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這則新聞嗎?
一位媽媽為女兒訂了鮮奶,早上幫孩子撕牛奶蓋子的時候,孩子生氣的說要自己撕。就這麼一件事兒,沒想到引起了網友的討論,還火上了熱搜。
這位媽媽表示,不知道女兒想自己撕,以後讓她自己來。並且,把剩下的一點讓孩子自己撕了,孩子很不開心。
媽媽非常生氣的說,就這麼一件小事,孩子就跟自己甩臉子!簡直無理取鬧!
她就去忙別的事情了,等回過頭來看,發現孩子把牛奶撒了一半,媽媽直接把剩下的半瓶牛奶全喝了。
她還告訴孩子,我也喜歡喝鮮奶,姥姥也喜歡。但我們都沒捨得喝,只買給你自己喝了,你這樣不珍惜,以後我都自己喝掉。看到這裡,你是什麼感想?
回顧這則新聞,說真的,我認為這件事,其實揭開了一些家庭教育的遮羞布,可堪稱新型家庭暴力,大人孩子都很受傷。
新型的家庭暴力
有網友說,6歲的小孩子懂什麼呀?
可以好好說,既然給孩子買了鮮牛奶,還抱怨什麼呢?沒有人逼你這麼做啊!
是的,當下很多父母的教育方式,動不動就訴苦,讓孩子換位思考,情感綁架,想控制孩子,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新型的家庭暴力。
有的父母總是訴苦,讓孩子也很無奈:
「我這麼辛苦的工作都是為了這個家,為了你!」
「如果不是因為你,我早就離婚了!」
「好吃好喝的都給你了,你還不知足嗎?」
打着愛孩子的旗號,什麼都說是為了孩子好。他需要你這樣的愛嗎?
劉瑜在《願你慢慢長大》中說:應該被感謝的是孩子,是他們讓父母的生命更完整,有所寄託。
一位網友留言說,父母省吃儉用了大半輩子,給自己買了婚房、婚車,他覺得自己一輩子都虧欠爸爸媽媽的。
是的,沒有父母不愛孩子,只是,可能這份愛,讓孩子也有了沉重的負擔。
比如,吃魚只吃魚頭和魚尾,總是吃剩菜剩飯,水果只買打折的。
好像這樣,才能表現出他們對孩子的愛是全心全意的。
慶幸的是,新一代年輕父母,並沒有完全照搬上一輩的教育方式。大家都注重自己的感受,主打的就是一個「愛自己」。
95後年輕爸媽表示:「再甜不能甜孩子,再苦不能苦自己。畢竟,孩子年齡還小,以後有的是吃的,我不行,我吃一頓少一頓。」
這樣差距,這覺悟,如果換做文章開頭的那位媽媽,是不是孩子不至於這麼有負罪感了?她也不會被大家噴了?
情感表達並不複雜
心理學家指出,家庭教育中的情緒暴力,常常源於父母將自己的壓力和期待,轉嫁給孩子,而這種壓力,會在無形中給孩子帶來負擔,甚至影響其情感發展和自我認知。
文章開頭的那位媽媽,所說的話語,非常情緒化。
她認為自己為孩子買了很貴的鮮牛奶,期待娃能感受到自己的付出,並且表現出應有的感激。但孩子連蓋子都不用她打開,一下子就戳中了她的痛點。
之後,將這種憤怒,上升到了家庭經濟壓力上,還對孩子進行指責。
說真的,6歲的寶寶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行為會對母親造成困擾,更無法理解家長的壞情緒。
有網友說,家長對孩子行為屬於過度解讀,娃的做法不一定完全源於奶瓶蓋,而是她長期承受的壓力,無法釋放。我覺得也是。
情感表達,其實並沒有那麼複雜,而是我們成年人,自己搞得複雜了。
就拿我家孩子來說,有時候也是難以理解,我為什麼會生氣。
有次我給孩子買了個2000多塊錢的無人機,倆孩子當皮球一樣,踢來踢去,最後,還把一個翅膀弄壞了。
當時我特別生氣,質問大寶:「我用了快一個月的工資,才給你買了這個無人機,你為什麼不珍惜?」
大寶委屈的看着我,沒說話,哇哇哭了起來。
到了中午吃飯時間,我們在餐桌上聊到這個話題,大寶才表達了自己看法。他覺得無人機說明書太簡單了,根本不會操作,也不知道怎麼玩,就想着,跟弟弟一起玩,扔來扔去了。
我也反思了,當時太着急,就只盯着物品價值,覺得孩子不珍惜,卻不知道,其實背後有其他原因。
鮮牛奶事件中,媽媽提到了錢,被大家認為小題大做。其實,媽媽只是想讓娃知道珍惜和感恩,表達方式不太合適。
那麼,父母可以如何跟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呢?可以試試下面的幾種方式:
✔ 先問問孩子,為什麼?
✔ 表達真實感受,不定義;
✔ 避免用否定、質問的語句;
✔ 問問孩子的看法。
情感表達是雙向的,不是某一個人,單獨的說,另一個人只能聽,而是互相的表達和理解。
枕邊育兒寄語:
物資給予固然重要,更多是給孩子關愛,陪伴和理解。還有親子溝通,大人和孩子要有語言交流和情感的互動。您覺得呢?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