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剛子聊歷史
◆原創作品,洗稿、抄襲必究
前言導語
公元219年,曹操以前後漏泄言教,交關諸侯」的罪名處死了楊修。關於楊修,早年曹操是非常欣賞他的,曹操本人也有「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的評價。
楊修之死,讓很多人感到惋惜,因為楊修確實比較有才華,況且曹操也以能容天下大才而著稱,比如在活捉屢次打敗他的陳宮後,曹操深愛其才,不忍殺之,甚至在陳宮自求速死時落淚傷感。
但曹操最終卻處死了楊修,其實曹操也比較矛盾。歷史君認為,雖然曹操有很多理由殺楊修,但真正害死楊修的,恰恰是他引以為豪的才華。
楊修的聰明
說起楊修的聰明有很多例子,比如曹操就經常告誡身邊人:「吾夢中好殺人,切勿靠近」!
曹操說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呢?看似好像是體恤下屬,免得被自己誤傷,但真正的意思可並非如此,因為曹操當年就是趁董卓睡覺的時候刺殺董卓。雖然自己失敗了,但難保沒有人不效仿自己,也趁着睡覺的時候來刺殺,所以他乾脆告誡別人,自己睡覺的時候喜歡殺人,目的是讓人不要靠近自己。
一般人聽到曹操這樣說第一反應肯定是要離曹操遠一點,萬一讓曹操在夢中給殺了該有多冤枉!
可是楊修並不這麼認為,而且他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
簡單來說就是大家都被丞相給騙了。
要說曹操手下的智謀之士數不勝數,難道只有楊修看出來了嗎?歷史君認為不可能,但是只有楊修說出來了。可能也有其他人看出了曹操的意圖,但曹操既然說出這話那肯定是有用意的,就算看出來也要裝作不知道最好,但是楊修卻捅破了主子的小心思,這算是聰明,但更應該歸結於愚蠢。
其實楊修的「聰明」還表現在很多地方,比如口令雞肋的故事,再比如門內添活乃是闊等等。從這些都可以看出,楊修確實是個比較聰明的人,可是他把這些都說出來就不聰明了。
處死楊修的其他原因
《三國志》中關於曹操處死楊修有這樣的記載: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說曹操怕將來繼承人的事有變,楊修又頗有謀略,加上他是袁術的外孫,所以才處死了他。
這裡說到了兩件事,一件是說楊修參與到儲位之爭中。眾所周知,曹操原來是想立曹植為世子的,但是後來因為曹植的種種表現讓曹操很不滿,所以被拋棄了。而楊修是堅定的「曹植一黨」,曹操擔心有他在將來會生出禍亂。但是要說僅僅因為楊修是曹植的支持者就殺了他根本說不過去,因為支持曹植可不僅僅是楊修一人,有好幾個重要的謀臣都支持曹植,包括司馬懿前期都算曹植的門客,但這些人都活得好好的,唯一被處死的只有楊修。
另一件是說楊修的身份,楊修是東漢名臣楊彪的兒子,而他的母親是袁術的女兒,也就是說楊修是袁術的親外孫。可是要說這個身份給他招來殺身之禍也不現實。比如曹操的部將龐德,早年曾經是馬超的部下,而龐德投奔曹操時,馬超包括龐德的親哥哥都在劉備的陣營中,要說擔心身份更該處死這樣的人,但是曹操並沒有疑心龐德,反而重用他。所以說楊修僅僅因為「外孫」身份被殺更沒有可能。
結語
而楊修在臨死前說了一句「我固自以死之晚也」,這句話翻譯過來更直白,就是說楊修也知道自己早晚必死,還覺得來的有點遲。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楊修本人也知道曹操是個生性多疑的人。
反觀司馬懿我們大概就知道,楊修最大的錯誤不是支持曹植,也不是袁術外孫的身份。因為司馬懿侍奉了曹操很多年,他也多次看破曹操的用意,但就是裝傻不說出來。即使是這樣,曹操還是對他不放心,而是告誡曹丕要終身防備司馬懿。
而楊修則不然,他是有些才華,也看破了曹操的心思,但他終究就是死在自己的才華上,死在了那張管不住的嘴上。
由此可見,一個人有才華不是壞事,但過分表現出來就不一定是好事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三國演義》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從詼諧的角度解讀歷史,關注剛子聊歷史,了解更多歷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