國家來說,它根本就不是問題。

《21世紀資本論》暢銷多年,既是學術議題的製造機,也是翻新機 - 天天要聞

何以為家》(Cafarnaúm 2018)劇照。

這一思路認為,問題在於貧困,尤其是極端貧困。該思路繼而指出,今天的人類比六代人之前富裕很多。鍍金時代或美好時代的高度不平等導致的不僅是貧困,而且是赤貧,因此不平等在當時確實是一個嚴重問題。但由於歐美國家整體上變得非常富裕,類似的不平等程度在今天已不再導致赤貧。事實上,如果從歷史標準看,今天的不平等甚至已不再造成「貧困」了。

例如在美國,「第三條道路」(Third Way)等政策倡議組織認為,美國中產階級境況不錯。他們指出,以實際收入增長(很大程度上源於女性的工作時間和收入增加)來看,皮凱蒂對頂層1%人群的測算並沒有把故事講對。學術界也有很多人提出,醫療服務、環境衛生、公共教育、識字率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巨大進步,以及休閑活動的日益豐富,都表明無論頂層1%人群過得如何,普通人在絕對福利上的收益都不太可能下降。

《21世紀資本論》暢銷多年,既是學術議題的製造機,也是翻新機 - 天天要聞

《諾桑覺寺》(Northanger Abbey 2007)劇照。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觀點,可以追溯到250年前。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提出,英國普通工人階層的物質生活甚至好於非洲的國王。他在《道德情操論》中則認為,富人的消費受到腸胃大小的限制,他們花在自己身上的大部分支出其實是在給下層階級的休閑和舒適做貢獻。

然而這種觀點或許是錯誤的。在17—18世紀的奧古斯都時代,英國的經濟增長已令人驚訝地超越了馬爾薩斯式的基本生活水平,即使自那以後的經濟增長取得了巨大進步,我們仍然有強烈和重要的理由關心歷史意義上的貧困和赤貧,以及當前意義上的貧困和不平等狀況,哪怕窮人確實已擁有洗碗機、電視機和智能手機。

7、「希望走向何方」

假設皮凱蒂的觀點在今後一個世紀得到驗證,歐美國家那時的財富與年收入之比很可能遠高於今天,繼承財富在總財富中的佔比也會比今天大得多。這是否必然導致經濟權力和資源的不利分配?考慮到財富的邊際效用下降,是否必然導致經濟產出低於其潛力?還有,財富收入比較高的社會是否必然是極其不平等的社會?

《21世紀資本論》暢銷多年,既是學術議題的製造機,也是翻新機 - 天天要聞

雪國列車》(Snowpiercer 2013)劇照。

皮凱蒂的回答是肯定的。在這些議題上他是馬克思的追隨者,馬克思認為,在一個有可轉讓財富的市場經濟中,平均主義的財富分配狀況是不穩定的。在初始的平均分配之後,時間和機遇會不可避免地導致一個巨大而延長的尾部,其規模和長度主要和正向地取決於r-g的大小(其中,r不是無風險利率水平,而是整體經濟的平均利潤率)以及與資本回報有關的風險水平。因此,財富收入比較高、資本和其他財富形式在國民收入中所佔比例較高的經濟,將是不平等的經濟。

皮凱蒂自己的論述如下:

許多衝擊……導致財富分配高度不平等……有人口方面的衝擊……回報率的衝擊……勞動力市場狀況的衝擊……影響儲蓄水平的偏好參數的差異……這一大類理論模型的核心特徵是……如果r與g的差距拉大,長期的財富不平等程度將趨於擴大……r和g的差距如果拉大,將使經濟體維持更大和更持久的財富不平等水平……收斂於頂層財富持有者的收入分配呈現帕累托形狀的分佈狀況……使帕累托係數的倒數(反映頂層和底層之間不平等的指標)成為陡峭的r-g的增函數。

在此類模型中,r-g的較小變動可能導致財富不平等穩態水平的極大變動……這其實是r-g的影響與制度和公共政策反應之間的相互作用,包括對收入、財富及繼承的累進制稅收,通貨膨脹,國有化、實物破壞和財產剝奪,房地產分配規則等。在我看來,這些制度和政策決定着財富不平等的變化和水平。

《21世紀資本論》暢銷多年,既是學術議題的製造機,也是翻新機 - 天天要聞

純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 1993)劇照。

另外,根據皮凱蒂的觀點,至少如《21世紀資本論》所述,上述相互作用可能不會帶來幫助:財富不平等擴大會增加對平等主義政策的需求,但也會增強以財富阻撓此類政策的人群的力量。當然自該書出版以來,皮凱蒂並沒有扮演災難預言者的角色:傳遞不平等擴大無可逃避的信息,主張消極對待的態度。相反,他承擔起了公共知識分子領袖的責任,他給世界各地傳遞的信息絕非對無法逃避的宿命的消極記錄。如果我們關注皮凱蒂的所作所為,而非他的作品,那麼顯而易見的是,雖然當前的環境不由他或我們選擇,但他依然相信我們可以團結起來決定自己的命運。

因此,出於以上各種原因,我們判斷《21世紀資本論》是一部意義深遠的著作,警示了世界經濟在過去30年走上的歷史路徑在未來可能但並非必然會帶來某些令人不安的後果。由此自然會引出若干疑問:我們是否需要採取一些保險措施?如果需要,又該採取什麼樣的保險措施?但正如亞伯拉罕·林肯於1858年6月16日在伊利諾伊州春田鎮的「分裂的家庭」(House Divided)演講中所述,這類疑問帶有某種不成熟的意味,「我們首先需要知道自己站在什麼位置,希望走向何方」,因為只有搞清楚這些,「才能更好地判斷該做什麼,以及如何做」。又如凱恩斯喜歡說的那樣,下一步必須「用頭腦」去做。

原文作者 | [美] 布拉德福德·德龍等

摘編 | 羅東

導語部分校對 | 劉軍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