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驚艷!七千多年前的榫卯工藝火了!現在還有「新工位」

近日,
上海爺叔王震華,
在平台上火了!
他所製作的榫卯學習課程
已超過1206萬人次播放。
不用一顆釘子,一滴膠水,
用全榫卯結構製作模型,再現我國古建築風采。
年輕人紛紛表示想「跟着學」,對於榫卯結構的探索熱情,越來越高漲。
網友直呼:
「中國式樂高」太驚艷!

榫卯工藝一個傳承了數千年的技藝

究竟魅力何在?不用一釘一鉚的榫卯結構真的可以實現「萬年牢」?

今天讓我們一起了解!

01

 千變萬化的「榫卯」  體現剛柔並濟之中國智慧 


何為榫卯(sǔn mǎo)?
榫卯,俗謂之榫頭,亦作筍頭。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採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若榫卯使用得當,兩塊木結構之間能巧妙扣合,甚至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
榫卯工藝起源於7000多年前,充滿了中國古人的智慧,陰陽互補,盈虧共生。它不僅外形精緻唯美,而且遵循力學原理,實用性強,經久耐用。榫卯結構的樣式千變萬化,在古代工匠手藝的高低,通過榫卯的結構就能清楚的反映出來。

02

 久經考驗的抗震性能 
 撐起廣廈千萬間 


我國是一個多震的國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地震活動頻率高、強度大、震源淺、分佈廣。許多古老的建築卻能久經考驗,主體框架結構依舊保持原樣。這就得算上榫卯結構的「功勞」!
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從木材的微觀構造看,木材體內細胞大部分為縱向排列,少數為橫向排列,這一特性使材料的強度及韌性都集中在縱向,而橫向則相對薄弱。榫卯結構就是根據木材的這一特點,將部分橫向受力轉換至縱向,借用縱向的強度和韌性支撐起力,可謂是將「揚長避短」發揮到了極致。
同時,與連接處使用金屬釘打造的物品不同,榫卯結構為相同材質的連接,在環境的溫度和濕度發生變化時,它們自身的伸縮程度相同,連接兩端的木材會共同收縮或舒張,使得整體結構更加牢固,避免出現因為連接處鬆動而導致使用壽命縮短的情況。
這種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樑、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的框架構成富有彈性,使其成為特殊柔性結構體,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
建築典範
距今有近一千年歷史的應縣木塔始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是世界上現存最高大、最古老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
經過地震和戰亂年代的洗禮,至今仍然傲然矗立,除了能夠抵禦地震波扭矩力的正八角形平面設計,和穩固結實的磚石台基,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塔內樑柱之間的斗拱連接,而這些斗拱的構件都是以榫卯結構進行連接的。
相關資料顯示,除了必要部位使用釘子和動物膠等材料,應縣木塔中運用到榫卯形式的地方多達62種,有54種斗拱。這些榫卯結構讓連接處於半固結半活鉸的狀態,能夠承受更大的彎矩。在受到地震波中的垂直衝擊波攻擊時,榫卯組件還可以通過「彈跳」的方式消解巨大的破壞能量。除此之外,榫卯將建築整體連接成一個筒形框架結構,能夠有力地抵抗旋轉波,增加了建築整體的穩定性。

03

 工業時代有「新工位」 
 航空發動機里發揮大作用 

很多人以為,在急促的現代生活中,需要精雕細琢的榫卯工藝趕不上時代的步伐。其實不然,除了應用在傢具和建築,它早已被運用在被譽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的航空發動機中。
葉片是航空發動機通過燃氣產生推力的關鍵部件,主要由葉身與榫頭兩部分組成。榫頭的作用是連接葉片與輪盤,將葉片所承受負荷轉移到輪盤上。當發動機風扇轉起來後,葉片榫頭帶動着輪盤一起轉動。榫卯結構的運用,讓發動機高速運轉時處於動態平衡之中,能把產生震動的威脅控制到了最小的範圍。加上這種結構中,每個葉片都是獨立的個體,當一個葉片出現問題時只需要維修或者更換那一個壞掉的,大大地降低了維修成本。

回到生活之中,雖然鐵釘和膠水已經很大程度代替了榫卯結構「撐起」我們的傢具。但它所體現的力量之美、結構之美並沒有被人們遺忘。大至博物館、展覽館,小至我們的餐具、文創工藝品,都有它的身影。在設計師的匠心設計下,古老榫卯與現代生活實現跨越時空的交融,給我們帶來更具創意的驚喜。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東方之冠」使用傳統建築斗拱榫卯結構,以簡約化的裝飾線條實現傳統建築的當代表達。(千圖網)

以榫卯結構為設計理念的三星堆文創積木(圖源:網絡)

以榫卯結構為設計理念的音響(圖源:網絡)

東方榫卯,
是方寸之間力與美的融合,
讓我們為這份智慧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