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板取代瓷片成為「牆磚之王」,二者到底有哪些差別?一文說透

未經陶瓷信息網的書面允許,禁止轉載本文,否則視為侵權。


中板瓷片,是一對在牆面裝飾裝修領域激烈競爭的「敵手」,經過短短几年時間的角逐,勝利的天平一邊倒式地偏向中板。

據陶瓷信息不完全統計,截止目前全國中板生產線已經超過180條,而瓷片生產線已經萎縮至不足250條,並且大部分還處於沒有生產的閑置狀態。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的中板無論是產量還是銷量均已超過瓷片,中板已經取代瓷片成為新的「牆磚之王」。

中板與瓷片,二者有什麼區別?中板憑什麼能夠取代瓷片?

形象展示 圖文無關 廣州陶瓷工業展

瓷 片:「陶」與「瓷」的混淆


消費者買磚可能並不會深究材質具體是什麼,但是傳統的瓷片和後來新興的中板材質上大有不同。

瓷片最早被歸為陶器一類,民間古玩收藏的破碎陶器殘片,即為瓷片。

至現代,內牆裝飾的花磚也被稱為瓷片,隨着生產技術的改進,瓷片的規格和花式也越來越多,逐漸成為內牆裝飾的主流選擇。

傳統瓷片磚與中板最大區別是瓷片屬陶質坯體,即陶質磚,物理性能相對較弱,防污性能相對較差,時間長了可能會導致滲污藏污並會影響到釉面效果,這也是大部分的瓷片只能做內牆裝飾的原因。


且因硬度不足、容易滲污等問題,瓷片也不能鋪地,不能加工,硬度不足讓瓷片十分容易破碎,因此空間使用具有局限性,時間長會出現龜裂,使用壽命也較為短暫。有業內人士稱,瓷片表面在經光線照射後,會有橘子皮一樣的效果。

瓷片屬陶質磚,所以吸水率較高,吸水率大於10%,大部分的瓷片背面坯體潑水上去會有滲水現象,也正因此,瓷片在鋪貼之前還需要用水浸泡,充分吸飽水之後再用水泥漿鋪貼上牆,這樣才能更加牢固。

由於生產工藝較其他瓷磚要簡單,瓷片的破壞強度、斷裂模數等指標也相對較低,價格也十分便宜,尤其在產量大增之後,市場價格一度「廝殺」激烈,因而在廣袤的農村或低端市場,佔有極其有利的地位。

瓷片一般用在廚房、衛生間或向陰的陽台等潮濕區域,其規格已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迭代,從108×108mm、158×158mm發展到250×330mm、300×450mm,而當下的瓷片主流規格則是300×600mm、400×800mm等。


中 板:瓷質甚至通體,花色也更豐富


中板是近些年才開始流行一個品類,在早期並沒有中板這一個概念名稱。中板和瓷片主要的區別之一就是吸水率不同,瓷片的吸水率大於10%,而中板的吸水率大多控制在0.5%以下,要比瓷片低很多。

這是什麼意思呢?在國家標準中,吸水率≤0.5%的叫瓷質磚,0.5%<吸水率≤3%的叫炻瓷磚,3%<吸水率≤6%的叫細炻磚,6%<吸水率≤10%的叫炻質磚,吸水率>10%的就叫陶質磚。而在市面上,賣家一般簡化成了全瓷、半瓷、陶三個概念,吸水率≤0.5%的叫全瓷,0.5%<吸水率≤10%的叫半瓷,吸水率>10%的就叫陶。

說回中板,其主流定義指的是,介於薄板和常規產品之間、厚度在7-8mm左右、規格為300×600mm或400×800mm(常規正方形產品的一半)、吸水率較低的瓷質磚,也可以理解為薄一點、吸水率高一點的拋釉磚。

現在不少品牌的中板是使用大規格瓷磚工藝技術生產而成,各方面的物理性能均可以媲美大規格瓷磚,也有的部分品牌將中板坯體全瓷化,吸水率降到0.1%以下,並提高防污、防滑性能,使得中板的功能更加全面。

因生產技術的升級,中板的最大優點是可上牆可鋪地,空間效果的整體性更強,價格雖較瓷片稍貴,但是由於性能更加優良,材質更加突出,也逐漸在終端市場取代瓷片成為上牆的一大熱門。

在裝飾性上,中板的花式、紋理已經可以做到跟大規格磚無較大差別,產品質量也在不斷提升,鋪貼效果也受到不少消費者的歡迎,尺寸的多樣化,也讓中板跟地面的大規格磚呼應良好。

有的廠家還推出通體(有的是色坯)中板,可切割、開槽、倒角等二次加工,這也是一般牆磚無法做到的優勢。

在中板之前,800×800mm地磚一切為二上牆,也是內牆裝飾市場的一般做法之一,地磚的質感、硬度、防污性能等都較瓷片要更勝一籌。尤其近兩年以來,在品牌、商家的大力宣傳之下,推出750×1500mm等「黃金規格」,這也讓地磚上牆一時成為熱潮。

但地磚上牆也有明顯弊端,不同空間所需應用的瓷磚在功能上應有所區別,目前流行的大規格磚,其吸水率、厚度、重量等,較中板有明顯差別,大規格磚所需的鋪貼工藝和材料,造價要較中板昂貴許多,因而適用範圍並不廣泛,中板在牆面裝飾市場有着相當一部分的市場佔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