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濕氣 我的濕氣 好像不一樣

  「最近我總感覺自己身體不太舒服,特別是早上起床後,一直覺得有點累,胃口也不太好。是不是因為濕氣太重?」「我已經買上艾灸貼了,準備試一試,看看祛濕的效果!」「朋友介紹了一款祛濕的葯,聽說效果挺好的。」……剛過了小滿節氣,「祛濕」這個話題又開始在不少人的朋友圈流行起來。可是,究竟什麼是「濕」?所有人都要「祛濕」嗎?「祛濕」又有哪些常見的誤區呢?山西晚報·山河+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a 產品、做法五花八門 讓人眼花繚亂  小李是一名廣告公司的策劃,每天高強度的工作讓他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早餐常常是便利店的冰麵包和冰咖啡,午餐和晚餐也是偏油膩。工作忙碌時,他經常熬夜加班,好不容易有個休息日,也是宅在家裡打遊戲、刷劇,幾乎不運動。  前段時間,小李漸漸發現自己的身體出了問題。早上起床總是感覺身體特別沉重,像背着沙袋一樣,鬧鐘響了好幾次都爬不起來。刷牙時,看着鏡子里自己舌苔又厚又白,邊緣還有明顯的齒痕,他開始有些擔心。「看過一些科普,說這是濕氣重的表現,但我一開始也沒在意。」直到有一次在公司組織的體檢中,醫生告訴他濕氣太重會影響身體健康,甚至可能引發更嚴重的疾病。小李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決定開始祛濕。「先改掉飲食習慣,然後又去學了熏艾,再加上運動,現在就好多了。」  「我是因為胖,想減重才去看的醫生,結果醫生告我說體內濕氣重,要一邊祛濕一邊減重,效果才會好。」大學生萌萌說,為了祛濕,她先後購買了紅豆薏米茶、艾灸貼、祛濕丸等一系列產品,也開始在睡前泡腳,但效果都不太理想。「比方說泡腳,我在網上看到要用生薑、花椒泡,我就試了試,但後來去醫院,醫生說我的體質偏寒,這種會越泡越虛,我才知道每個人體質不同,方法不一定適合所有人。」  李女士是一位全職媽媽,自從生了孩子後,她的身體就變得很虛弱。為了照顧孩子,她經常熬夜,飲食也不規律。孩子還小的時候,她總是匆匆忙忙吃幾口飯,有時候甚至顧不上吃飯。時間長了,她經常感覺頭暈頭重,身體睏乏,即使睡了很久也還是覺得累。皮膚變得暗沉,還經常出油長痘,以前的護膚品用在臉上也沒有效果。更讓她煩惱的是,體重一直降不下來,尤其是小肚子,像吹了氣一樣鼓起來。  李女士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她開始在網上搜索祛濕的方法。她發現很多人推薦喝紅豆薏米水,於是每天煮一大壺喝。可是喝了一段時間後,她的身體不僅沒有好轉,反而出現了腹瀉的癥狀。「我去諮詢了專業的營養師,才知道我屬於虛寒體質,不適合喝太多涼性的紅豆薏米水。」後來,營養師根據她的情況,為她制定了一套祛濕方案,她的情況才有所改善,體重也慢慢減了下來。  「吃辣椒等確實可以發汗除濕」「多運動、多出汗就能祛濕」「曬背祛濕的效果好」……朋友圈裡,關於「祛濕」的「秘訣」可真是不少!  b 濕氣也分「內外」 表現多種多樣  「從中醫角度來說,濕氣是導致人體發病的原因之一,也叫濕邪。」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陳燕清介紹,中醫理論中的「濕」,分為外濕和內濕。外濕多由外界環境引發,而內濕則與自身臟腑功能密切相關。  外濕包括兩方面,氣候與居住環境。比如,南方的梅雨季,空氣濕度高達90%,牆壁「冒汗」、衣物發霉,這種潮濕的環境就是外濕的典型來源。其次,夏季貪涼也是外濕入侵的重要原因。而從事戶外工作的人群,如建築工人、快遞員等,在雨天工作或涉水時,若不及時更換潮濕的衣物,濕氣也會通過皮膚毛孔侵入人體。  內濕的產生則與不良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現代人的飲食結構中,高糖、高脂、生冷食物佔據了很大比例。例如,年輕人熱衷的奶茶,一杯500毫升的奶茶含糖量可達50克以上,過量的糖分不僅會導致肥胖,還會在體內轉化為痰濕;還有常見的油炸食品,炸雞、薯條等經過高溫油炸,油脂含量極高,長期食用會加重脾胃負擔,影響代謝。同時,缺乏運動、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會導致內濕。  濕氣重的表現涉及多個系統,當身體出現一些癥狀時,就需要警惕了。在消化系統,會出現食欲不振、腹脹、噁心等癥狀。有些人看到美食也提不起興趣,吃一點就感覺肚子脹脹的;還有些人早晨起床後會噁心乾嘔,大便黏膩不成形,總是感覺有排便不盡感,馬桶沖不幹凈,這都是因為濕氣阻礙了脾胃的正常運化。皮膚方面,濕氣重的人容易出油長痘,面部和頭髮總是油膩膩的,需要頻繁清洗。濕疹也常常找上門來,皮膚瘙癢難耐,抓破後還會流膿結痂,反覆發作。此外,濕氣重還會導致皮膚暗沉,缺乏光澤,整個人看起來氣色很差。精神狀態上,濕氣重的人常感頭暈頭重,身體睏乏,像被濕布包裹一樣,即使睡了很長時間,醒來後依然沒有精神。注意力難以集中,工作學習效率明顯下降,記憶力也開始減退。在關節方面,濕氣重會導致關節酸痛、沉重,活動不靈活。尤其是在陰雨天,癥狀會更加明顯,嚴重時甚至會影響正常行走。此外,濕氣重還可能導致水腫發胖,有些人發現自己的體重在短時間內增加了不少,尤其是下半身,腿部和腳踝看起來腫脹,這也是濕氣在體內積聚的表現。  c 「濕」重或助推慢性疾病 但並非人人需要「祛濕」  陳燕清介紹,長期濕氣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從中醫角度看,濕邪具有黏滯性,容易與寒、熱等邪氣結合,形成寒濕、濕熱等複雜證型,導致疾病纏綿難愈。例如,寒濕困脾會加重脾胃虛寒,使人出現腹痛、腹瀉、畏寒怕冷等癥狀;濕熱下注則易引發婦科炎症、泌尿系統感染,出現白帶增多、異味,尿頻、尿急、尿痛等癥狀。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濕氣重會影響人體的新陳代謝和內分泌系統。濕氣會阻礙脂肪的代謝,導致脂肪堆積,增加肥胖的風險。肥胖又會進一步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如脂肪肝、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此外,濕氣重還會降低人體免疫力,使身體更容易受到病毒、細菌的侵襲,誘發感冒、流感等病症。長期處於濕氣重的狀態,還可能增加患腫瘤的風險。  那該如何判斷自己「濕氣重」呢?對此,陳燕清解釋說,濕邪為病,有寒濕和濕熱之分,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寒濕」者身體多有陽虛癥狀,平時較怕冷,喝熱水感到更舒服,飲食減少,口淡,腹脹,便溏(大便次數增多、質稀爛),舌質比較淡或淡胖,苔多薄白或白膩;「濕熱」者平時比較壯實,頭痛而重、身重而痛,口乾口苦,胸痞,大便黃爛、排便不爽,尿黃而短,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濡數。  「祛濕」如此流行,那是不是所有人都要「祛濕」?答案是否定的。今年早些時間,在國家衛健委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就有專家表示,並不是所有人都要祛濕。比如手足心發熱、口乾舌燥、舌質紅沒有舌苔的這類陰虛體質的人,使用溫燥祛濕的藥物或食物,會進一步傷陰導致虛火更旺,出現煩躁、失眠等癥狀。另外一些血虛體質的人,要慎用祛濕,比如女性月經量少,面色萎黃、唇甲色淡,盲目祛濕可能會耗傷氣血,使血虛加重。還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和小孩也不能盲目祛濕,在祛濕的同時首先還是以健脾為主。  d 科學祛濕多管齊下 謹防誤區避免踩雷  「首先肯定是飲食。」陳燕清說,飲食祛濕講究「健脾化濕」。生活中,可食用薏米、山藥、紅小豆以及冬瓜、絲瓜、苦瓜等瓜類蔬菜來祛濕,尤其是薏米,被譽為「祛濕之王」,富含膳食纖維和薏苡仁油,能利水滲濕、健脾止瀉。可將薏米與紅豆搭配煮成粥,紅豆同樣有利水消腫的功效,二者搭配效果更佳。但需要注意的是,薏米性涼,體質虛寒者可將薏米炒至微黃後再煮,以降低其寒性。  改善居住環境對祛濕至關重要。保持室內通風乾燥,梅雨季可使用除濕機降低空氣濕度。定期打掃房間,清理角落的灰塵和雜物,防止黴菌滋生。衣物、被褥要勤換洗、多晾曬,避免潮濕滋生細菌。日常要注意保暖,尤其是關節、腹部、足部等部位。夏季空調溫度不宜過低,避免直吹身體,睡覺時可穿上長袖長褲,蓋好被子,防止受涼。洗澡後及時擦乾身體,尤其是頭髮,不要濕發入睡,以免濕氣入侵頭部。  運動是最有效的祛濕方法之一。中醫認為「動則生陽」,陽氣充足能促進濕氣的運化。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瑜伽、太極拳等,能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汗液排出,使濕氣隨汗液從體表散發。建議每周進行3-5次運動,每次30分鐘以上。「即使工作繁忙,也可以利用碎片時間進行簡單運動。」陳燕清說,如踮腳尖、深蹲、拉伸等。踮腳尖能刺激足底穴位,促進血液循環;深蹲可鍛煉腿部肌肉,增強下肢力量;拉伸能放鬆肌肉,緩解身體疲勞,長期堅持也能起到一定的祛濕效果。  中醫有多種祛濕方法。艾灸通過艾草燃燒產生的溫熱刺激,作用於人體穴位,如足三里、陰陵泉、豐隆等,能溫陽散寒、健脾祛濕。足三里是胃經的合穴,艾灸此穴可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能利水滲濕,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癥狀;豐隆是祛痰濕的要穴,經常艾灸這些穴位,可有效改善濕氣重的癥狀。拔罐也是常用的祛濕手段,通過負壓吸附作用,使局部皮膚充血,促進氣血運行,排出體內濕氣。拔罐的方式有多種,如留罐、閃罐、走罐等,可根據個人體質和癥狀選擇合適的方法。  情緒與濕氣也有密切關係。長期處於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中,會影響肝的疏泄功能,進而影響脾胃運化,加重濕氣。因此,保持心情舒暢對祛濕至關重要。  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也很關鍵。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身體陽氣的生髮,增強脾胃功能。晚上11點前入睡,早上7點左右起床,讓身體順應自然規律,提高新陳代謝能力。避免熬夜,熬夜會損傷肝腎,影響代謝,加重濕氣。  這些誤區要避開,在祛濕過程中,很多人存在一些誤區,不僅達不到祛濕效果,還可能損害身體健康。  1.盲目依賴單一食物  不少人認為喝紅豆薏米水就能快速祛濕,卻忽略了薏米性涼,長期大量飲用可能損傷脾胃陽氣,尤其是體質虛寒者,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癥狀。此外,紅豆薏米水並非對所有人都有效,濕氣重的原因複雜多樣,單純依靠一種食物很難徹底祛濕。  還有人聽說茯苓祛濕效果好,就每天大量食用茯苓粉。茯苓雖然有健脾利濕的作用,但過量食用會導致小便過多,損傷正氣,還可能影響脾胃功能。  2.過度追求出汗  有些人覺得出汗越多祛濕效果越好,於是過度運動或蒸桑拿。過度運動可能導致身體疲勞,甚至引發運動損傷;長時間蒸桑拿會使身體大量出汗,導致脫水和電解質紊亂,還會耗傷正氣,使身體更加虛弱。實際上,祛濕並非單純靠出汗,而是要調節身體的代謝功能,讓濕氣通過正常的渠道排出體外。  實際上,祛濕時,運動量以微微出汗為宜,避免大汗淋漓,以免腠理全開,使寒邪入體。可推薦的運動方式有慢跑、快走、打太極拳等,同時,練習五禽戲、八段錦等導引功法也能調氣機、補臟腑,有祛水濕之功用。  3.自行服用祛濕藥物  一些人在網上看到祛濕藥方後,自行抓藥服用。祛濕藥物需根據個人體質辨證使用,不同體質的人適合的藥物和劑量不同。例如,濕熱體質和寒濕體質的用藥完全相反,如果不辨體質盲目用藥,不僅無法祛濕,還可能加重病情。此外,中藥也有一定的副作用,自行用藥存在安全隱患。  濕氣不是一天形成的,祛濕也要循序漸進。記住一個原則:健脾是根本,運動是關鍵,飲食是輔助。別指望喝幾天祛濕茶就能解決問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王道。

  山西晚報·山河+記者 張夢瑩 實習生 張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