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首輔張居正的改革,到底動了哪些人的奶酪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岳,幼名張白圭。江陵人,時人又稱張江陵。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

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歲的張居正考中進士。1567年(隆慶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萬曆皇帝登基後,張居正代高拱為首輔。當時明神宗朱翊鈞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 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10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1582年(萬曆十年)7月9日(六月二十)卒,年五十八,贈上柱國,謚文忠(後均被褫奪),張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大臣。為萬曆所忌。去世未及半年便慘遭抄家,追奪謚號,舉家罹難,家人全部被下大獄,餓死的餓死,自殺的自殺,張居正豢養的十數名家妓和家中女眷更是被賣入青樓,余者遠戍充軍,悲慘之狀目不忍睹。至明熹宗天啟二年恢複名譽。

「一條鞭法」的主要內容就是把各州縣的田賦和徭役,以及其他雜項歸總為一條,合併徵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這樣大大簡化了稅制,方便徵收稅款;同時使地方官員難於作弊,進而增加財政收入。「一條鞭法」是稅賦制度上的里程碑,是劃時代的制度!它上承唐代的兩稅法,下啟清代的攤丁入畝,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一次社會變革;既是明代社會矛盾激化的被動之舉,也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動選擇。一條鞭法的施行,改變了當時極端混亂、嚴重不均的賦役制度;它減輕了農民的不合理賦役負擔,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別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農民有較多時間從事農業生產,就長遠來看,此舉對促進大明朝的經濟發展功莫大焉。

為保障「一條鞭法」的順利實施,張居正一面是任用能臣,舉措務實,強力推行「考成法」,簡單說來就是「以業績為核心,行的升職,不行的貶職」,這除了對官員的績效考核外,更重要的是要考核官員徵稅的業績,不足九成者,一律處罰。這一措施的實行,使得各級官吏不敢懈怠,國庫亦日益充裕,據統計,實施第一年賦稅就增長了近乎一番,史載改革的結果是:「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至四百餘萬」和「朝下而夕奉行的巨大成就」。

張居正的改革得罪了太多的王公貴族,損害了整個官僚階層的利益!張居正的改革,富了窮人,底層民眾對張居正肯定是感恩戴德,但是國家的權力並不在這些人手裡,他們不能保護張居正。可能張居正也想到了這一點,但是他還是義無反顧地進行改革,他是為了國家,為了民眾,犧牲自己一個人,他肯定覺得是值得的。

另外,張居正是萬曆小皇帝的老師,對待小皇帝的學業比較嚴厲。加上皇帝母親李太后,以及司禮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的支持,小皇帝對他是又怕又恨,使得萬曆皇帝逐漸站在了張居正和李太后兩個人的對立面。

張居正通過改革雖然強大了大明朝,但是也站在了整個官僚階層和皇帝的對立面,後面悲慘的遭遇也就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