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國君姜子牙做了一件事爭議至今

——中華帝王史話022

在我國,提起姜子牙,可謂家喻戶曉。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勛,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

姜子牙應周文王邀請出山,建立周朝的故事膾炙人口,如:七十歲前,幹啥啥不行,做啥啥失敗;「姜子牙釣魚,願者上鉤」,釣上了前來訪賢的周文王;輔助文王壯大西岐,三分天下有其二;領兵挂帥,打敗紂王;幫助武王建立大周王朝,分封諸侯,安邦定國;武王駕崩後,幫助周公打敗三監和紂王之子武庚等反叛勢力。

他的業績遠不止於此。

由於姜子牙在興周滅商中功勛卓著,而被首封於齊地營丘(即今淄博市臨淄區)建立齊國,以穩定東方。商紂之所以迅速敗亡,正是由於紂王把兵力用於東方,與東夷作戰,被西岐掏肛。可見東夷不是好剃的頭。周武王把兵聖姜尚安排在此地,正是為了防止東夷再有動作,拱衛大周安定。

姜子牙建立齊國後,首先以法治國,安定民心。司寇營湯陽奉陰違,受賄害民,並妖言惑眾,宣稱要以所謂的「仁義」治齊,姜太公便令人把營湯斬首,以正政令,用現在的話說,屬於「反腐」範疇,是得民心之舉。

姜子牙在齊國政治上推行尊賢尚功的政策。就是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當地東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齊國統治階層,讓他們在國家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對通過考核符合選賢標準的人,不分親疏用其所長,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積極創造性。這一用人路線打破了西周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尊尊親親」的正統思想束縛。姜太公還把用人提升到事關國家興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論。實踐證明,他的用人思想不僅開創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人才使用先河,也為後來齊國稱霸列國奠定了基礎。

但這裡也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對於那些不願意為「官府」效力,不想受約束,吃王糧的人士應該如何對待?

當時,齊國有被眾人稱為「賢人」的狂矞(yù)、華士兄弟,不向天子稱臣,也不為諸侯做事,以不合作的姿態和平對抗新生的齊國,姜子牙認為他們自私自利,不為國家盡義務,是「害群之馬」,就下令誅殺他們。一時間齊國再也沒有違抗命令法規的事情了,混亂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僅僅五個月姜子牙就去向周公「報政」,即向周公彙報其安邦定國的政績。

周公問他說:「他們是齊國的高士,怎麼殺了他呢?」太公望說:「不臣服天子,不結交諸侯的人,我太公望還能將他臣服、與之結交嗎?凡國君無法臣服、不得結交的人,就是上天要遺棄的人。召他三次而不來,則是叛逆之民。如果表揚他,使他成為全國民眾效法的對象,那要我這個當國君的何用?」

確實,站在國君的立場,姜子牙的想法似乎沒什麼錯誤,國君教你生,你可以活;國君教你死,你就得馬上去死。讓你來為國君效力,那是看得起你。你竟然屢屢抗拒?分明是藐視國君,這還了得!

但,姜子牙所推行的「尊賢尚功」政策,首先是對賢者要尊重,尊重什麼?除了他們的能力和名望,是不是也應該尊重他們的想法和擇業的自由?

戰爭時期,君主集權,鎮豪強,是為了集中力量辦大事,尤其是對外作戰;和平時期,君主塑造寬鬆環境,使民眾休養生息,文人盡興創作,才是增強國家的軟硬實力的有效方法。或許作為兵祖的姜子牙指揮軍隊習慣了,對於不服從命令的人習慣于軍法處置。華氏兄弟因此喪命。在姜子牙的眼裡,平民百姓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彰顯了他冷血的一面。此事一直被後世爭議。後世的政治家多因姜子牙的赫赫功績崇拜他,紀念他,學習他。但在斬殺華氏兄弟這類事上,向他學的人就寥寥無幾了。正所謂人各有志,畢竟強扭的瓜不甜。不能合作,也不至於就結果了人家的性命。

感謝閱讀,敬請關注!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