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明丨一周書記:在德國人膠澳攝影中的……殖民地歷史敘事

2022年07月01日02:54:26 熱門 1901

李公明

李公明丨一周書記:在德國人膠澳攝影中的……殖民地歷史敘事 - 天天要聞

《前世青島:德國人鏡頭裡的膠澳租借地》,李潔撰述 / 劉雲志輯圖,山東畫報出版社,2021年7月版

喬治·弗朗西斯(George Francis)早在1888年就呼籲系統地收集攝影照片,認為它們在可能的範圍內最充分地描繪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他說的就是從歷史史料的角度看待攝影照片。因此,這些照片的真實性、解讀的可信性以及被觀看的可能,都是歷史照片的收藏家、研究者和出版家所最為關心的問題。從這些歷史照片的收集、展覽和出版來看,更具有多重面向和屬性:它們既可以因其圖像閱讀、歷史懷舊以及民族情感等因素而激發文化消費慾望,更可以因為照片圖像中包含的史料信息、圖像證據等要素而成為史學家的研究對象和依據。中國攝影史研究與撰寫的新發展階段,其學術背景首先是大量新的攝影史料被發掘出來,進入研究者和公眾的視野,例如保存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內地收藏家)的從晚清到民國時期的影像資料以圖冊、展覽等形式被集中地引介進國內,以及攝影家的口述史訪談和圖像全集的整理、出版等。其次是攝影史越來越走出傳統的研究視野和敘事框架,多元視角和跨學科研究逐步引起重視,其中攝影與近代歷史、區域發展乃至殖民地研究等關係正在引起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

由著名出版人、《老照片》主編馮克力先生擔綱策劃的展覽和圖冊《前世青島——德國人鏡頭裡的膠澳租借地》(李潔撰述、劉雲志輯圖,山東畫報出版社,2021年7月)正是在這兩種學術背景中應運而出,其在中國早期攝影史和中國近代殖民地史研究中的重要意義必將隨着研究的展開和深入而更加彰顯。馮克力在為該展覽所撰寫的前言中指出,一部有價值的歷史畫冊,應具備三個要素:照片的稀缺性、整理與解讀的專業水準和高精的印刷呈現。據馮克力介紹,在這部《前世青島——德國人鏡頭裡的膠澳租借地》中首次與世人見面的原版歷史照片高達百分之九十,「誠可謂絕版寫真」,其稀缺性無可懷疑。但是,除了稀缺、可信之外,如何解讀也是充滿困難。馮克力曾經在他的《當歷史可以觀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5月增訂版)中認為,「與文字的敘述不同,照片所定格的歷史,是直觀而全息的。說它是直觀的,這不難理解,說它『全息』,是借用了『全息論』的說法,即『機體的每一個局部都是整體的縮影,貯存着整個像的全部信息』,是從社會學的意義上所做的一種類比。有時候一幅照片就像是社會機體的一個切片,所承載的信息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第9頁)這是回答如何「觀看」歷史的「信息論」與「切片論」,是很有意義的提法,也正是觀看「前世青島——德國人鏡頭裡的膠澳租借地」的不二法門。

關於這批德國人拍攝的膠澳租借地老照片,李潔在該書「後記」中有交待:「去歲,筆者終於在齊都臨淄的老照片收藏家劉雲志先生處,親睹了上百幅德佔青島初期的原版照片,且都是從未見諸報刊與網絡的罕見寫真。這些照片,擷自數本百年前的德國相冊,拍攝者有一位是德國軍官,其餘的已無從考據。翻閱這些百多年前的老照片,史籍上的枯燥文字,瞬間變為活生生的影像。記錄在清史檔案中的有關膠澳的條目,也立馬成了有溫度的回憶。」(254頁)劉雲志先生在該圖冊的「緣起」中也談到了他的老照片收藏:「揆之敝館所藏,大致為歷史事件、風物民情與早期來華攝影名家之佳作。在徵集中,敝館尤重藏品的專題性、珍稀性與隨附信息的可靠性。當然,對影像的清晰度,更是須臾未曾輕忽。」(第1頁)劉雲志先生收藏的這批拍攝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期的德國膠澳租借地原版照片共有一千多張,收入該圖冊的只有一百二十一幅,日後將以「雲志影藏書系」陸續整理出版。對於從歷史圖像學視角研究青島德佔殖民地時期的歷史,這將是一批很有價值的圖像史料。

中國早期攝影史研究在「外史」維度上應該與中國近代史研究有緊密的聯繫,但是目前的研究還是更多停留在「內史」中,還是更多表現在對照片影像的「攝影研究」之中。在這裡遇到的最大難題恐怕是關於攝影者、攝影行為、攝影傳播等史料的欠缺,當無從了解攝影者的身份、拍攝的具體時間、原因、目的和照片的傳播過程等情況的時候,這些歷史照片實際上所包含的豐富歷史信息就難以被破解。對於那些來華的傳教士、軍人、商人等非攝影師身份的西方人拍攝的旅行照片,在攝影史敘事與個人歷史敘事之間可能還存在更多的偶然因素,無論在「內史」還是「外史」的研究視角中均容易產生更多的盲區。另外,在解讀歷史照片的過程中,所謂「後見之明」的問題也並非那麼簡單和那麼容易解決。應該說,既然研究歷史的人是生活在與過去相連接的當下,那麼以當下的認識水平、當下的價值觀念去挖掘和解讀歷史照片中有特殊意義的「刺點」和「疑點」,無疑是合理的,甚至是必要的。《前世青島——德國人鏡頭裡的膠澳租借地》的「代序」和照片解讀文字的作者李潔是研究晚清至北洋時期歷史和青島本地歷史文物的專家,他在照片解讀中所表現的對膠澳租借地歷史的認知和論述表明了一種客觀、求真和回應現實的立場,是一種有價值判斷、有溫度的「後見之明」。

所謂「膠澳租借地」,源自1898年3月6日由李鴻章翁同龢代表滿清政府在北京與德國駐中國公使海靖簽署的《中德膠澳租界條約》(按照國際法的規範,中文文本名稱應為《膠澳租借條約》),膠澳是租借地而不是租界,是完全被租借國按照殖民地來進行統治。自此而至1914年日本打敗德國佔領青島的前後十七年間,德國以青島為中心建立了一個現代城市,山東也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這部由同時期德國人拍攝的照片圖冊從軍事、政治、經濟、城市建設等多元視角呈現了二十世紀初期出現在中國大地上的一種特殊歷史景觀,1914年到過青島的美國軍事觀察員傑弗遜·瓊斯(Jefferson Jones)這樣寫着:「……1914年的青島,以遠東地區最精緻、最美好、最現代、最衛生的都市形象,給遊客和遠東人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這個被不無誤導地稱作「模仿殖民地」的前世是灘涂、漁村和幾座孤零零的大清兵營,在官方語言中叫「膠澳」。在德租膠澳之前,「膠澳」鮮為人知,海浪中的「青島」更是寂寂無名。「賴有照相機的記錄,我們得以知道青島先民世代居住的膠澳,其生存環境實在不值得留連——荒山野嶺,石多地少,草木稀落,河流罕見,誠所謂窮山惡水之地。若無後來的合理規劃與大規模建設,青島只不過是中國北方的一個荒蕪的海灣而已。」(第5頁)應該說這既是實情,如第3頁照片 「從今金口一路一帶拍攝的青島村全景」,所謂「一圖勝千言」,也是歷史照片作為圖像史料所具有的獨特敘事功能所致。作者也同時談到了自青島口對外開放以後,膠澳如何逐漸成為東部沿海的一個漁港兼商港的變化。因此,真正的變化是從商貿小港變為對外國開放的商埠。從普魯士地理與地質學家費迪南德·馮·李希霍芬到威廉二世,德國人終於在這裡建立起帝國殖民地。接下來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從1898年至1914年的十七年間,德國先後在青島投資了一億七千多萬馬克,建立了防禦體系、城市基礎設施、市政管理和工商企業體系:先後建成了四個碼頭,修築了膠濟鐵路以及配套工程;修建了自來水、電力、公路、橋樑、上下水道、海岸防浪壩等市政工程;修建了總督府、總督官邸、德華洋行、電報局、電話局、教堂、醫院、學校、別墅、旅館飯店等一批政治、商業、文化設施;興建了海軍造船廠、膠濟鐵路四方工廠、電廠及輕紡工業等一批工廠企業。經過十七年的殖民建設與經營,青島已經成為一座初具規模的近代工業海港城市。值得注意的是德國在青島共投入一億七千多萬馬克,同期掠奪利益是四千四百九十六萬馬克,這是客觀的數據。

從歷史圖像學研究的角度來看,該圖冊照片中的某些細節透露了重要的歷史信息。彼得·伯克說,「無論是用圖像證史還是用文本證史,歷史學家都需要解讀字裡行間的內容,注意微小而有重大意義的細節,包括具有重大意義的缺失,並把它們當作線索,以便尋找圖像製作者並不知道他們已經知道了的信息,或尋找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所持有的那些看法」。(《圖像證史》,楊豫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269-270頁)在這部圖冊中也可以看到對細節的重視和解讀。例如,關於近年來頗受網友關注的青島下水道,由國人撰編的《膠澳志》說:「膠澳未辟之前,無市街之建設,即無所謂溝渠(指下水道)也。自德人租借後,將我國原住民置之大鮑島、台東、台西鎮三處,令其建築半歐式房舍集合居住,一洗原有村落之舊觀。然後規劃市街,建設下水道,以備將來市街發展擴張之計劃,其規模宏大,用意至為周到。」李潔繼而在《膠澳志》中查找到關於下水道設計、施工的更具體、更詳細的記載,明確寫着當時下水道為暗渠,有些地區還是雨水與污水分流的分離式,十分簡明清晰。圖冊第109頁整幅照片就是前海的下水道工程施工現場,可以看到開挖的壕溝、待安裝的下水道陶管和正在勞動的工人,而作者特彆強調的細節是站在遠處的穿白衣者是德國工程師,可以說這是關於下水道施工的圖史互證案例。又例如第75頁照片是大鮑島華人區街景,「地面上有了整潔的建築與街道,還有了分佈合理的自來水取水點(俗稱水龍頭)和公廁(俗稱大茅房);地下則有了雨水與污水分流的下水道(按德語Gully發音稱古力)。因為不準燒柴草,總督府給市民們提供廉價的博山或坊子煤塊兒。青島人也過上了和以前全然不一樣的新生活」。(74頁)在緊接着的另一張街景照片(77頁)中,作者還注意到在「各家的小推車是要集中停放的,人力車候客也是有講究的。這一切無不顯示:中國人也會遵守洋人的規矩,過着和以前完全不一樣的日子」。(76頁)在175頁的斐迭里街景照片上,作者談到照片中一座牆面上有廣告的三層樓建築今已不存,經我向一位在德國工作的親友諮詢,知道照片上那兩條廣告的內容分別是伊爾蒂斯山礦泉水和奧托·羅澤圖書出版的廣告。從礦泉水到圖書出版,照片中的這些細節都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如何從德國人的膠澳租借地攝影中發現一部殖民地歷史,光靠這些照片本身還是有欠缺的,重要的難題是在缺乏與之相對應的文獻史料的情況下,作為歷史「切片」的照片容易變得碎片化。因此,應該在同時期殖民地檔案、文獻中尋找可以在宏觀上與歷史照片相對應、相吻合的歷史敘事。在這裡,德國學者余凱思(Klaus Mühlhahn)的《在「模範殖民地」膠州灣的統治與抵抗: 1897-1914年中國與德國的相互作用》孫立新譯,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可以給我們提供許多幫助。作者在這部著作中強調的觀點是中國與德國在這段殖民地歷史中的「相互作用」,認為在殖民地歷史中,歷史的主體由殖民統治者、殖民地人民兩者共同構成,任何單方面的考察和研究都不能公正地敘述殖民時期的中德關係。作者指出德國在中國的膠澳租界是殖民統治與抵抗侵略、文化使命與民族自強等等彼此對抗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在這裡或許順帶要說的是,他說的「相互作用」應該不是羅斯維他·萊因波特(Roswitha Reinbothe)在他的論文(見馬漢茂等主編《德國漢學:歷史、發展、人物與視角》,大象出版社,2005年) 中所批評的那種稱頌殖民地時期的「德中合作關係」的觀點,余凱思看來也沒有把衛禮賢等人尊崇為人道自由主義者和德國在中國殖民政策的反對者。

因此,歷史學家要根據殖民地發展過程的豐富史料重建一個複合的社會、政治和文化關係網絡,要在微觀史學的考證方法與歷史敘事的宏觀視野結合起來。那麼,在由殖民者拍攝的膠澳歷史照片中,我們應該把那些歷史景觀賴以產生的整個歷史語境作為解讀的另一條重要路徑,而不是僅僅依賴於對圖像細節的微觀考證。在余凱思這部著作最後的長達一百多頁的「附錄」部分中,我發現有些可資參照的重要文獻,例如與圖像直接相關的有:德國外交署卷宗,II部,商業政治部—圖片檔案第B3550號,膠澳保護領;戴姆靈:《膠澳殖民地》,單維廉重新加工,載《海外德國——用文字和圖畫介紹德國殖民地》,第1 卷,斯圖加特、柏林、萊比錫,1911年;費路/豪斯特·羅斯托克:《皇帝威廉二世的匈奴戰爭:1900---1901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武裝干涉——歷史畫冊45》,柏林,1987年;呂貝克,羅伯特:《一位威斯特法倫人在中國:1895—1900年書信與照片。羅伯特·呂貝克的遺物》,明斯特,1982 年;威辛格爾,奧托:《作為戰爭志願者在青島——青島被圍時期的圖片和經歷》,上海,1915年;維爾海密,艾密爾:《中國——國家與國民:帝國及其動亂的歷史圖解》,柏林,1903 年。這些圖文資料對於解讀這批膠澳攝影無疑具有顯而易見的重要價值。

另外,從這些檔案、文獻目錄中可以輯錄、整理出一個撰寫於同一時期(1898-1914年)的文獻庫,它們分別屬於膠澳租借地宏觀決策與發展回顧、軍事行動與管理、經濟發展與經濟政策、經濟與交通、鐵路建設與管理、港口與航運、商業與貿易、城市規劃與建設、行政管理與人口管理、司法、宗教事業、外交關係、醫療衛生、文化與教育、旅遊、 婦女問題、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研究、風土人情、日記與回憶錄等類別。我相信這些文獻史料的重要意義主要在於為照片解讀提供了一種真實而豐富的歷史語境,是全面而深入地思考何謂「歐風浸潤里的青島」(這是《前世青島》「代序」的題目)的堅實平台。再參照費正清的大弟子柯偉林(W.C.kirby)在《德國與中華民國》(陳謙平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中提出的一個基本觀點,他認為在研究歷史上的中德雙邊關係的時候應該重視「中國現代的國際化」這個「更為宏大的問題」,這也是從蔣廷黻到費正清的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國際化視角和路徑。他還更為具體地談到德國的膠澳租借時期:「膠州租借地和其中的青島港成了德國的『樣板』殖民地和顯示其海上帝國主義的舞台,但德國在此後的十四年里也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德國海軍當局在自己所轄區域內所致力的市政管理、教育、公共衛生和促進商業等活動,其後被視為是對當地發展有意義的貢獻。」(第8頁)這可以看作是對「歐風浸潤」的一種研究視角。

還應該指出的是,在歷史圖像學研究中,這批珍貴的德佔膠澳時期攝影照片可以具有雙向的激活意義:既能激活殖民地歷史研究中的想像力,同時也可以激活關於中國早期攝影史敘事體例和圖像解讀策略的想像力。前者幫助我們想像和建構一個形象的殖民地歷史圖譜,後者使我們的早期攝影史研究進一步打開「外史」的開放視角,在圖像解讀中保持開放的精神。無論如何,殖民地歷史研究需要以求實、求真的學術精神和正當的價值關懷建構一種開放的、批判的歷史圖像敘事體系。

責任編輯:黃曉峰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