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風,在傳統中式傢具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
很多現代家庭已經不再使用屏風,但是某些裝修還是會採用屏風的功能,以達到美觀和隱私相結合的作用。
彩漆邊座嵌點翠萬花獻瑞圖屏風 (清)
屏風,中國傳統建築物內部擋風用的一種傢具,所謂「屏其風也」。漢代劉熙《釋名·釋床帳》謂:「屏風,言可以屏障風也。」就是說屏風有擋風、遮蔽、隔間的功用。
作為實用性傢具之一,屏風最早出現在西周,但當時的名稱是「邸」或「扆」。隨着時間推移,它的種類和作用也在不斷發生改變,以至於到後期,屏風從實用性轉向裝飾性,甚至可以作為彰顯實力的道具之一。
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卷局部 (五代.)
屏風在西周就已經出現,但是還僅限於天子使用。它以木為框,高八尺,裱絳帛,上綉斧紋,斧形的近刃處畫白色,其餘部分畫黑色,象徵帝王權力,稱為「斧扆」。此外,周天子在冬至祭時,背後「設皇邸」,需「以鳳皇羽飾之」,也是指經過一番裝飾後的屏風。後世的屏風與最開始的斧扆,可謂一脈相承。
所以在《史記》中也記載:「天子當屏而立」。
到了漢朝,雖然屏風的地位逐漸不再局限於天子,但也只能貴族階級可以使用,形式也有很多變化,甚至由原來的獨扇屏變化為多扇屏拼合的曲屏,可以摺疊、開合。漢代之前大都是木製屏風,然後施加彩繪圖案,到後期造紙術發明,便更多採用紙糊。
黑漆款彩百鳥朝鳳圖圍屏(清)
明清以後,屏風開始出現掛屏,屏風的實用性被降低,單純的成為裝飾品,可分為座屏和圍屏。
從最初屏風出現,它的種類開始逐漸增加,也有了一定的分類。很多文人也熱衷於將其加入作品,例如漢《西京雜記》有「趙合德所居昭陽殿中設木畫屏風」。《唐書》有「房玄齡集古今家誡書於屏風」。唐代詩人杜牧詩曰:「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木包錦邊嵌紙織字圍屏 (清)
按照形制區分,屏風可以區分為插屏(亦稱座屏)、折屏(又稱曲屏)、掛屏、炕屏、桌屏(亦稱硯屏)。
按照題材劃分,屏風也可以作為各種典故、歷史故事、傳說等等的展示載體。比較常見的有歷史典故、文學名著、宗教神話、民間傳說、山水人物、龍鳳花鳥,也有將書畫裝裱於屏面之上或在屏面上直接書法繪畫的。
此外還有高雅別緻的博古屏風,以古香古色的器皿及精美配飾件為題材,多配以插花,別有一番書卷氣,寓意「論古不外才識學,博物能通天地人」。
紫檀木邊座嵌琺琅五倫圖屏風 (清)
隨着工藝發展,屏風的材質也有木製、金屬、石材、雲母、絹素、玻璃、竹編、琺琅等等;表現形式還有透明、半透明、封閉式及鏤空等,隨着季節變化,還有相對應的畫面和材質,甚至於還有浮雕效果的作品。
古人對於生活品質很講究,當然限於有條件的貴族富商。漢代講究的屏風,《鹽鐵論》中提到當時的富者,「一屏風就萬人之功」,要用萬人之功,真是既費人功又費財力。也有素屏或在板障上貼白紙,供繪畫題字題詩。
五彩祝壽圖插屏 (清)
明人臨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著名作品《韓熙載夜宴圖》中,室內屏風多座,放置不同,作用各異。這是當時富豪之家室內隔間陳設的實際生活景象,其屏風結構,已較漢代漆屏,簡單輕便得多。
「屏風」一詞讓人感覺很有詩意,它營造了一種似隔非隔,似斷非斷的寧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