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太真實了,一看就是自己帶過娃的。」
最近,在網上刷到一個視頻。
戚薇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吐槽自己對女兒產生衝動教育的瞬間:
「同樣一個問題,你跟她說了10遍,20、30、100遍,她就是不改。」
「你耐心告訴她不要做什麼,她當時答應得好好的,下次照樣繼續。」
「一件小事,但她總能把你的情緒惹到爆炸。」
「你忍住不發火,耐心講道理,她還反過來對你犯擰。」

評論區的網友們,紛紛留言表示和自己家孩子一樣一樣的。
《不憤怒的父母》中寫道:「養育中,大部分父母都隱藏了他們經常憤怒而且極為憤怒的事實。」
同為孩子媽媽,太理解這種感受了。
為人父母后,總有那麼些瞬間,會對孩子產生一些消極情緒。
教育最大的謊言,是父母生來就該愛孩子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討厭自己的孩子正常嗎?」
有些高贊回答寫道:
「我很後悔生孩子。帶孩子疲憊、焦躁、費心、費力,我很盡責也很愛孩子,但我不開心。」
「我的精力每天被養孩子時的小事榨得乾乾淨淨,我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才是個頭。」
「每天督促他學習,幫他疏導學習壓力,可從來不會有人問問我累不累?壓力大不大?」
「只要一不順孩子的心意,就會沖我發脾氣,看她張牙舞爪發怒的樣子,就恨不得自己沒生過她。但又覺得要當一個好媽媽,不能情緒失控,好難。」
所有的歲月靜好,背後不過是有人在苦苦支撐。
有句話說,中國的很多父母,不是付出得不夠多,而是付出得太多了。
忽略自己,一味對孩子付出,會進入一種母職、父職的情感綁架中。
而來自社會和自身的道德約束,也要求我們做一個隨時準備好,時刻就能上戰場,為孩子披荊斬棘的父母。
可當愛孩子成為道德綁架後,如果我們的行為有一絲偏差,或者得不到外界的認可,便會立馬進入一種對孩子不夠愛的,深深的罪惡感和無力狀態。
影片《坡道上的家》中,全職媽媽水穗將自己8個月的女兒丟進浴缸淹死。在開庭現場,她被審判時,藏在她身後的殘酷真相也一點點被揭開。
水穗的女兒出生後,孩子爸爸借口工作忙逃避所有家務和帶娃責任,把養育孩子的重擔一股腦丟給了水穗,還在水穗請求幫忙時指責她:「我周末幫過忙了啊。所有的媽媽,不都是這樣過來的,就你做不到。」
孩子半夜啼哭,丈夫會用婆婆對比,嫌棄水穗照顧不好孩子。
在水穗情緒壓抑太多爆發時,又把妻子情緒不穩定當做借口,轉身去找初戀女友傾訴。
無奈之下請來幫忙的婆婆,時刻在冷嘲熱諷:「孩子哭了,你抱起來哄哄就好了。就因為你這樣,才照顧不好孩子。」

在所有的負面情緒累積到極限後,水穗對自己是否能養育好女兒徹底絕望,心理防線決堤,選擇了最決絕的愛孩子的方式。
來自自身和外界的母職、父職束縛越強烈,養育中產生的挫敗感和無力感也會越嚴重。
生活中,有太多和水穗一樣的父母,雖然沒有和她一樣最終走向極端,但也正在被父職、母職束縛,讓自己一次次陷入被動絕望。
親情的本質,不是對自我的滅除
熱播劇《搖滾狂花》中,姚晨飾演的媽媽彭萊,在劇中是一個傳統人格和價值體系完全被顛覆的母親。
她熱愛搖滾,當初生下女兒後依然遠赴國外,除了因為婚姻問題,還為了追尋她自己的搖滾夢。
四十多歲回到女兒身邊,她看起來依然是那個不負責任的媽媽,和女兒對罵、互掐,女兒給大門換了鎖,她直接堵了鎖眼。女兒扔了她的行李,她扔了女兒的衣服。

從世俗意義上來說,她確實不是一個愛孩子的好媽媽。
但是,她和女兒分開多年,本身就不具備春風化雨,能夠溫暖喚醒女兒心中母女情的先天條件。
反而是這種爭鋒相對、勢均力敵的對抗,讓她們母女的相處,找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在她們母女的相處中,媽媽不再是一個偉大、犧牲、奉獻的符號,而成為了一個有自我追求、有自身缺陷、和孩子平等的中年女性。
劇集尾聲,媽媽彭萊在女兒遇到參加比賽失利時,會用自己的經驗安慰她:「勇敢活着的人最搖滾。」

你看,一個不讓自我被滅除的母親,永遠不會陷在媽味、爹味的說教中。
他們用愛自己,給了孩子最好的引導。
心理治療師薩提亞的小詩《如果你愛我》中有這樣一句話:
你若不愛你自己,你便無法來愛我。
這是愛的法則,因為你不可能給出你沒有的東西。
父母不愛自己,失去的是愛孩子的能力。
而且,很多時候,孩子是很難去共情父母的。
一位教育博主曾分享過一段自己的經歷:
孩子剛上初中時,為了更好地照顧好孩子,她放棄了晉陞的機會,每天在接送、陪寫作業、做飯中連軸轉。
她覺得自己犧牲了很多,可孩子卻覺得現在的媽媽變得很討厭。
後來,她選擇轉移注意力,重新經營自己的事業。而她和孩子的關係也越來越緩和。甚至在某一天,孩子對她說:「媽媽,你現在是我的偶像。」
最高級的養育,是雙贏。
教育不只是父母之間的合作,也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協作。
而雙贏的根本,是讓孩子成為孩子,讓你成為你自己。
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先改變自己,再改變孩子
好的家庭教育,需要達到親子間的平衡狀態。
父母改變思維和理念了,才能影響孩子發生改變。
那麼父母具體應該如何做?臨床心理學家蕾尼·米爾曾在她的著作中總結了以下5點:
1、關注你的身體需要
養育孩子,是一件體力活。
無論是小時候事無巨細的照顧,還是長大後的鬥智斗勇,都需要父母有一個好身體。
有了好的身體,才能有好的精力去談家庭教育。
2、照顧你的情感需要
父母首先是一個真實的人,有各種情感需求,有各種情感表露。
養育孩子時,我們的父職、母職,在有些時候是需要為我們的其他親密關係適當做出讓步的。
一個情感出口不止來源於孩子的父母,才能更好地處理好孩子成長中層出不窮的煩心事。
3、重視你的社交需要
有了孩子後,很多父母,尤其是媽媽,整個世界都只剩下了孩子,孩子的地位高於一切社交關係。
但是,正如一句話所說:「父母的社交,不應該是奢侈品,而應該是必需品。」
多走出去一些,多一點社交,先照顧好自己,才能以更好的狀態照顧好孩子。
4、滿足你的智力需要
養育孩子,是一件勞心勞力的事。
不可否認,孩子成長的代價,會在一定程度上消耗父母的狀態。
蕾尼·米爾教授建議,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不能讓自己失去智力活躍。比如可以閱讀,或者重新撿起之前的熱愛。
總之,你對自己所熱愛事物的熱情,會讓你的孩子向你去學習。
5、識別你的精神需要
積極心理學認為,當一個人擁有「更大的願景」時,會獲得更高的安全感和滿足感。
父母只是因為孩子而成為了父母,但不代表父母是我們在生活中的唯一願景。
為了自己的願景努力,和照顧好孩子,一樣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義。
《圓桌對話:教育的本質》中,朱永新教授和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聊到:「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追求幸福。」
他認為教育應該圍繞着人的最高目的——「幸福」來展開,尋找幸福的過程就是找到自己,讓自己完整的過程。

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孩子,父母也同樣適用。
一個完整做自己、愛自己的父母,必然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會在養育的過程中,讓孩子也習得獲取幸福的能力。
無論是孩子生來自帶劇本也好,還是孩子生來只是一張白紙也罷,都不能忽視一點: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最重要的導師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