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為什麼不選李泰當繼承人

李泰,李世民第四子,與太子李承乾、高宗李治,皆為長孫皇后所生。

翻開和唐朝貞觀年間有關的史料,處處可見唐太宗四子李泰的身影。而「陛下愛子」這樣的說辭,究竟只是史官隨口一提,還是發自內心的由衷感慨?其實即便是透過千年前的泛黃書卷,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對這位兒子的喜歡,即便他是被人稱作天可汗的帝王。

越王李泰從好文學,書法,更是繼承了李世民的飛白體,集書萬卷,是當時的書畫鑒賞家,才華橫溢,聰敏絕倫,倍受寵愛,史載「寵冠諸王」。李世民因此命他設立文學館,可以與文人士族打交道,養了許多的文學之士以著書、立說以結交更多的官吏。李泰上書李世民經過允許,花費數年時間,集古今典籍編成五百五十篇的《括地誌》,記載各地水文氣候,風土人情可以說對當時的農業,軍事都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李世民非常喜歡這個兒子,比如本該到了去屬地就藩的年齡,李世民卻一直留着在京城。比如因為李泰身子肥胖,李世民下令李泰可以乘坐轎子在皇城行走,這樣的待遇古今從無。李世民這種過分寵愛李泰的行為也引起了大臣們的憂慮,畢竟玄武門之變還歷歷在目。紛紛上奏章,意思是皇帝對庶子的待遇超過了太子,容易引起官員猜測引發內鬥。而且過分寵愛某皇子,容易驕縱他的行為,也會引起其他兒子的不滿,給他的權力太大了,也會引他的非分之想,比如爭奪皇位。

李世民總是看不順眼李承乾,而且李承乾年幼時因為騎馬還把腿摔瘸了,而李泰比起來無論才華還是外貌都比李承乾要好,於是李泰動了想取而代之的想法,結交朝中大臣,依附為朋黨,還經常在李世民那告黑狀,李世民因為玄武門之變的心理陰影,看到李泰性格中的殘忍和陰毒,他感覺如果立李泰為太子,將來李承乾和李治肯定不會得到善終。而且不得不說當時對李世民最有影響力的長孫無忌,他對李泰的意見是非常大的,開始的時候長孫無忌支持太子,而太子被廢后轉身又支持晉王李治,因為李治性格軟弱,忠厚老實,將來會比較聽話,不會對朝中大臣清洗。

都說天家無親情,而唐太宗的確可以對別的皇子說一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這樣冠冕堂皇的話,然後將這些皇子打發去封地以「絕覬覦之心」,卻因私愛而將對太子之位最有威脅的李泰、李治留在身邊不讓其之藩。

唐太宗同樣可以在別的皇子謀反時對他說出「往是吾子,今為國讎」這樣大義凜然的話,然後毫不猶豫地將其賜死,卻惟獨在面對自己最心愛的承乾、李泰、李治時會有種種不舍,為了保全他們的性命而絞盡腦汁。