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帶濾鏡的方式,記錄平凡人努力生活的勁頭

「天壇不是主角,來天壇的普通百姓才是。沒有了他們,再偉岸的天壇,也只是一座空壇,只存在蒼老的歷史,沒有新鮮的生命。」日前,作家肖復興推出新作《天壇六十記》,「熱氣騰騰的慢生活,寵辱不驚的老百姓——《天壇新六十記》新書分享會」上,業內評價,他以不帶濾鏡的方式,記錄平凡人努力生活的勁頭。

《天壇新六十記》並不是一本介紹天壇歷史或書寫風景的導覽之書,而是作者在天壇所見所聞所畫所遇所思所憶的拾穗小札,是個人片段式、短制式即興隨感。作者借在天壇寫生的機會,貼近公園裡普通百姓、平凡草木,以細緻溫潤的筆觸,將來往於此的尋常百姓的生活點滴、人生際遇,一一記錄,凡俗塵世,家長里短,悲歡離合,構成一幅當下市民生活百態圖。

天壇作為祭天的廟堂,在人們的印象中總是莊嚴而神秘的,但肖復興的寫作捕捉尋常百姓故事,打開了一道「天壇」獨特文學敘事風景。他的筆下,長青松柏與熱鬧歌舞、斑駁樹影與交錯人影重疊映照,包蘊着四季更替歲月變遷中的人情冷暖和人間煙火,令人動容。

肖復興一生筆耕不輟,步入晚年依然堅持寫作。他認為,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家、散文的國家。「在中國,稍微懂得一點點文字的人,一定都受過散文教育的熏陶。但散文很容易寫散,我的處理方式是——寫小說時盡量用散文的筆法,讓讀者感到親切;寫散文時盡量用小說的筆法,講究結構,重視結尾。」此外,細節是文學作品生命的細胞,「一個作家能不能寫出好作品關鍵在於他捕捉細節、再現細節和描寫細節的能力。」

「肖復興的寫作賦予了天壇新的生命力,構成了新的北京生活和新的北京樣貌。」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莉表示,肖復興所寫的不過是日常生活中再尋常不過的畫面,比如公園裡父母拿着傳單幫子女相親,但其寫作的魅力正在於能夠捕捉到日常生活中不經意的瞬間,將其放在一起加工成閃光的東西,呈現了不帶濾鏡的真實生活。

「寫作最重要的成功要素是自然,自然性在於寫到哪裡都可以結尾,這是寫作者在經過長時間練習、了解各種規範後,再把條條框框一一拆解後的放鬆。」在張莉看來,肖復興的作品就具有這樣的特質。

散文寫作也應求真。「很多作家認為修辭大於真實,一味強調寫作中的美,我認為是捨本逐末。文章首先要寫得真,要有真情實感和真的人。寫作,除了讓我們能夠成為作家,更重要的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對這個世界有情感的人。肖復興的寫作從來不去拔高什麼,就是把所見所思誠實記錄下來,能夠引起讀者共情。」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表示,肖復興在文章中繼承了中國優秀文人的處世態度。「人的一生當中,會遭逢各種各樣的境遇,有順境也有逆境,有坡路也有坦途。肖復興十分有耐心地堅持去天壇畫畫,饒有興趣地觀察北京城裡寵辱不驚的老百姓,與他們攀談,揣摩文字,並將其記錄下來。」他觀察發現,當下散文整體偏「緊」,「不少人追求寫美文,挖空心思把文章寫得漂亮,但我更喜歡放鬆的文章。肖復興的散文介於兩者之間,很放鬆,又有修辭,恰到好處。」

  作者:許暘

文:許暘圖:出版方編輯:宣晶責任編輯:邢曉芳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