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用澶淵之盟使大宋百年免戰,一年後被貶,寇準的行為錯了嗎?

小編相信大家對岳飛很熟悉吧?當岳飛被奸臣的陷害時總有個人挺身而出,那個人就是寇準。那為什麼寇準有這麼大的能力能保護岳飛呢?就是因為寇準在當時是比較受朝廷的重視的。寇準當時的皇帝是宋真宗時期,當時北方遼國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大舉南下侵略宋朝。這時寇準說服了宋真宗親征,在澶州打敗遼軍,於是宋遼在澶州訂下了盟約。最終以和解告終,史稱澶淵之盟。

說到這裡也沒什麼問題,可是問題就是盟約的內容,讓有些人有了可以詬病的機會。其中的內容有宋朝每年給遼國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有人就說了我們贏了為什麼還要給遼國進貢。「喪權辱國、卑躬屈膝、加重負擔」等帽子都加在了寇準的頭上,雖然當時皇帝相信他重用他,可是抵擋不過人們總是這樣說,於是一年後這個立下赫赫戰功的功臣被逐出了京城。那麼澶淵之盟真是這樣的嗎?真實情況如何呢?盟約以後的社會發展怎樣?下面小編一一道來。

首先澶淵之盟難道真是喪權辱國的合約?非也。這個條約是在雙方平等自願的基礎上籤署的。宋朝沒有出讓一絲土地,雖說每年給遼國進貢,但是換來了一百年的和平。百姓們可以安居樂業,發展生產,開拓貿易,互惠互利。這就是現在我國提倡的與友好鄰邦相處的原則之一——和平共處。所以沒有喪權辱國。

其次澶淵之盟非但沒有加重人民的負擔還加大了北宋政府的收入。由於盟約里可以在雙方的邊界上開始榷場,自由貿易,於是雙方的百姓都來這裡買賣商品,互通有無。而當時的宋朝的經濟已經達到歷史鼎盛時期,茶葉、絲綢、瓷器等大受遼人的歡迎,供不應求。北宋也從遼國進口牛、羊肉及皮等。

當然出口遠遠大於進口,這樣宋朝的稅賦大大大增加,宋朝的財政空前的充盈。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繁榮昌盛的局面空前絕後。據史載就雙方貿易北宋每年獲利40萬兩白銀,而進貢是30萬兩,對於政府來說還賺錢呢,這何談加重人民的負擔呢?

再就是可能這跟宋朝自宋太祖時期就開始的政策有關奉行「重文抑武」、「文人治天下」為基本國策,致使一些目光短淺的文人義士看不到長遠的利益。當然宋朝有好多能文能武的文人義士,像辛棄疾、文天祥等這樣的「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具有「不屈不撓,鬥爭到底」的民族血性。

也許他們認為,寇準的「澶淵之盟」缺乏戰鬥精神,少了鬥志。畢竟書生意氣,沒有看到可以化干戈為玉帛的好處,覺得是喪權辱國,就起鬨,等等這些,使得皇帝沒有了主心骨把大功臣寇準趕出了朝堂。總之澶淵之盟後對寇準不但沒有獎勵還說他喪權辱國被受到了重罰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