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說法是,少年時喜歡劉備,青年時喜歡曹操,老年時喜歡司馬懿,因為少年時我們崇拜正義、喜歡仁德,所以劉備是我們的偶像,青年時我們喜歡霸道、喜歡縱橫天下,所以曹操是我們的偶像,老年時我們喜歡深沉,喜歡成功,所以司馬懿就是偶像。
但在小編看來,最喜歡的人物卻是劉備,曾經有過一段時間喜歡曹操,但是最終還是喜歡劉備了。
曾經喜歡曹操,是因為曹操這個人雖然在三國演義中被刻畫為奸臣,但是曹操為人卻顯得非常直率、不做作、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甚至放眼天下一副唯我獨尊的表情,比如曹操就說過: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這話是典型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不顧天下人的眼光,不顧天下人的議論,堅持按照自己的理想,一直在奮鬥,一直在努力,最終而成功。
曹操想殺人就殺人,比如曹操在三國演義中因為疑心重,殺了呂伯奢一家,最後明明知道是自己錯了,仍然一不做,二不休,滅了呂伯奢滿門,這種狠毒不是一般人所擁有的,那種強烈的事業心,不允許任何人阻擋自己前進的道路,天下也唯有曹操能做到。
除了呂伯奢一家,曹操還殺了許多名士,比如三歲就能讓梨的孔融,比如狂妄驕橫的禰衡,比如聰明絕頂的楊修,甚至還有因為做夢而殺掉接近他的小妾,只因為曹操想讓自己更加安全,這種不擇手段的做法,讓我對三國演義中的曹操產生了厭惡。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利用天子的名義,打着大漢的旗號,四處征戰,通過不懈的努力,曹操成為了整個天下勢力最大的諸侯,卻不小心成為曹操自己少年時最討厭的人,這不僅讓我想起了自己,在社會上的闖蕩時間長了之後,我們最終都成為那個自己最討厭的人。
曹操也是如此,少年時候的曹操總想着報效國家,青年時期的曹操總想着為國而戰,成為大漢的征西將軍,老年之後的曹操卻放棄了自己兒時的理想,成為自己兒時最討厭的權臣,做着篡位漢朝的勾當,用周瑜的語來說就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但,誰是漢,誰是賊呢?
洒脫的曹操總還是讓我喜歡了一陣子,但自從對曹操有厭惡之感後,我卻喜歡了劉備,直到現在仍是如此。
為什麼是劉備?
有人說,這個屢戰屢敗,織席販履,四處投靠,被曹操打得滿世界逃跑,還動不動大哭一場的劉備,四十多歲還一事無所的劉備,有什麼好喜歡的?
我喜歡劉備,喜歡的是他那種折而不饒、永不言敗、從不放棄、永遠鬥志昂揚的精神,喜歡的是劉備底層出身、白手起家、歷經磨難、終成大業的那種執着、堅持、努力的精神,劉備的精神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是這個民族的榜樣。
都知道曹操霸氣,可有人知道曹操的出身,曹操是官二代+富二代,他的爺爺是宦官曹騰,進行中有權有勢的宦官,他的父親曹嵩既是巨富,又是當朝太尉,所以曹操20歲就能被舉為孝廉,所以曹操身為洛陽北部尉時殺了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後,沒有受到任何處罰,你以為是宦官害怕正義的曹操,其實是曹操背後有人撐着。
你以為曹操簡簡單單就能拉起一支隊伍打天下,那是他家裡有錢來招兵買馬,很多時候,創業的關鍵不是能力,而是輸在了起跑線上,劉備有什麼?什麼也沒有,在你感慨劉備為何屢戰屢敗、一事無成時,永遠不會想到,劉備的起點是多麼低,劉備的家裡靠織席販履為生,人生第一支隊伍是靠天使投資人拉來的贊助費才能組建的。
有人喜歡孫權,但沒人覺得孫權其實是個官二代,他只是因為是孫策的弟弟就被選中為接班人,當20歲的劉備還在鄉下鬼混時,20歲的孫權已經是江東六郡之主了,這是什麼差距?這是起跑線的巨大差距,想想看,如果劉備20歲就是六郡之主,這天下可會有曹操和孫權什麼事?
可是現實就是現實,現實是劉備的起點最低,但是你看劉備,可以被打敗,可以被侮辱,可以被追殺,可以被打罵,但劉備從來不放棄,兵打沒了,繼續花錢招兵,城池沒了,繼續打機會搶佔下一個,這對於一個白手起家創業的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多麼的不容易。
馬雲曾經說過:明天很美好,但很多人死在了今天,因為沒有堅持,但劉備的成功,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堅持,哪怕是劉備年近五十,仍然沒有放棄當初的理想,你能想像一個年近五十的老人仍在堅持自己的理想嗎?即使放在今天來,劉備的成功也是大器晚成。
劉備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告訴世人,出身底層的人,只要堅持理想、堅持努力、堅持奮鬥,總有一天,哪怕七老八十,總有成功的機會,劉備的這種執着、堅持、努力的精神是我最喜歡的原動力,激勵着出身低微的人們,走向成功的階梯,劉備的這種精神,不是曹操、孫權這樣的官二代可以比的,也比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