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老佛爺」慈禧太后是怎麼死的?說出來,你都未必會相信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陽曆11月15日)未時(下午2時左右),執掌大清近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后崩於中南海儀鸞殿,享年七十四歲。

首先,慈禧是病死的這件事,史學界多數是認可的。

關鍵在於慈禧是因何種病而死的,這點尚未得到共識。

慈禧的死因,目前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是死於痢疾,用我們現在的大白話來說,就是拉肚子拉死的!

慈禧臨死前的幾天,正值她七十三歲壽宴,這次壽宴如同往昔宮廷壽宴一樣的豪華,宮廷是專門請了一批京內最好的大廚擔當此次壽宴的掌勺,為慈禧準備了一百餘道美味佳肴。按理說,作為行將就木的老人,慈禧應該要講究飲食健康了,因她的內部器官基本已退化,很多食物已是不能再吃。但是在宴席上慈禧抵擋不住美食的誘惑,吃了大量高熱量、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且還飲了不少白酒。

這下可好,暴飲暴食下,當天慈禧的身體頓時就垮了下來。據清末宮廷史官惲毓鼎在《澄齋日記》所載:「辰正,皇上率王公百官在來熏風門外行禮,臣毓鼎侍班,入寶光門後始知聖躬不豫」,第二天百官前去行禮時,慈禧的身體就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據史所載,慈禧感腹痛,大便次數明顯增加,每天達幾十次,並帶有膿血。

料想是因突然的暴飲暴食,加之所吃的食物又多是三高、辛辣的食物,致使慈禧的胃、腸道出現嚴重的不適,繼而誘發痢疾,從而出現腹瀉、便血的現象。而要知道,此時的慈禧已是七十四歲高齡,連日的腹瀉,還帶有便血,即使是健壯的成年人,都未必能承受的起這樣的折磨,更何況是慈禧這個行將就木的老人。

由此,我們也就不難想像,連日的腹瀉,加之便血,對於本就疾病纏身的慈禧來說,就是一個致命性的打擊。此時,即使慈禧是太后,擁有着彼時世界上最好的醫療條件,也依舊是無力回天,畢竟年齡擺在那裡,內部器官早已退化,身體機能也已達到一個冰點,此時除非將慈禧身體內的器官全部更換,不然只能是等待死亡。

其實,慈禧早年就疾病纏身,壽宴上的暴飲暴食,只是壓倒慈禧的最後一根稻草。

從史書的記載,我們可以窺知慈禧早年就患上了「糖尿病性胃輕癱」的疾病。

所謂「糖尿病性胃輕癱」,就是一種糖尿病胃腸植物神經病變常見的癥狀,典型癥狀為腹脹、早飽、厭食、噯氣、噁心、嘔吐、體重減輕。此類癥狀容易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造成胃張力缺乏,胃動力紊亂,從而引起胃瀦留,從而引起小腸和結腸排空異常,引起腹痛、便秘或腹瀉等癥狀

據光緒元年(1875年)關於慈禧的脈案載述,慈禧在40歲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心脾不足」的癥狀。所謂「心脾不足」,臨床表現為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健忘、食少、腹脹、大便稀溏、倦怠乏力、或見崩漏、便血、皮下出血、舌淡、脈細弱。

之後從光緒六年(1880年),慈禧的脈案就經常出現「飲食運化不利,大便微溏而粘」的記載。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的脈案中:「太醫施煥診得慈禧太后脈兩寸關弦滑而數……口渴,左肋痛不可忍,心悸,煩熱難受,小便頻數,大便泄,喉中痰涎瀝瀝有聲,乃胃熱肝燥、腎不攝津所致。曾仿飲一沫一之消渴處理,用此方治療,希冀取效」。中醫的「消渴」,指的就是西醫所說的「糖尿病」。

著名中西醫結合專家陳可冀院士在《清代宮廷醫話》一書中就這樣說道:「縱觀現存西太后一生的脈案,以脾胃違和的疾病居多,晚年更加嚴重,或氣滯食積、或胸脅震響、或溏泄,不一而足」,氣滯食積、胸脅震響、溏泄,這些表現皆是糖尿病性胃輕癱的典型癥狀。

由此可見,慈禧很早的時候,就患有「糖尿病性胃輕癱」的疾病,是經常性的腹瀉、腹脹,彼時鑒於慈禧還算年輕,且保養的也可以,所以並未引起嚴重的後果。但是,隨着慈禧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的老化,突然之間的暴飲暴食,慈禧的身體就再也支撐不住,瞬間垮掉。

至於,為何慈禧那麼早的就疾病纏身,其原因說白了就是好吃懶做。身為清朝最高統治者,慈禧那是絕對養尊處優的,不用干任何事,走路有人抬着,甚至連剝水果皮,她還不用動手,這樣的人絕對是懶做型的。而從關於慈禧的飲食檔案來看,慈禧十分喜歡吃各種點心、動物內臟和油炸食品。

而這些皆是高熱量、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在懶做的前提下,是極易造成慈禧身體的超重與肥胖的。且,過量的高脂肪、高膽固醇的膳食的攝入,還會加重慈禧胰腺、腸胃、肝膽等器官的生理負擔,使心臟負荷加重,繼而引發腹痛、腹瀉等消化不良的癥狀,甚至還會引發胃穿孔、急性壞死性胰腺炎、心絞痛、心肌梗死。

由此,對於一個很喜歡吃三高食物的慈禧來說,中年疾病纏身,也就成為一個理所當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