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這種疾病分佈在世界上的六十多個國家,即使到今天也沒有徹底根除的辦法。它出現得很早,在古代還是導致高死亡率的大流行病,十四世紀歐洲曾有一種叫黑死病的疾病。這種疾病造成了五千萬歐洲人的死亡,而它其實就是鼠疫的別稱,可見其恐怖之處。
不光是歐洲,在中國歷史上鼠疫也曾爆發過,十七世紀初的明末便有一場大規模的鼠疫爆發。從歷史資料中可以知道,明朝嘉靖年間開始,明廷與蒙古邊境時常有變亂。許多漢人因此逃去了蒙古草原,他們抵達之後將大面積的牧場開墾為農田,然而改變了牧場的生態環境。原先生活在草場的老鼠,生存空間被壓縮,人跟鼠接觸的機會大大增大。
很不巧,明末又遇上了小冰河期,萬曆46年(1618年)廣東下起了大雪。緊接着持續乾旱和低溫侵襲中國,萬曆年間就有三次大旱,到崇禎年間乾旱更加的頻繁。崇禎十三年時黃河竟然都枯了,長江和淮河全部封凍,旱災一爆發隨之而來的是蝗災和饑荒。難民為了活下去不得不背井離鄉,同樣跟着離去的還有老鼠,畢竟它們也想活着。
由此鼠疫桿菌得以轉移到難民身上,更可怕的是飢餓的人們還不得不偷吃老鼠的糧食,以及老鼠。這次大鼠疫的恐怖之處在於不僅廣,時間還非常的長,開始於崇禎六年(1633年)。最初還只是山西,接着蔓延到山東、安徽、浙江、江蘇等等地方,越來越大。到崇禎十四年(1641年),鼠疫竟然轉去河北、北京一帶,那麼危害有多大呢?
發生鼠疫的地方開始出現人相食,死者最多的地方人口達到百分之九十,就連帝都也日出萬棺。曾經繁華熱鬧的大街,別說晚上、冬天,就連白天、三月都見不到人在路上行走。而且這玩意還是會傳染的,一人感染,全家都有可能死絕。死亡甚至發生在一瞬間,壓根來不及診斷和治療,所以全家死絕的便沒人敢去幫忙收屍。
《崇禎實錄》有記載: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殮者。這還是北京城的情況,帝都都如此,更何況是其他城市了。死亡人數為多少並沒有準確記載,不過有史學家根據記載和速度,推算了北京城大概的死亡人數。約二十萬人左右,而當時的北京人口估計在八十萬到一百萬之間,也就是四五個北京人中就會死掉一個。
根據外國學者的估算,乾旱、蝗蟲、鼠疫、天花以及饑荒,給全國造成的損失大約在百分之四十左右,導致到1651年全國也只有6000萬人口左右。當時的技術不夠,如此場面,朝廷也不知該從何處妥善下手。不管如何,這場大鼠疫還是給明王朝帶來不可挽回的災難,也可以說是推翻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為經過這一次,剩餘的兵力和軍人以及戰馬大肆削減,戰鬥力大大下降。於是當初被明軍打得滿地跑的大順軍,輕而易舉的就攻佔了北京城,但也只是43天而已。奇怪的是清兵入關之後,席捲全國的乾旱和鼠疫竟消失得無影無蹤,社會經濟也開始逐漸復蘇。不過有意思的是1910年10月,清王朝的東北也出現了一場百年不遇的大鼠疫,第二年清朝就滅亡了。
參考資料:《崇禎實錄》、《明季北略》、《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