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富可敵國,他自己如何評價一生?僅用了5個字,「大清裱糊匠」

李鴻章,大清名義上的宰相,代表清廷與列強簽訂了30多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使得他背上了「賣國賊」的稱號。可我們發現,近年來有一些人對李鴻章無比崇拜,認為他是身不由己。當有人批評他時,這些人總會拿出李鴻章在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時一顆子彈減少一億賠款的例子來反擊。

說的是李鴻章在馬關期間,一次談判結束後在回住處途中,遭到日本激進分子的槍擊,面部中了一顆子彈,結果李鴻章憑此與伊藤博文展開談判,最終迫使日本將賠款減少了一億兩白銀。相信大家都知道《馬關條約》的內容,它大大加快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進程,也大大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

李鴻章很清楚簽訂《馬關條約》的後果,在正式簽字之前,李鴻章對談判團成員說:「萬一這次談判不成,只有遷都陝西和日本長期作戰,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國,中國可以抵抗到無盡期,最終日本必敗求和。」李鴻章有能力,這也是大家共識,可他貪污是坐實了,這點洗了百年也洗刷不幹凈。

晚清時期有一個說法,「清代中興功臣中最富者,惟合肥李姓為最,兄弟六人,一、二、四房約皆數百萬……合六房之富,幾可敵國。」當時李鴻章一年俸祿多少呢?基本俸祿180兩,養廉金16000兩,一等肅毅伯500兩,封疆大吏公務費3000兩,還不到2萬兩每年。

梁啟超做過粗略計算,李鴻章的財富高達千萬兩。如果按照2萬兩一年的速度計算,李鴻章需要500年才能攢夠500年。所以,後人認為李鴻章賣國發財。那麼,李鴻章是如此評價自己的呢?

李鴻章晚年自我這樣評價,「我不過是個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李鴻章用「裱糊匠」三個字來形容自己非常到位。李鴻章年輕時非常有抱負,21歲時賦詩表達志向,曰:「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隨着跟列強交手一次次的慘敗,李鴻章內心越來越失望。簽訂《馬關條約》時,李鴻章對伊藤博文說:「日本國之如此長足進步,可以促使我國覺醒。我國人之長夜酣夢,已因貴國之打擊而破滅,從此可以覺醒……相信敝國有識之士,鑒於今日之慘敗,他日必有所覺醒。」

李鴻章這是幻想,到了《辛丑條約》簽訂時,他終於意識到大清沒有救了,「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是凈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裏面是何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