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生前不如李自成,死後余部遠超他,勝在兩個優勢和五項政策

張獻忠,常常被拿來和李自成比較,但是很不幸的是,張獻忠似乎永遠都不是李自成的對手。李自成打進了北京城、逼死了崇禎皇帝,而張獻忠卻被李自成逼到了四川,遠離了傳統的政治中心;李自成建立了大順朝,巔峰時期統治了陝西、山西、北直隸、山東、河南、湖北和西北等半壁江山,張獻忠雖然也建立了大西朝,但是領土僅限於四川成都周邊的十幾個縣,與李自成的大順朝不可同日而語;甚至在名聲方面,張獻忠也是遠遠落後於李自成,李自成在百姓中威望很高,有「闖王來了不納糧」的俗語,而張獻忠則是殺人魔王的代名詞,是四川人用來嚇唬小孩的最佳名詞。

大順朝


但是,有一點張獻忠卻遠勝於李自成,這一點恐怕是張獻忠和李自成都沒有想到的,那就是他們二人死後,張獻忠的余部所取得的成就遠遠高於李自成的余部。

在李自成死後,大順軍余部雖然聯合了南明隆武朝抗清,被改編為「忠貞營」,但是卻不被南明統治者和官僚階層信任,最終未能取得大的成功,忠貞營也逐漸被瓦解,李來亨等人雖然在夔東地區堅持抗清十餘年,但是這種抗爭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對清朝的統治不能構成實質性的威脅。

李自成


而反觀張獻忠的大西軍余部,在張獻忠死後,大西軍余部進入雲南並以此為根據地休養生息,數年後聯合南明永曆朝出滇抗清,一度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大西軍余部在孫可望和李定國等人的率領下為南明收復了貴州、湖北、廣西和廣東等地,李定國兩蹶名王,打破了清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孫可望則權傾朝野,連永曆帝都被其玩於股掌之上,由此可見張獻忠余部在明末清初時期的影響力。

那麼為何張獻忠生前比不上李自成,在他們死後,張獻忠的部下卻能後來居上呢?那麼大西軍余部究竟有什麼樣的優勢呢?又是什麼樣的政策幫助了大西軍 「戰勝」大順軍的呢?

相比於大順軍余部,大西軍余部有兩個不可比擬的優勢:

首先,大順軍在李自成死後缺乏一個統一的領導核心,李自成麾下的李過、高一功等人雖然具有一定的威望,但是沒有絕對的優勢,導致很多大順軍的下級軍隊的實力超過了這些原本佔據高位的將領,地位和實力的錯位導致大順軍成了一盤散沙,而張獻忠的大西軍余部則不同,張獻忠的四大養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和艾能奇既有地位,又有實力,是當之無愧的領袖人物。之後,四人又推舉孫可望為「盟主」,共同領導大西軍余部,有了統一的領導,整支部隊就有了明確的前進方向。

孫可望劇照


其次,大順軍余部沒有固定的根據地,李自成在北京、西安相繼失敗之後,率領大順軍南撤,大順軍放棄了原本佔領的所有地區,徹底退回到了原來的流動作戰狀態,而且因為沒有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導致大順軍在與南明合作的同時沒有爭取到一塊足夠大、足夠穩定的根據地供大順軍發展,所以軍隊只能被不斷消耗而無法發展壯大。而大西軍余部則不同,在孫可望等核心力量的領導下,大西軍余部經貴州進入雲南,並在雲南修養生息數年,再出山時大西軍兵強馬壯,糧草充足,器械精良,戰鬥力比張獻忠生前有過之而無不及,而這一切都拜雲南這個大後方所賜。

1647年形勢圖


當然,僅僅有以上兩個措施還不見得足夠,還必須要有足夠好的政策來配套。孫可望等人在雲南三年多的時間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治理雲南地方的成績顯著。

第一,孫可望廢除了大西國的國號,並提出了「共扶明後,恢復江山」的口號。這無疑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政見,在當時的情況下,能夠摒棄前嫌,放棄張獻忠建立的政權國號,希望能夠和明朝聯合,這是需要一定的遠見和勇氣的,而這一切孫可望做到了。雖然放棄了國號,但是孫可望等人卻並沒有放棄雲南的地方政權建設,從朝廷到地方官員一應俱全,各司其職,將雲南打理得井井有條。

第二,孫可望採取收取稅賦的政策去取代之前對官紳、土司追餉的做法。雖然大西軍余部人數龐大,養活這支軍隊需要大量的軍餉,但是孫可望知道強迫沒收官紳的財產只能解決一時之需,不是長久之計,只有採取適當的稅賦政策才能取得雲南上下人民的一致支持。此外,孫可望等人還鑄造「興朝通寶」,統一流通的貨幣促進了貿易的發展,經濟也逐漸變得繁榮起來。

第三,在軍紀方面,孫可望等人一改過去大西軍濫殺無辜、軍紀敗壞的作風,嚴肅軍紀,禁止濫殺,軍紀得到了明顯地改善,以致「凡發兵征剿,所過大路,雞犬不驚,百姓賣酒肉者路旁不斷」;加強訓練,「日夕操練,三、六、九大操」,訓練出了一支三十餘萬的能征善戰軍隊。

第四,改善社會治安,應對心懷不軌的官紳和土司的破壞,對昆明等重點城市進行嚴格的出入限制,「若是之嚴,總賊畏土司之眾多,恐有不測,深防若此」。在形勢逐漸穩定之後,百姓的社會生活日趨政策,在大西軍進入雲南兩年之後,雲南出現了久違的昇平景象,由此可見孫可望確實是一個治世能臣。

黔國公府


第五,注意處理雲南的少數民族和宗教。雲南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而且宗教繁多,一旦處理不慎就可能造成比較嚴重的後果。孫可望利用黔國公府(俗稱沐王府)在雲南兩百餘年的威望,利用末代黔國公沐天波籠絡少數民族,如此一來,這些少數民族的土司不但不再起兵造反,反而為大西軍提供一部分兵源和糧餉,這無疑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縱觀大西軍在雲南的幾項政策,不難發現張獻忠麾下的孫可望具有不同尋常的治世之才,其餘李定國、劉文秀等人又是優秀的軍事將領,有了這樣一個強有力的領導集體,張獻忠余部超過李自成余部自然也就不難理解了。

參考文獻:《南明史》、《明季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