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導致白血病尚無證據,但疫苗安全性我們知道得也太少了

2022年06月30日20:40:06 熱門 1162

6.2

知識分子The Intellectual


新冠疫苗導致白血病尚無證據,但疫苗安全性我們知道得也太少了 - 天天要聞

追蹤疫苗的安全不僅是葯企的工作,政府監管機構也有責任 | 圖源:pixabay.com


導 讀


最近,新冠疫苗接種不良事件問題引起了極大關注。儘管國內廣泛使用的滅活疫苗尚未報告有嚴重的不良反應,但國外使用的mRNA疫苗心肌炎以及腺病毒疫苗罕見血栓不良反應,均通過上市後藥物警戒和獨立的疫苗安全性跟蹤系統發現,後續研究中也得到了相關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數據。

如何確認接種疫苗後的健康問題與疫苗接種的因果關係是關鍵。過往經驗中,通過發生率與病理分析可以確認大部分的疫苗嚴重不良反應和耦合事件。即便是監測到了嚴重不良反應,也並不代表我們就應該因噎廢食棄用疫苗,本文通過回顧已上市新冠疫苗不良反應案例,梳理目前疫苗臨床試驗前、人體臨床試驗和上市後的安全性追蹤方法,結合疫苗歷史上標誌性事件,試圖說明疫苗接種的風險可控,嚴重不良反應的監控系統也足以保證疫苗的安全性。疫苗是人類已知對抗傳染病的最有利的工具,而疫苗猶豫則是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要威脅。


撰文 | 周葉斌

責編 | 劉楚


  


自從新冠疫苗上市以後,除有效性外,安全性也是公眾非常關注的話題。比如,已上市的多個不同研發路線疫苗,有些人會問是不是某個疫苗副作用更小?而當朋友圈轉發的文章說有人接種某個疫苗後出現某種疾病甚至死亡時,很多人也會問這是不是意味着疫苗不安全,會誘發疾病?


對於疫苗這樣一種侵入性的疾病預防手段,權威藥品監管部門是如何斷定疫苗的不良反應的?為什麼會出現民眾覺得是不良反應的疾病,科學家卻說只是耦合?以及當面對出現的各種不良反應,接種者、醫療機構、政府等各方該如何處理呢?


1


臨床試驗中如何研究疫苗安全性?


一個疫苗的安全性是有效性同樣重要,甚至是在確認有效性前達標的安全性屬於基本保障。目前的權威藥品監管體系中,對於疫苗安全性的分析研究是被要求貫穿整個研發過程的。


常規來說,一個疫苗進入人體臨床試驗前,研發人員會用動物模型觀察疫苗在動物中耐受的程度,為人體試驗的安全性提供基礎保障。而在後期不同階段的人體臨床試驗中,研究人員也是在不同層面去收集、完善疫苗的安全性數據。


例如,新冠疫苗和其它新葯一樣,整個臨床試驗從一期臨床試驗到三期臨床試驗分階段開展,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設計,以對應該階段最需收集的安全性信息。其中,一期臨床試驗階段是疫苗第一次應用於人體,雖然有之前動物實驗的安全性數據,但畢竟人與小鼠、恆河猴等實驗動物在生理上有不小的差異。研究人員要考慮人體能不能耐受這個疫苗,因此一期臨床試驗往往要做多個劑量設計,從低劑量到高劑量,逐步確認低劑量可以耐受後再開始下一個劑量的測試。


以科興新冠滅活疫苗的I/II期臨床試驗為例,設計測試了3微克與6微克兩個劑量,研究人員發現,從免疫反應上來看,6微克組抗體滴度高於3微克組;而從不良反應上看,3微克組少於6微克組 [1]。最後,綜合免疫反應與不良反應兩方面的數據,科興疫苗以3微克的劑量進入三期臨床試驗以及後續的上市實用。


又比如,輝瑞/BioNTech的新冠mRNA疫苗在早期實際上設計了兩種疫苗 [2],一種是以全長刺突蛋白為抗原的bnt162b2,另一種是以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域為抗原的bnt162b1。兩個疫苗都進入了一期臨床試驗,更早進入人體臨床試驗的bnt162b1總共做了10微克、20微克、30微克與100微克四個劑量的測試。結果發現,100微克劑量組在第一針後就有較多受試者出現高燒等不良反應,因此中止了這一劑量的試驗。在此基礎上,另一種疫苗——bnt162b2則只採用了10微克、20微克與30微克進行一期臨床試驗。試驗結果比較後發現,bnt162b1和bnt162b2兩個疫苗的免疫反應相近,而bnt162b2的不良反應更少。


綜合這樣的免疫反應與安全性數據,輝瑞/BioNTech最後選擇了30微克的bnt162b2進行後續的三期臨床試驗。目前中國港澳台地區使用的復必泰就是這個疫苗。


觀察科興與輝瑞/BioNTech疫苗的一期臨床試驗,我們會發現每個劑量組的受試者人數往往只有十幾人或幾十人,因此這一階段的安全性數據收集更多是着眼於不同劑量間的比較,確認人體能耐受的最高劑量大概是多少。而更詳盡的安全性數據,如常見不良反應種類與發生率,需要通過規模更大、人數更多的三期臨床試驗來確定。


目前已上市的大多數新冠疫苗三期臨床試驗都招募了大量的受試者,不僅是為了通過比較疫苗接種組與安慰劑組間的新冠感染率來明確有效性,也是為了獲得足夠量的安全性數據。


例如,國葯集團的兩個滅活疫苗——北京生物與武漢生物均在阿聯酋做的三期臨床試驗,共招募了超過46000名志願者,兩個疫苗組入組數都超過13000人,最終每個疫苗收集到的安全性數據也都超過13400人 [3]


新冠疫苗導致白血病尚無證據,但疫苗安全性我們知道得也太少了 - 天天要聞

圖1 國葯滅活疫苗阿聯酋三期臨床試驗招募人數與分組情況 | 圖源[3]


正是由於足夠多的志願者參與,我們才能對疫苗的常見不良有很完善的認知。比如從三期臨床試驗的安全性數據看,兩個國葯滅活疫苗的不良反應分類中絕大部分都比較輕微,實際上發生率與僅用鋁佐劑的安慰劑組類似:


新冠疫苗導致白血病尚無證據,但疫苗安全性我們知道得也太少了 - 天天要聞

圖2 國葯疫苗三期臨床試驗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 圖源[3]


實際上,不僅僅是簡單招募更多人以及在劑量選擇上的循序漸進,為了更好地明確疫苗安全性,臨床試驗中對不良反應的跟蹤分析還考慮了以下很多方面。


例如,從疫苗原理來看,發燒這樣的不良反應是人體免疫系統受到刺激後、可以預見的自然反應,與抗體滴度等體現免疫反應強弱的免疫原性相對,這類不良反應屬於 「反應原性」。因此,在研發中,發燒等可預見或特別值得關注的不良反應會通過調查問卷等形式直接向受試者詢問,也就是 「記錄不良反應」(solicited adverse reaction)。這種主動詢問可以更準確記錄不良反應的具體情況。


另一個很多人關心的問題是,跟蹤疫苗安全性的時間維度該是什麼樣的?是應該跟蹤接種後一個月還是一年?


從疫苗的原理看,接種是刺激人體免疫反應,而人體形成免疫反應的時間是有規律的。比如,接種後一到兩周我們就能觀察到抗體形成。


因此,如果疫苗導致了異常的免疫反應,也會符合同樣的時間規律,即會在接種後一段時間內而不會是很多年以後出現癥狀。根據各種疫苗積累的研發經驗來看,不良反應主要發生在接種後兩個月內。


因此,像新冠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的安全性數據標準是三期臨床試驗中位跟蹤時間至少兩個月,比一般疫苗獲得正式授權需要的半年跟蹤時間更短,但仍能在安全性上有超過兩個月的跟蹤保障 [4]


2


疫苗上市後會作安全性跟蹤


雖然疫苗的臨床試驗提供了大量的安全性數據,但即便是大規模的三期臨床試驗,實際接種疫苗的志願者往往也只有一到兩萬人。


萬人級別的臨床試驗安全性數據對於監測常見不良反應非常充分,可對藥物的罕見不良反應觀察——那些發生率低於千分之一的不良反應 [5],卻會捉襟見肘。


臨床試驗中監測罕見不良反應的困難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當不良反應發生率太低,在一兩萬規模的接種者中可能根本觀察不到。例如,新冠mRNA疫苗在極罕見的情況下會導致心肌炎的發生,可是由於發生率太低,無論是輝瑞/BioNTech還是莫德納(Moderna),在兩個疫苗的臨床試驗均未能發現 [6-7]


第二個方面是即使罕見不良反應在臨床試驗里被監測到了,可由於病例非常少,往往沒法判斷是偶然發生還是確實由於疫苗接種導致。例如,在強生腺病毒新冠疫苗的臨床試驗中,實際上發生了一起伴隨血小板下降血栓的不良反應 [8]。但由於僅有一例報告,又屬於血栓這一大類疾病,而血栓大類的不良反應則無論疫苗組還是安慰劑組都發生多例,整體發生率也在自然背景的範圍。因此,研究人員無法就此明確推斷這一例伴隨血小板下降的血栓不良反應是疫苗導致。


但到了現在,我們卻已經明確了新冠mRNA疫苗可能導致心肌炎,強生牛津大學/阿斯利康的兩種腺病毒新冠疫苗都可能導致伴隨血小板下降的血栓。


心肌炎和嚴重血栓這兩種不良反應在不同年齡段、性別的發生率也已經有了研究數據,而這些都是通過疫苗上市後的安全性跟蹤完成的。


疫苗上市後安全性的追蹤包括罕見不良反應的監測是由政府監管部門疫苗研發方等多方共同完成,其中包含多個不同的監測系統,既獨立運作又互相協助。


從疫苗研發方的角度,葯企對上市的疫苗與其它藥物一樣,需要做藥物安全警戒工作,也就是不斷收集各種與藥物安全性相關的報告。藥物安全警戒如何做,不是疫苗上市後才決定的,而是在上市審核的過程中就與藥品監管結構協商確立。比如哪些不良事件需要特別關注,以及相關數據以什麼樣的頻率報告給藥品監管機構,這些都是在疫苗上市前就需要確立的。


葯企在新冠疫苗上市後做的藥物安全警戒工作可以舉一個例子:前段時間一些反疫苗組織大肆宣稱的 「輝瑞文件」。實際上,這些文件正是輝瑞公司在輝瑞/BioNTech的mRNA新冠疫苗上市後做的藥物安全警戒工作里收集到的數據。內容包括了各種接種後不良事件的匯總,但並未顯示任何不良事件超出自然背景,也就是說顯示疫苗是安全的,上市後未出現新的罕見不良反應 [9]


追蹤疫苗的安全不僅是葯企的工作,政府監管機構也有責任。以美國為例,FDA會監督葯企藥物安全警戒工作,與此同時,美國疾控中心CDC也有多個獨立的疫苗安全性跟蹤系統。


一類是被動跟蹤系統,以FDA與CDC合作建立的疫苗不良反應報告系統(VAERS)為代表。所謂的被動跟蹤是指該系統是被動接收任何與疫苗相關的不良事件報告。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向VAERS報告接種疫苗後發生的任何一種健康問題 [10]。VAERS的優勢在於範圍廣,無論是報告人還是報告事件,系統本身不設限制,相當於做到了廣撒網。當然,由於是徹底的不設限,VAERS的數據需要更多整理核實才能得出可靠的結論。


被動跟蹤系統很容易做到覆蓋面廣,但受人的行為限制,裏面不良事件的報告,有的可能會報告率偏低,有的可能偏高。


因此,CDC也建立了另一類主動跟蹤系統,以疫苗安全性數據鏈接(VSD)為代表。VSD由美國多個醫院、醫療系統與CDC一起合作建立,利用電子醫療檔案,可以主動分析各個疫苗的安全性情況[11]。例如,我們想知道mRNA疫苗接種後是否增加了心肌炎的風險,VSD可以根據系統內的電子醫療檔案,抓取疫苗接種與心肌炎確診信息,以此分析接種與未接種人群在心肌炎風險上是否有差異,如果有,是在接種後什麼時間段內有差異。


受限於參與的醫療系統實際服務的人數,VSD這類主動監測系統的人群基數無法與VAERS比。但由於數據基礎是電子醫療檔案,而非個人的主觀報告,數據質量更高,也適合一些 「假設性」 的研究。例如,若有多個不同廠家的疫苗同時流通,研究人員可以很方便地利用VSD去比較二者在某種不良事件發生率上是否有區別。


VAERS與VSD更多關注的是嚴重不良反應,發燒、頭痛這類相對輕微的不良反應,大部分人未必會想到去向VAERS提交報告,而不用去醫院就醫也自然不會進入VSD系統。


為更全面監測新冠疫苗的安全性,CDC還建立了一個V-safe系統 [12]V-safe是在疫苗接種者註冊後,通過手機短訊的形式來詢問接種者的身體狀況,比如是否出現發燒等不良反應、嚴重程度如何、是否影響日常生活、是否發生需要就醫的情況等。


在新冠疫苗安全性的跟蹤實踐中,美國主要通過V-safe系統收集常見不良反應數據作為對臨床試驗中不良反應發生率的驗證,葯企自身的藥物安全警戒提供單獨某個疫苗的安全性跟蹤,後者又與VAERS、VSD一起,互為參考,共同協助發現、鑒別罕見的嚴重不良反應。


疫苗上市後的安全性跟蹤也是國際協作的。像葯企的藥物安全警戒工作,收集的數據不限於某一個國家和地區,而是覆蓋該疫苗上市使用的所有國家地區。不同國家的疫苗安全跟蹤監測也會互通信息。


這樣的國際溝通與協作很有必要。在新冠疫苗的安全性跟蹤里,歐洲由於較早開始廣泛使用阿斯利康/牛津大學的腺病毒疫苗,也最先發現該疫苗可能有非常罕見的伴隨血小板下降的血栓不良反應。這些信息的及時公布和分享,促使美國更關注同樣屬於腺病毒疫苗的強生疫苗,相對也更早地確認強生腺病毒疫苗也有類似的罕見不良反應 [13]


此外,疫苗上市後的安全性跟蹤不僅旨在尋找臨床試驗階段難以確認的罕見不良反應,也是對疫苗生產質量進行全周期的監控。例如在葯企的藥物安全警戒中,關注的不單是接種疫苗後是否出現不良反應,還包括各種生產質量相關的問題,如包裝損壞等。


歷史上最廣為人知的疫苗生產質量事故是美國的克特疫苗事件(Cutter incident)[14]1955年,葯企克特實驗室製造的一批滅活脊髓灰質炎疫苗因生產質量問題導致滅活不成功(即疫苗實際上含有活的脊髓灰質炎病毒,事件最終導致約200名兒童出現不同程度的癱瘓以及10人死亡。正是克特疫苗事件促使了VAERS等一系列疫苗安全性監測系統的建立。


3


從不良事件到不良反應,如何鑒別耦合


從上文可知,疫苗安全性的分析研究從臨床試驗一直延續到上市後的持續追蹤,而且罕見不良反應往往更多依靠上市後的追蹤來鑒別。


不同於臨床試驗有未接種疫苗的安慰劑組進行對照,上市後疫苗的「副作用」報告局限於已接種人群。我們如何才能確認一項不良反應是由於疫苗接種導致的,而不是恰巧發生在疫苗接種後的時間段呢?


近期,一些接種新冠疫苗後得上白血病的群體不斷發聲,引起許多人懷疑白血病是疫苗接種後非常嚴重的不良反應,對此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給出的回答是,需要全面、專業的複雜判斷流程 [15]。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區分兩個概念:疫苗接種不良事件不良反應。疫苗接種後的不良事件是指任何發生在疫苗接種後的健康問題, 不良事件與疫苗接種只需要有時間先後關係,不需要有明確的因果關係。


疫苗接種不良事件則是疫苗安全性追蹤的基礎,無論是葯企的藥物安全警戒還是VAERS這樣的政府疫苗安全性追蹤系統,收集的都是不良事件。


由於與疫苗接種只有一個時間先後,不良事件會包含以下三類:第一類是與疫苗確實有因果關係的,這也被稱為不良反應,即副作用;第二類是偶然發生在疫苗接種後,沒有因果關聯,即所謂的耦合事件;最後一類則是那些我們尚不能判斷因果關聯,既無法確認也沒法排除的事件。


不難看出,從不良事件到不良反應,關鍵是判斷因果關係。但在沒有安慰劑組提供對照的情況下,該如何分析因果可能性呢?


以國外新冠腺病毒疫苗的罕見血栓不良反應為例,研究人員一般從不良事件發生率與 「自然背景」 的差異以及不良事件的發生機理這兩個角度來分析與疫苗接種的因果關係。


接種新冠腺病毒疫苗後出現的異常血栓事件,最初的報道集中表現為一種腦部血栓(腦靜脈竇血栓,CVST)的病例,CVST本身是相對罕見的血栓,而更為異常的是這些疫苗接種後出現的病例伴隨有血小板下降。因此,伴隨血小板下降的CVST,在正常情況下就非常罕見了。


再比較接種不同路線疫苗的人群,在2021年4月時,逾9700萬劑輝瑞/BioNTech疫苗接種後沒有發生這類病例報道,莫德納超過8400萬劑接種後只有3例CVST且均無血小板下降,而強生腺病毒疫苗接種僅686萬劑,卻出現了6例伴隨血小板下降的CVST [16]


如此懸殊的發生率差異,顯然指向腺病毒新冠疫苗接種在極為罕見的情況下,可能導致伴隨血小板下降的血栓,且血栓發生位置也有特異性,以CVST為多。因此,這類血栓也就不再只是疫苗接種後未知因果關聯的不良事件,而是一種極為罕見的不良反應。


佐證這一因果關聯判斷的還有該不良反應的致病機制研究。一些研究 [17] 發現,腺病毒疫苗導致的伴隨血小板下降的血栓,機理上類似於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症。發生這類血栓的患者體內出現了血小板因子IV的自身免疫抗體,後者導致了血小板被激活(形成血栓)的同時又被免疫細胞清除(血小板因此下降)


也就是說,在極罕見的情況下,大約是百萬分之一的概率,腺病毒疫苗接種者在疫苗接種後誘導產生一種自身免疫反應,導致了伴隨血小板下降的血栓。結合超出正常的發生率,研究進一步證實,伴隨血小板下降的血栓確實是新冠腺病毒疫苗的一個罕見不良反應。


通過發生率與病理分析,我們也能把很多不良事件與疫苗的因果關係排除。例如,一些新聞會報道接種某一種疫苗後出現死亡病例,這類報道很容易誤導公眾認為,該病例的死亡直接原因是疫苗接種。


以香港的新冠疫苗不良事件跟蹤為例。在2022年5月2日到5月15日,共發生3例接種新冠疫苗後14天內死亡的不良事件。但對比新冠疫情發生前的2019年,在同一時間段內,香港30歲以上成人共有132例冠心病死亡與252例心臟病死亡 [18]。香港疫苗專家組分析後給出的是結論是:在2022年3月,香港發生的17例疫苗接種後死亡病例(11例接種科興疫苗,6例接種復必泰疫苗),沒有任何死亡病例有證據顯示與疫苗有關,其中6例根據臨床信息與屍檢等已直接排除了與疫苗的關聯。


回到此次引起關注的接種新冠疫苗後確診白血病的事件。白血病作為一種血液腫瘤,背後的致病機理涉及不同的白細胞發生基因變異,導致細胞發生癌變,而這個過程有時甚至需要數年。而疫苗接種——包括各種新冠疫苗,並不會改變基因。如滅活疫苗,根本不進入人體細胞存儲遺傳信息的細胞核,從機理上看,白血病不太可能是疫苗接種能導致的不良反應,更不可能在接種後短時間內導致基因突變,形成癌症


再從白血病的發病率來看,中國每年新確診各種白血病超過8萬例[19]。絕大部分國人又在過去一年半里完成了新冠疫苗接種,在這種幾乎全民接種新冠滅活疫苗的情況下,耦合出現在疫苗接種後不久的白血病確診病例也不會是少數。


當然,如果疾控部門可以公布更多疫苗不良事件跟蹤中收集到的數據,更明確地回應公眾的關心,應該可以幫助消除一部分不必要的疑慮。


4


面對不良反應如何權衡利弊


儘管我們希望疫苗越安全越好,最好連極為罕見的不良反應也不存在,但對於極為複雜的人體,徹底排除一個疫苗發生罕見的嚴重不良反應的可能性尚不現實。考慮到疫苗接種本身是為了應對各種危害更為嚴重的疾病、是人類目前維護公共衛生安全最有利的工具,我們需要做的不該是因噎廢食,為避免罕見的不良反應而棄用疫苗,或是為了追求打了 「更舒服」 而放棄有效性更高的疫苗,而是應該綜合分析利弊,並想辦法提高對不良反應的鑒別與處理。


有些罕見嚴重不良反應是可以安全處理的。舉個例子:在新冠mRNA疫苗上市不久就有接種後發生過敏性休克的案例,這是由於這些接種者對疫苗的成分有嚴重過敏。已有研究數據顯示,mRNA疫苗過敏性休克的發生率在百萬之五左右,極為罕見 [20]。我們經常聽到花粉過敏、塵蟎過敏海鮮過敏花生過敏等,事實上任何東西都有可能會有人過敏,因此我們沒法保證一個藥物的成分絕對不會有人出現過敏反應,但可以通採取一些科學應對方案。


像mRNA疫苗接種後出現的過敏性休克就可以通過相對簡單的防備來安全處理:接種後產生的過敏反應往往是急性的,絕大部分出現在接種後15分鐘內,而且可以通過注射腎上腺素救治。因此,通過要求接種者在接種完後在接種點觀察15-30分鐘,同時在接種點配備註射用腎上腺素,這種嚴重不良反應就可以得到有效處理。


另一些嚴重不良反應也可以根據利弊分析來調整疫苗接種策略,將風險盡量降低。比如目前歐美國家主要使用的兩類新冠疫苗中,腺病毒疫苗有罕見的血栓不良反應,mRNA疫苗有罕見的心肌炎不良反應,但兩種不良反應的危險性是不一樣。


其中,腺病毒疫苗的伴隨血小板下降血栓問題,雖然在所有接種者中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一,但在30-50歲女性發生率為十萬分之一,且發生後的病死率高達20% [21]


而mRNA疫苗的心肌炎風險,在18-24歲男性群體第二針後風險最高,達到了每十萬針四例,但這類心肌炎絕大部分都很輕微,對接種者健康威脅較小,且通過延長前兩針的間隔,風險也可以進一步降低 [22]。因此歐美國家的新冠疫苗接種目前都轉向以mRNA疫苗為主,而腺病毒疫苗作為無法接種mRNA疫苗的人(如對mRNA疫苗嚴重過敏)的備選。


過往疫苗的不良反應跟蹤結果也會促進今後疫苗安全性的研究。在追蹤疫苗不良事件過程中,如果我們不分重點,任何一種不良事件都要等到發生率明顯高於自然背景時再去分析是否與疫苗有因果關係,那很可能會延後一些罕見不良反應的發現,產生更多受影響接種者。


因此,在實際疫苗安全性跟蹤時,研究人員會根據具體疫苗的作用機理,以及以往疫苗研發中遇到的潛在不良反應,制訂一個重點關注事項列表。一旦追蹤到這些重點關注的不良事件,可以立刻做針對性的病例研究,分析是否與疫苗有關,儘早發現安全性問題。


例如,在新冠疫苗的研發過程中,阿斯利康/牛津大學疫苗曾因在臨床試驗中出現的一例橫貫性脊髓炎而暫停試驗。為什麼這一例不良事件就要暫停試驗呢?原因是作為一種神經系統的炎症,橫貫性脊髓炎在過往一些疫苗的安全性跟蹤中就有 「案底」 [25]。因此橫貫性脊髓炎是疫苗安全性上需要特別關注的一個不良事件,當僅有幾萬名受試者的臨床試驗出現一例病例,研究人員就需要重點分析研究,確認疫苗沒有問題。


更公開、坦誠地分析、應對疫苗不良反應,更有助於我們篩選出更好、更合適的疫苗。實際上,在2021年向世界衛生組織申請新冠疫苗緊急使用授權時,包括科興、國葯在內中國滅活疫苗都提出了完善的上市後安全性跟蹤計劃。


例如,國葯在2021年4月向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安全性跟蹤計劃提及,除了利用中國的藥物不良事件彙報系統外,還要建立超過10萬例60歲以上老人的主動性跟蹤、超過100萬人的被動性安全報告 [26]


新冠疫苗導致白血病尚無證據,但疫苗安全性我們知道得也太少了 - 天天要聞

圖3 國葯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疫苗跟蹤計劃


如果這些疫苗安全性的跟蹤數據能及時反饋給公眾,或許可以減少疫苗猶豫,加速中國的新冠疫苗接種進程,保護更多民眾免受新冠疫情影響。


註: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企業與組織。


《知識分子》專欄作者

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博士,現就職於葯企從事新葯研發工作,業餘寫寫科普,微信公眾號:一個生物狗的科普小園。

新冠疫苗導致白血病尚無證據,但疫苗安全性我們知道得也太少了 - 天天要聞

周葉斌


參考文獻:

(上下滑動可瀏覽)

1.https://www.thelancet.com/article/S1473-3099(20)30843-4/fulltext

2.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27906

3.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80562

4.https://www.fda.gov/media/142749/download

5.https://www.imedpub.com/articles/rare-adverse-events-establishing-causality.php?aid=19174

6.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34577

7.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35389

8.https://www.cdc.gov/vaccines/acip/meetings/downloads/slides-2021-04/02-COVID-Janssen-508.pdf

9.https://healthfeedback.org/claimreview/pfizers-confidential-document-shows-adverse-events-reported-following-vaccination-it-doesnt-demonstrate-vaccine-caused-events-or-is-unsafe/

10.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vaccines/safety/vaers.html

11.https://www.cdc.gov/vaccinesafety/ensuringsafety/monitoring/vsd/index.html

12.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vaccines/safety/vsafe.html

13.https://www.cdc.gov/vaccines/acip/meetings/downloads/slides-2021-04/01-COVID-Bell-508.pdf

14.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383764/

15.https://www.chinanews.com.cn/sh/2022/05-27/9765213.shtml

16.https://www.cdc.gov/vaccines/acip/meetings/downloads/slides-2021-04-23/03-COVID-Shimabukuro-508.pdf

17.https://www.cdc.gov/vaccines/acip/meetings/downloads/slides-2021-04-23/02-COVID-Strieff-508.pdf

18.https://www.covidvaccine.gov.hk/en/dashboard/safety/aefi

19.https://gco.iarc.fr/today/data/factsheets/populations/160-china-fact-sheets.pdf

20.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76557

21.https://www.cdc.gov/vaccines/acip/meetings/downloads/slides-2021-12-16/02-COVID-See-508.pdf

22.https://www.cdc.gov/vaccines/acip/meetings/downloads/slides-2022-02-04/11-COVID-Moulia-508.pdf

23.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33948/

24.https://www.cdc.gov/vaccines/vpd/polio/public/index.html

25.https://www.imrpress.com/journal/FBL/9/2/10.2741/1351

26.https://cdn.who.int/media/docs/default-source/immunization/sage/2021/april/2_sage29apr2021_critical-evidence_sinopharm.pdf



製版編輯 | 薑絲鴨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