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台閑置,第二台每天用:我換了一台洗碗機,才知道是我買錯了

我去年年中的時候買了一台洗碗機,試用以後很納悶:為啥都說洗碗機好用?我覺得好難用!於是從那以後,洗碗機就被閑置了。

今年不信邪,又買了第二台洗碗機——原本常年吃灰的洗碗機,現在幾乎天天用。同時也理解了,為什麼洗碗機的口碑兩極分化這麼嚴重:原來選錯產品,對洗碗機的影響這麼大!


洗碗機使用感受三問

問題1.能洗乾淨嗎?

答案是能,甚至比手洗還要乾淨。

手洗餐具,可能會有洗滌劑的殘留。洗碗機的沖洗力度非常大,別說是洗滌劑了,就連粘在盤底的剩菜剩飯都能衝下來。

手洗完以後,餐具上會殘留一些水漬。這些水漬慢慢乾燥,就會在餐具底部留下一層水垢。洗碗機有烘乾功能,洗完以後把水漬烘乾,就不會有水垢的問題了。

洗碗機除了「洗」以外,還有殺菌功能。不僅把看得見的髒東西洗掉,還能把看不見的髒東西洗掉。這一點,是手洗永遠做不到的。

問題2.使用方便嗎?

我的第一台洗碗機使用非常不方便,但第二台洗碗機就挺方便的。

第一台洗碗機不方便,一方面是因為它的尺寸不合理。看起來空間挺大,但是餐具放不進去——拉籃規格和餐具不符。每次使用,都得耐下心來慢慢碼放。

另一方面是因為它的排水口太小了,稍微有一點飯粒就會堵住。餐具放進去之前,需要先「預洗」一下,把剩飯菜都倒進垃圾桶里,保證餐具上沒有一絲顆粒物才行。但既然都「預洗」得這麼乾淨了,我幹嘛還要用洗碗機?

問題3.成本比手洗高嗎?

雖然洗碗機商家都不願意承認,但從我的使用來看,成本是要比手洗略高一點的。

首先是水費上,手洗和洗碗機差不多。手洗用水量大,但是時間短。洗碗機是用噴嘴往外噴水,用水量小。但每次洗滌都需要大幾十分鐘,時間長了,水量也不少。

其次是洗滌劑,我感覺是洗碗機的成本略高一點。洗碗機需要同時使用洗滌塊和鹽塊,雖然每半年才需要加一次,但每次都需要近百元。用洗潔精的話,半年應該花不了一百元。

最後是電費,手洗不需要耗電,但是洗碗機需要。如果開啟加熱、殺菌功能的話,洗碗機的耗電量還非常可觀。


正確的選擇方法

洗碗機上面的功能、參數很多,普通人看得眼花繚亂。但依照我的經驗來看,只需要關注三個方面,就能保證洗碗機最基本的使用——起碼不會像我的第一台洗碗機一樣被閑置。

選購1.容量重要,布局也重要

洗碗機的容量,我的建議是越大越好。

餐具少,可以不放滿;但如果洗碗機買小了,關鍵時刻放不進去,可就煩人了。

而且,洗碗機放得越滿,洗滌效果就越差。餐具之間的重疊部分越多,被遮擋的地方洗不幹凈的幾率就越大。

更主要的是,小容量洗碗機沒法洗鍋!相比於餐具,鍋要更難洗。餐具都不手洗了,難道我們要手洗鍋嗎?

洗碗機的容量,建議不要小於8套——但我的第一台洗碗機是10套的,但依然不好用;第二台洗碗機依然是10套,卻感覺足夠用。所以除了容量以外,別忘了關注布局。

「套」這個單位究竟代表什麼,就連洗碗機的廠家都說不清楚。所

以餐具能不能放得下,還要看裏面的布局合理不合理,分幾層、每層高度是多少、有幾個碗的位置、有幾個盤子的位置……

好的洗碗機,應該根據中餐習慣設計合理的內部布局。既要把空間全部利用起來,又要保證每一部分空間都能放入餐具。

選購2.功能別貪多

洗碗機上花里胡哨的功能簡直太多了,每多一項功能,就要加幾百塊錢。但實際使用時,大多數功能都是沒有必要的。在我看來,真正有用的附加功能只有兩個:

①巴氏殺菌(或高溫殺菌),通過加熱的方式進行除菌。其它的除菌功能,還有紫外線、臭氧等。但是紫外線殺菌需要把餐具都露出來,疊放在洗碗機里的餐具,未必能接收得到,殺菌效果自然也可想而知。

臭氧殺菌建議盡量遠離——我家第一台洗碗機就是臭氧殺菌,那叫一個臭!特別是竹製品(筷子、案板),接觸到臭氧以後會散發濃郁的臭味,久久不能消散。

②自動通風,這是我買了第二台洗碗機以後才發現的功能,簡直太好用了。洗碗機內部本身是一個封閉環境,洗完以後裏面殘留很多水蒸氣,導致非常潮濕,每次把碗拿出來都是濕漉漉的。

自動通風的方式有很多種,有些是自動換氣,有些是自動開門。無論哪種功能,都能保證洗碗機內部的絕對乾爽。而且是洗完碗以後自動通風,不需要人工操作,非常方便。

選購3.效果試用後才知道

每一台洗碗機的優點,都能寫一部論文。當然,這屬於王婆賣瓜,自賣自誇。

洗碗機好不好用,能不能洗乾淨,只有真正試過才知道。而且不是像賣場里那樣在洗碗機里放一個碗測試,而是真正搬到家裡,在家庭場景下測試

所以買洗碗機之前,最好先問問身邊的人,或者多在店鋪里看看買家秀。把洗碗機使用過程中的問題總結在一起——優點你恰好需要,缺點你恰好無所謂,才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洗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